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历史的温度》有感

“历史是万花筒,每个人看到的不同,每个角度看到的也不同。有的人看到了残酷,有的人看到了温情。有的人看到了杀戮,有的人看到了救赎。有的人看见了别人,有的人看见了自己。有的人假作真,有的人真作假!”

记得是去年双十一,刷着淘宝不知道要买些什么,不知怎么看着看着就跑到了买书的专栏,无意中在推荐的栏里看到了这本书,点开,“历史的温度”这几个大字映入眼睛,时隔屏幕,有些雾里看花的味道,封底上一众新媒体人的推荐语,底下也是一些看过之后人的好评,感觉应该也还不错,推断是本有趣的历史读物,包装庄重朴素,大概这书也不会太媚俗。感觉也是一本又不肤浅的书,作为学校中除了学习打发下时间的读物,通读之后,阅读感受基本达到了理想预期。

书名为历史,但涉及内容却不局限于历史,写蒋百里的《为什么他没打过一场仗,却是陆军上将?》,写鸟山明的《靠画漫画,28岁就缴4000万元个人所得税是怎样一种体验?》,如野史体,写戴笠的《“戴老板”之死》,写王亚樵的《“暗杀大王”的最终宿命》,如金句体,写埃菲尔铁塔的《需要经历时间考验的,除了爱情,可能还有建筑》还有那个把奥运冠军当做一个普普通通的真实的朋友来写。文笔娴熟流畅,行文简洁明快,给人一段轻松愉悦舒适的阅读历程。

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历史是没温度的。

我们对历史的认识大多来自历史课。在教科书上,一个历史人物是太扁平,太死板!每个人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有血有肉,有性,有故事,既有他的正面同时也有他的侧面,反面等多面!而教科书上的那些形象高大的历史人物,那他各方面都是高大的,包括私生活在内也是没有任何污点的。课本上会告诉你居里夫人为科学事业奉献了一生,却不会告诉你玛丽居里和遗夫的学生朗之万有一段充满争议的恋情。课本上会告诉诉你李鸿章签订了多少丧权辱国的条约,却不会告诉你李鸿章作为晚清的“裱糊匠”那种“秋风宝剑孤臣泪”的悲凉!

历史事件也是枯燥的、冷冰冰的,所有有趣的知识最后都要变成干巴巴成满载着痛苦回忆的考点。

在教科书中,历史是有标准答案的,我们习惯于用现在的观点衡量古人的做法(很多失败原因里最后都要谈到阶级的局限性),将重要人物的姓名、生卒年月,重要历史事件的时代意义、正负影响背得滚瓜烂熟,却忽视了蕴藏在其中的精神流传,最后考出了一个不错的历史分数,却没能形成一个系统的历史观,对历史的兴趣也随之消磨殆尽。

历史本身很有趣,历史本身也很精彩。可悲的是,荧屏上还充斥着手撕鬼子、裤裆藏雷、手雷炸战斗机等的雷人桥段。一些宣传也仍是一些以生硬的说教为主流。

在《张衡的地动仪,到底是否存在?》一章中记录了关于地动仪真假的争议和论证,其中作者的两句话让人印象深刻:

我们应该早已跨过了需要过分夸大一件事或一样东西来满足民族自尊心的时代,那样做,只会映射出自己的自卑。
有,我会证明,没,我会承认。
这才是最大的自信。

这也是我们应该对待历史的正确态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历史的温度》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