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东西,才是人们喜欢的东西?

Netflix首席内容官泰德创造出了很多经典的美剧作品,他是一个典型的「文化自觉」的代表人物。

如此优秀的内容创造者,他早年其实只是一个电影租赁音像店的店员。按照现在的标准来看,这既不是什么含金量高的工作,也不是有多大门槛呢能力要求的工作。

但是他有一个特点,他能准确的捕捉前来租电影的用户,在哪些时间段内都喜欢哪些电影。他会跟这些用户聊上几句,还顺带给他们推荐同类型的,或者潮流新片。

时间久了,越来越多的用户,也会更多的跟泰德聊上几句。泰德则对于电影的风格,艺术表现手法等是如数家珍,甚至能给出一些独到的对电影的解读,他推荐给用户的电影,也颇受他们喜爱。

可以说,泰德就是那个时代的「电影推荐引擎」。

泰德不仅仅是「熟悉」电影,更是发掘了用户「喜欢」什么,这才是他的核心竞争力,以及能够长效保持内容创作质量的原因。

泰勒所具备的能力,就是「文化自觉」,他清楚的知道,他的租客喜欢什么,为此,他每天至少要花费4个小时的时间来持续修炼自己的「文化自觉」能力,提高对用户喜好的敏感度。

他说:“这个内容必须是一只脚站在熟悉,一只脚站在一个特别新鲜、未知和新颖的东西上”

泰勒的特点,是保持了内容创作上的「熟悉又陌生」。

以一己之力左右了二十世纪美国人审美的“工业设计之父”雷蒙德洛威的设计原则,就是「尽可能地前卫,只要能被人接受」,甚至已经成为了他的设计哲学。

所以我们会发现,那些真正被人所喜欢的人,被人所喜欢的产品,都是「陌生与熟悉之间的精妙配合」。

就好像贾宝玉第一次见到林黛玉说的第一句话那样。

“这个妹妹好像在哪儿见过似的”,有点儿熟悉,有点儿意外,这就是喜欢了。

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如果不保持一定程度的陌生感,就不会有出类拔萃的美。我们为什么能一见钟情?因为对方有着陌生的面孔和熟悉的味道。

所以,你想要让别人喜欢你,想要让别人认为你是「稀缺的」,你除了熟悉业务能力之外,你还需要有一些独到的能力。

喜欢=熟悉+意外

很多的创业公司,也都对标着做中国的BAT,这是因为,我们熟悉BAT,但却跟他们又不太一样。

拼多多就是一个「熟悉又陌生」创业成功的案例。电商再熟悉不过,但是却嫁接到了全新的场景,下沉到了全新的「用户群」中,造就了3年上市的奇观。

你可能感兴趣的:(什么样的东西,才是人们喜欢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