项羽的一生是成功还是失败?

前方高能,4500字长文

提起项羽,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巨鹿之战”、“鸿门宴”、“火烧阿房宫”、“霸王别姬”这些故事,无论是书本上还是电视剧上,但凡是讲项羽,这些基本都是必不可少的。

那对于项羽这个人的形象又是怎样的呢?

巨鹿之战体现的是他勇猛的一面,鸿门宴体现的是他优柔寡断的一面,火烧阿房宫体现的是他残暴的一面,而霸王别姬则体现的是他柔情的一面。这几个词基本可以将项羽的形象定型了。

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想,项羽虽然勇猛无敌,政治权力一时达到了顶峰,但是他优柔寡断、刚愎自用,鸿门宴中放弃了杀刘邦的唯一机会,连当时的亚父范增在鸿门宴之后对项羽都说“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你真是无知的人,夺走项王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刘邦”,果不其然,项羽在垓下之战战败后,因无颜再见江东父老而自刎于乌江,仿佛项羽生前一切的努力在乌江自刎的那一刹那都已经归零了,从这里看,项羽显然是一个失败者。

但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将项羽列为“本纪”序列中,对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纪传体通史——《史记》,记录人物传记的时候是非常严谨的,只有皇帝才会列入“本纪”中。问题来了,我们都知道,项羽的巅峰时期也就是个西楚霸王,他没有开创一朝,不是皇帝,那司马迁为什么将项羽列入“本纪”呢?

对此,司马迁并没有言明,我想,可能是因为项羽的功绩比历史上一般作为的皇帝还要大,所以才将其列入本纪。

今天,我们站在中国古代政治体系演化的角度来重新认识项羽。

在正式说项羽之前,先给大家说一说当时的历史背景,这对我们更好地理解项羽的成败有重要的意义。让我们重新历史,回到历史现场。

公元前221年,千古一帝秦始皇统一天下,统一之后 ,为了慑服六国遗民,以及表现统治者的卓越功绩,秦始皇先后五次巡行天下。当秦始皇第五次巡行到会稽时,围观的人群中有一个愣头小子很不屑的说了一句:“彼可取而代也。”这是项羽第一次登上历史的舞台,短短的几个字,却彰显了他的雄心壮志和万丈豪情,也正是如此,便注定了项羽不平凡的一生。

上天好像在冥冥之中眷顾着这个傻小子,在他说出那句话半年之后,秦始皇死于第五次南巡的路上。一年后,陈胜吴广在大泽乡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秦末农民起义由此揭开帷幕,帝国也自此开始走上了灭亡的道路。

自陈胜吴广起义以来,起义军的势力像滚雪球一样迅速扩大,短短几个月时间,起义军的火焰就在整个秦帝国火速蔓延起来。当时的人们可以说是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人们不得不针对当前局面思考两大问题:

一是秦帝国灭亡后,整个中国是回到战国时期各诸国侯林立的状态呢,还是会再重新建立一个和秦帝国类似的大一统状态呢?二是,在未来的政治格局中,无论是天子还是诸侯,其身份地位是血统说了算还是武力说了算呢?

只所以提及这两个问题,是因为它涉及到古代政治体系的演化王位/皇位合法性的问题。

不要小看这个问题,因为当时的情况是:秦王嬴政用十年时间横扫六合,建立秦帝国,而秦帝国仅存在了15年,在人们的眼中,和存在了200多年诸侯林立的战国时期相比,帝国的存在只不过是一个小插曲,他们认为秦朝的建立是一次失败的实验。

即便秦帝国仅存在了十几年,我们也不能否认它的一切,单凭搞出皇帝这一身份,天下大权独揽于一身,这就吸引了后来的无数英雄豪杰都拼了命地往这个身份上靠,陈胜吴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之后,势力迅速扩大,建立“张楚政权”,由于陈胜武力强盛,战功赫赫,因此陈胜自立为王

但是,在古代要想称王称帝,是需要有合法性的,不是任何人都能当王。而合法性的来源一般是来自大王的分封。比如,在商朝末期,周武王姬发自称天命将于自己,天命降于周武王,也就有了当王的合法性,于是才有了武王伐纣、建立西周、分封诸侯的故事。

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在当时来看,其武力是非常强大的,但为什么这个政权存在了才6个月就失败了呢?就是因为“王位的不合法性”。陈胜是一个泥腿子出身,王位没有受过册封,所以老百姓根本就不认他,最后导致众叛亲离,甚至连他的老丈人都骂他、背叛他,所谓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说的便是这个道理,所以所,称王称帝不是有人马、有武力、有地盘就可以,还要解决合法性的问题。

说到这里,整个的历史背景大致说清楚了,我们再回来说项羽。

项羽是二十四岁随叔父项梁起兵反秦。在当时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再加上其身份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忠君大将项燕的孙子,根正苗红,是合法的将门之后,这为他迅速拉拢反秦势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项梁将原来分散的起义军再次招揽在自己的麾下,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势力。此时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啊,但是项梁为什么没有称王呢?因此身份不合法。因此,在当时范增的提议下,他们找到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王。其他地方的军事强人纷纷效仿,立以前战国时期各诸侯王的后代为王。这些人虽然无权无势力,但奈何他们的身份合法,血统正,所以老百姓认他们。所以,在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由项梁项羽领头的第二波起义浪潮开始复立原诸侯国后代为王,中原大地初步恢复了原来六国时的局面。这个时候,反秦就以为这恢复原来战国时候的秩序。

但“恢复”二字谈何容易,表面上的当权者以血统合法性为依据可以恢复到战国时期的样子,但是那些新生的力量、那些因乱世而冒头的军事强人(比如项梁)会心服口服吗?不靠这些军事强人,推翻不了秦朝,但是靠他们,像楚怀王这号人物就抬不起头,没有尊严,没有安全感。这就是历史当时两难的局面——武力和血统的矛盾。所以,项梁这种军事强人各为其主、为自己的“王”打天下,但实际上,一切的控制权还是在以项梁为首的武力强人的手中,而那些所谓“王”不过是傀儡,没有实权。

项梁被秦朝大将章邯杀死后,楚怀王处处压制项羽,并命令宋义找机会除掉项羽,试图完全瓦解武力的力量。但是这一企图并未成功,宋义被项羽所杀,这直接引起了项羽和楚怀王之间的矛盾。

后来,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章邯的20万大军,自此名声大噪,威名远扬,成就了项羽在天下面前的名声和地位,被众人推为了“诸侯上将军”,也正是如此,项羽正式开始在世人面前展露其军事才能。同时也进一步激化了武力和血统之间的矛盾

陈胜吴广起义时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觉得只要掌握了武力就能称王,然而,事实证明此路不通。但是那些军事武将又想弄个王侯来当当,这可怎么办呢?只能通过合法性来当这个王,这怎么办呢?于是他们纷纷拜军事武将项羽为大哥,企图由项羽带领他们实现封侯封王的梦想。后来,项羽率领部下一路披荆斩棘,所向披靡,迅速瓦解秦朝的势力。

在此之前,楚怀王定下“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因此,各方有势力的将领都争先入关中,而最终先入关中、灭掉秦朝的是刘邦。按照约定,刘邦就是关中王,这是合理、合法的,是楚怀王亲自封的,但对于拥有最高军事霸权的项羽来讲,他能同意吗?肯定不会。这也就有了后来被我们所熟知的“鸿门宴”。

鸿门宴之后,确立了以项羽为首的武力霸权的地位。但是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悖论:没有人想要秦朝那样的皇帝,但是当时天下的英雄豪杰又需要一个皇帝。要他干嘛?来分封啊,来兑现自己的利益啊,要不然这仗白打了。这个现实的问题摆在了项羽的面前,不管怎样,他都得为大家解决这个问题,谁让他拥有当时最强大的武力呢。

你可能会说,项羽可以直接当皇帝啊。显然不行。因为当时天下都反对暴秦那样的帝国,另外虽然他有很高的战功,但是他只是一个将领,不能分封。但是如果项羽不分封,那他该如何安排这帮跟着自己诛灭暴秦的兄弟、又该如何安排自己呢?自己和各位将领需要一个皇帝受封的合法的诸侯王。

怎么办呢?于是项羽派人去问楚怀王该如何分封。谁成想楚怀王这么不识趣,给了两个字——如约。就是按照先入关中者为王的约定来进行分封。照这种分法,刘邦是关中王,那项羽要在刘邦之下了,对于当时拥有最高武力的项羽来说怎么可能会同意这种分法,这显然是不把项羽放在眼里。他要破这个局,于是他召集将领,说了自己的分封原则,这就是——项羽分封

对于项羽分封,他不是瞎分封,他把武力血统、分封范围、布局等都考虑到分封体系中,确立了分封原则: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条)自己最大,怎么封、该封谁、封多少自己说了算;第二,分封时战功优先(承认了武力合法性);第三,血统也得分封(也承认了血统合法性)。

他提出,将楚怀王封为“义帝”。这里的“义”是指名义上的皇帝,不是真正的皇帝,只是因为血统合法而得到的皇帝。可能有的人会问:既然楚怀王没有战功,只是占了血统这一点光,充其量就封个王,为什么还要封为帝呢?

这里不得不说项羽的政治才能,将楚怀王封为义帝这不是本意,只是出于分封程序和局势的需要。在前面说了,只有皇帝才有分封的权力。所以,项羽并不是真正地把他当做皇帝,只是出于分封的需要,是一个名义上的皇帝,而实际能做主的人是项羽自己,义帝都是自己封的,还有谁的权利能比项羽大?这样一来,既确定了分封诸侯王的合法性,又确定了项羽分封的合法性,既安排好了陪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又确立了自己的主导地位,一举两得。

然后,项羽按照战功的大小、和自己关系的亲近程度、以及血统等基本情况分封天下诸侯,其中刘邦的汉王就由此而来。分封完大家,那自己怎么办呢?自己的功劳是最大的,于是自立为“西楚霸王”。

项羽将天下分封给18个诸侯。站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来看,原来战国时期才有7大诸侯国,现在项羽分封了18个诸侯,让天下更加支离破碎、四分五裂,这显然是开了历史的倒车。

而我想说的是,项羽不但没有开历史的倒车,反而还将历史政治体系向前推了一步,还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因为项羽分封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角色——义帝。整个国家的分封时围绕义帝这个名义上的共主所来的,只要义帝在,分封的诸侯王就有合法性。但是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天下没有同意的共主,所以各玩各的,没有统一的规则。

其实刘邦也是承认项羽分封的合法性的,否则他无法以“汉王”这个身份自居,更不会有后来的汉高祖。所以,从这个角度讲,项羽分封是有合法性的,且义帝的身份也具有合法性。

但是后来项羽的分封体系迅速土崩瓦解,多个诸侯王纷纷倒戈,我认为原因有四:

其一,也是我认为最重要的一条,秦灭亡后天下本无共主,但项羽硬是凭借自己的军事霸权强行确立了“义帝”这个身份,同时向天下宣告了自己的霸权地位。这在秦末的大环境中,使得人们不想接受,但迫于形势又不得不接受,为后来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其二,分封地盘的不合理,具体就不细致展开。

其三,由于项羽和义帝的矛盾激化,导致项羽不得不杀了义帝。这直接导致天下共主没有了,也就意味着项羽是个不忠不孝的逆贼,所以使得有野心的人纷纷来讨伐逆贼,这是项羽失败的直接导火索。

其四,因为一时的心慈手软放走了刘邦,导致刘邦养兵蓄锐、等待时机,挥师北上。

对于项羽分封这种操作,在后来也有相应的实际使用案例。刘邦大败项羽后,分封天下诸侯,就是用了项羽这一套原则。刘邦最后称帝,我认为原因有三:其一,人心所向。其二,形势所迫。因此要想承认刘邦所分封的诸侯王的合法性,自己首先就得是皇帝,因此,他被诸位将领诸侯推上了皇帝的位置。光凭这个称帝还不行,其三,战功卓越,名正言顺。刘邦讨伐项羽,高举的旗帜是“为义帝报仇”,后来刘邦大败项羽,为义帝报了仇,在这种情况下,唯一有资格当皇帝的唯刘邦是也。

所以,从秦汉剧变的最终结果来讲,项羽是失败者但是作为秦汉剧变的过渡人物,他有他的历史使命和价值,并且他也成功完成了过渡人物该承担的使命,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项羽是成功的。如果没有项羽的这一步,历史可能是另外一番景象,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我创作的动力来自于大家的支持,喜欢的话,请三连——点赞▲、收藏★。后续还会不定期更新,欢迎大家“+关注”,也可以关注知乎号“烈性痞子寒枫”

你可能感兴趣的:(项羽的一生是成功还是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