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二十年间,国内互联网发展达到了一个新高,而APP是互联网高度发展的产物。
美国始终是中国的学习对象。但凡在国内火爆的网站、APP,从最早的门户,到即时通讯,到 BBS,再生活服务网站,再到后来模仿 Facebook 和 Twitter 走红的开心网、人人网、微博,几乎每一个在国内火爆的互联网产品,你都可以在美国找到原型。
但是,当海漂人士将百度地图换成谷歌地图,把网易云音乐换成Spotify,把滴滴换成Uber的时候,人们越来越发现,在国内火爆的APP,在美国似乎没什么存在感,而大家觉得有趣好玩儿的美国APP,在国内也鲜为人知......
知识付费类APP
代表:得到、喜马拉雅、蜻蜓FM
以上列出的都是以“付费知识音频”为主营业务的APP。2016 年 5 月,罗辑思维团队上线“得到”APP,并迅速获得用户认可及喜爱,初步完成了用户需求的验证。
此后,豆瓣推出了豆瓣时间,知乎上线了知乎live,付费语音问答分答也正式上线。“知识付费”自此开始成为一个广受追捧的风口领域。
但反观美国,类似的通过付费音频或付费订阅等形式满足面向成人学习需求的产品,却几乎没有。
在成人教育领域,美国只有 Coursera、Udemy、Udacity 等更偏学术的在线教育产品较为受到大众认可。
至于付费的音频内容,美国倒也不是没有,但大都集中在名人访谈、幼教故事等,且几乎没有太大体量的“爆款产品”出现,与国内的状态可谓大相径庭。
美国人也有获取知识的需求。不过美国人偏向于参加系统的训练课程,或自己找网站买书研究,或进行线下沙龙,却很少选择“音频学习”的方式。
在中国知识火爆的表象下,是大量用户的焦虑,“会不会被年轻人取代”,“上有老下有小,如何养家”,“明天到底在哪里”......
学习不妨为一种缓解焦虑的方式。知识付费帮助大家快速获取知识,保持竞争力,同时却也营造了焦虑,又一次鼓励了学习,形成了知识付费的良性循环。
比起国内的突然崛起,美国的知识付费更多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焦虑也就来的不那么突然。与此同时,美国用户的付费意识,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美国的内容生产者通过已有的网站和播客等平台,就能实现财务上的收入。
图片电商类APP
代表:小红书、蘑菇街、美丽说
2017年6月6日,一匹黑马横空出世,不是淘宝不是京东的电商APP,在开卖2小时候,销售额就达到1亿元。
小红书从社区起家,聚集了千万量级的用户在社区里通过加标签的图片来分享海外购物、运动、旅游、家居、美妆、护肤、母婴等领域的信息。
这些主打“达人推荐”、以带标签的图片展示加上电商导购的玩法在中国市场上验证了成功的可能。
同样,在美国,类似的产品却并不存在,甚至感觉从未出现过。
事实上,美国人在日常消费场景下拥有的选择多样性并不高,比如说,在国内广受欢迎的“小商品市场”这样的东西,在美国基本不存在,相反,美国人购物会特别看重“品牌”。在美国鲜少能看到类似“韩都衣舍”这样完全源自民间的品牌。
如今的品牌推广中,KOL(关键意见领袖,营销学概念)逐渐成为主力,这类人通常是拥有更多、更准确的产品信息,且为相关群体所接受或信任,并对该群体的购买行为有较大影响力的人。
就我所知的一些bilibili知名美妆up主的报价单上,清清楚楚写了,仅在视频字幕中提一提产品,价位是多少,或者在视频中介绍产品,价位又是多少......更有甚者,一次推广费用上百万。只要粉丝基数大,带货能力强,躺赚不是梦。
在中国,很多人就动了上述这种心思,开始在各个平台上勤勤恳恳地积累粉丝,梦想着一朝一夜暴富。
在美国,也有一些专业KOL人士,不过他们大多已经拥有个人电商网站,对于一个有电商属性的社交平台没有强需求。
在美国的消费选择丰富度是弱的,不存在那种大量的不知名但品质优良的消费品,也不普遍存在那种需要去“淘”的购物文化。
外卖APP
代表:饿了么、美团外卖
2017 年是中国外卖行业爆发的一年,饿了么在线外卖平台已经覆盖了全国 2000 个城市,用户量达 2.6 亿;美团外卖总交易额达到了 1710 亿。
然而在美国,外卖 APP 远还未形成这样的规模和影响力,Uber 旗下外卖软件 Uber Eats 尽管在 17 年实现了快速增长,但其销售额大约在不到 200 亿人民币,是美团的 1/8。GrubHub、DoorDash 基本不超过百亿人民币。
除了在纽约等少量几个大都市的中心地带以外,一般的餐馆是不需要人山人海地排队的,美国用户如果想要点外卖,在有熟悉的餐厅可选的情况下,大可不必使用外卖软件,直接联系餐厅就好了。
同时,美国的人力成本比国内高,这直接导致了美国的外卖配送费用也天然是高的,自然削弱了人们点外卖的需求。另外,美国餐馆和建筑物相对不集中,日常出行里美国人也较少有使用摩托车、自行车的习惯。
中美两地的一些风俗文化、地理环境、生活作息,历史与政策等都存在着诸多不同,在互联网的最早期,中国互联网的技术储备、创新能力等都还极度贫乏,在许多产品形态和解决方案方面还只能完全 Copy 美国。
但进入到最近几年后,互联网在国内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开始渐渐呈现出了带有深刻本土独特印记的产品,这里面最极致的,就是微信。
我也相信,未来几年内,中国本土一定会呈现出更多与美国完全不同的产品创新与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