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保守的人,青少年时期,我也会幻想自己当明星,演艺明星、体育明星等。
羡慕明星人前的风光,收入高可以买东买西。但是,总有一根保守的神经牵扯着我——出名前的日子,怎么办?万一坠落云端,怎么办?
很多访谈节目都会回忆,出名前多辛苦多可怜,体育明星要是有个伤病,更是可能几年都出不了好成绩,甚至提前退役。所以不用妈妈教育我好好学习,我自己的保守基因就告诉我:你,还是好好学习,求一份稳定的工作吧。
我以为好好学习、踏实肯干,再趁上一点互联网的东风,怎么也该年薪百万,纵然辛苦也值得。完全不以为运气、机会、“伤病”这些不可控的因素会阻挡我前进的脚步。
工作了13年,我逐渐开始明白,即使是奋斗的白领,也会面临许多不可控的因素。
健康:健康就像空气一样存在,健康得让人理所应当。网上甚至还会有言论“医院/ 医保有那么重要么?我十年没去过医院了”。医院是否重要,是要看不健康的时候。除了医疗花去的费用和时间,重要的是,你会考虑,我还能继续拼搏么?20岁临考通宵看书,35岁就要考虑睡眠不足会影响情绪和身体感受。
工作3-5年的瓶颈:没有看过统计,但是我和周围人的经验都是,职业生涯前3-5年,是最有希望的时候。年轻有活力,学什么都是新的,收入翻倍(不管是提升比例还是绝对值,在当时都既解决生活必需,又提升生活品质)。等有了房贷有了孩子,中年人会发现自己连去年款的iPhone都买不起。王熙凤说“大有大的难处”,我这没看过红楼梦的人也深有体会。
工作3-5年之后,职场人来到了25-30岁,很多职业瓶颈也来了。达到了行业平均薪酬,公司也没有亏待自己;可是瓶颈的压力会从房价、生活对比、生活期待等方面通过无孔不入的媒体传送到自己面前。以前的时代,工人劳模在工人中是受到尊敬的;现在的金领,即使年薪百万也为没有户口而更换城市。生活,就怕对比。
绝大多数人会跳槽,换工作。年收入涨个2-5万,还能开心两年。然而,除了销售类的职业,大部分的职业都会遇到晋升瓶颈和收入瓶颈。80后是生活条件相对于前辈更好的一代,至少城市80后大多可以“一心只读圣贤书”。然而,晋升需要的是管理能力、综合能力、专业技能外的能力。这些能力,不是补习班、学校能培养的,而是在田间地头、学校门口拍画片、跳皮筋、跟谁玩儿不跟谁玩儿的人际互动中筛选出来的(当然,家学渊博的人在家自然会教育管理能力,只是我这农民的后代不知道而已)。80后大多缺少这些能力(体制内的80后会好一些,因为这些既是能力,也是体制内规则);更为关键的是缺少培养这些能力的意愿(不是说好我们只需要好好学习,其它事情不用管的么?从小的价值观难改),缺少培养这些能力的社会环境(等你培养好了,房价翻了一倍)。
社会的压力压在每个人身上,但是每代人所处的历史机遇和所拥有的社会资源都是不同的。70后赶上1978年改革开放、赶上2001年加入WTO;80后赶上1989年通货膨胀、赶上2008年经济危机。为80后哭惨,网上多有发声,好像并没有形成类似于李子柒那样的传播效应,可能还是因为每代人都很惨,80后也并不是上网主力人群。
工作10年的瓶颈:如果没有适应管理工作的要求,没有进入晋升通道,工作10年的人或者把工作的重要性降低、或者接受再教育继续努力、或者想办法斜杠转型。除了工作,32-35岁的职场人也进入了婚恋、育儿、买房装修等主题,哪一件都不省心。省心一些的职场人,可能会考虑二胎、保险、理财。进入智能手机时代,每个人都倾向于把自己的时间填满。哪怕是摆弄园艺、插花、养鱼、养宠物,也部分地从一个单纯的生活享受变成了寻找同类社交的渠道。人们的生活极大丰富,对于孤独的逃避也做到了极致。
进化心理学有个观点,“动物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会失去许多好奇,这对动物的大脑节能是有好处的,毕竟动物的生存环境经常面临资源不足,大脑又是最耗能的器官”。有多少人能够在工作15年之后,依然对工作改进或者继续学习充满好奇呢?40岁的中年人,常常面临着父母的老迈、子女的叛逆、再找工作的困难、领导的退休遥遥无期、行业的发展却早已超过了自己的好奇。
码农可能是保持着好奇的一个群体,所以这个群体自嘲和被黑的次数也最多:秃头、啤酒肚、996.ICU。赚着平均最高的行业工资,也必然面临着平均最高的行业压力。说到这里,70后在码农行业还是精英一般的存在(60后70后在任何行业都是精英一般的存在),80后扩大了码农的就业人口至100倍或更多。
写到这里,觉得自己有点跑题。本来是想写普通人的人生也如明星一样,充满了偶然因素。体育明星的偶然因素包括:机会、人脉、实力等;实力又包括:伤病、战术体系、经纪人、球队管理等(现在连长相都包括进去了)。
普通人也如此:是不是学了顺应时代的专业、进入风口的企业(例如,2004年,觉得腾讯就是家社交娱乐公司,编程的大学生很少会认为去腾讯是个好的选择)、踩对了买房的节奏、找到了适合的婚姻、养孩子不太费力、老人健康。能力增长符合公司和行业的要求,没有在理财中暴雷失去许多财富……
感觉人生真是有太多的变量,就和足球队篮球队的球员一样,一步走得不好,可能就是几年的冷板凳;两步走得不好,可能就提前退役了。
跑题就跑题吧,这也是人生充满了偶然性的一次体现。只是原来单纯的年轻人以为(也可能只是一小撮像我一样的人以为)通过增加确定性的部分,就能够减少偶然性的部分。
人到中年,看清生活的偶然,做好自己的平衡。
如果丧失了对生活和职场的好奇,那就安于岁月静好;如果还保持对生活和职场的好奇,那就继续努力;重要的是,在不同的时间和心境下,做好两者的平衡。
2019年就要过去了,我会怀念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