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破他人的牢笼,赢得自我的主宰——谈积极主动

图片发自App


Day 149

今天阅读《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第三章 “习惯一 积极主动”

这个章节,柯维开始探讨第一个习惯——积极主动,这是七个习惯之首,也是个人领域成功的第一个重要习惯。

一、自我意识的提出

在本章开始,柯维就提出了积极主动的基础,即自我意识——思维自己的思维过程的能力。这种能力让人得以从自己和他人经验中吸取教训,从而改善自己。事实上,它不仅能帮助我们客观看待自己,也有助于去理解和接受他人及外部世界。

为什么自我意识这么重要?

对比自我意识的反面——柯维称之为“社会之镜”就能明白一二。

与自我意识相反,社会之镜是时下的社会观点,他人的意见看法,这成为许多人进行自我认知的主要依据。然而“社会之镜”背后反映的说话者、群体的想法和看法,具有不同的立场,当我们的价值观、言行和选择受制于他人时,就不能客观反映真实的自我。

一个人,既可能被看作冷漠自私的父亲,也可以被看作是积极上进的成员。就是不同价值观下社会之镜的作用。

根据社会之境,柯维进一步分化出三种人性的决定论,分别是基因决定论,心理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而这三种背后的心理机制是相同的,即巴甫洛夫的“刺激——回应”理论。

如果把社会环境看作是一系列的刺激,那么我们的反应是不是纯粹就以刺激为依据而产生?

或者进一步说,人类是否是刺激——回应的消极被动的奴隶?

二、选择的自由

柯维认为,在刺激和回应之间,人类拥有选择的自由。选择的自由,包括四项人类的禀赋:自我意识、想象力、良知以及独立意志。证明人的选择自由最鲜明的例子,来自于美国神经与精神病学教授弗兰克尔在纳粹死亡集中营的经历。

在集中营中,弗兰克尔遭受着非人的折磨,各种死亡般的肉体摧残令他与其它囚禁于死亡集中营的人一样,朝不保夕。但是,他却凭借选择的自由,获得了“人类终极的自由”。柯维是这样描述的:“虽然纳粹能控制他的生存环境,摧残他的肉体,但他的自我意识却是独立的,能够超脱肉体的束缚,以旁观者的身份审视自己的遭遇,他可以决定外界刺激对自己的影响程度,或者说,在遭遇(刺激)与对遭遇的回应之间,他有选择回应方式的自由或能力”。

在弗兰克尔身上,我们会发现,一个人的心灵、头脑和道德的自律能力,可以如此强大,以致于外在的折磨和禁锢,都会被内心强大的心灵所摧毁。他甚至还感化了其他狱友,找到了苦难中的生命意义和自尊。这不得不说是一种伟大的奇迹。

三、积极主动

弗兰克尔的例子昭示着,人类拥有突破刺激——回应的条件反射式奴役的潜能。而积极主动,就是突破的方式。

柯维认为,“积极主动不仅指行事的态度,还意味着人一定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个人行为取决于自身的抉择而不是外在的环境,人类应该有营造有利的外在环境的积极性和责任感。”

把积极主动与责任感紧密联系在一起,是一个重大的启示。

真正积极主动的人,时刻谨记着对自己负责,因此在遭遇阻碍、逆境、困顿时就不会把自己的行为和事情的结果,进行外在归因。相反,他会寻求内在价值观的支持,通过发挥自己选择的自由,寻求解决之道。“既然无法决定环境,就改变自己”,是积极主动者的宣言。但是积极主动不意味着对外在环境毫无反应,而是与其过度看重外在环境的条件,他们更重视根据自己的价值对来选择对外界、他人、社会的回应方式。

因此积极主动者,哪怕在人生逆境面前,也保持着奋进的勇气,行动的魅力。而柯维认为,逆境反而对人有积极意义:“事实上越痛苦的经历,越能磨炼意志,开发潜能,提升自如应对困境的能力,甚至还可能感召他人争取同样的自由”。

回想自己在S中的一年,也正是积极主动的思维方式(也许并非时时刻刻)带着我冲出自我否定的牢笼。

古往今来的伟人能士,韩信、孟尝群、司马迁,南非总统曼德拉无不如此。

更重要的是,他们不仅有直面的勇气,更有如柯维所洞悉的,思维方式的转换——是像草履虫一样对困厄做出抱怨、沉沦的反应,还是利用自身选择的自由和禀赋,改变思维,超脱束缚?

你可能感兴趣的:(冲破他人的牢笼,赢得自我的主宰——谈积极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