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犹不及,孝顺也要有个度

武侠小说中常见的门派之争,一般都是正邪对立,泾渭分明。真实生活里的敌对,则比较复杂,尤其时间一长,怨恨不断累积,下手会越来越重,慢慢地,双方的手都不太干净,对与错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

中唐的牛李两派之争,是个典型案例。

一开始,新科进士牛僧孺、李宗闵在科举考试中议论朝政,批评宰相李吉甫的为政失误,李吉甫哭诉于皇帝,牛、李先遭一轮降维打击。这是李吉甫挑事,不对在先。

李吉甫去世后,儿子李德裕成长起来,继承父亲的夙怨,与牛僧孺、李宗闵一派长期互相攻讦,彼此都有以私废公的行为,就很难分对错了。(李德裕之事,见本号历史文章“你一膨胀,让孩子很难做”、“有没有文化,跟有没有文凭不是一回事”。)

李德裕一代名相,功业卓著,攻击手段不似对方那般阴狠,被对方迫害得也比较惨,后世舆论对他比较同情。

老子结的怨,儿子没有退路,确实无可奈何。不过,对于另一个互怼的长期冤家,李德裕负有全责,他把自己的孝顺,建立在了别人的倒霉失意上面。

唐宪宗时期,淮西节度使病故,儿子要求继位。李吉甫为了维护朝廷权威,建议出兵讨伐,获得了皇帝支持。

正在调兵遣将,李吉甫突然暴病去世。按照古时礼制,大臣去世,朝廷要给予谥号,对其一生功过盖棺论定。

太常博士拟了一个美谥:“敬宪”,有个叫张仲方的官员提出异议。

张仲方承认李吉甫有才学、有功劳,可是私德有亏,还怂恿皇帝打仗,不配得到过于美化的身后之名。

这是个书呆子,你说李吉甫就说李吉甫,干嘛扯到皇帝支持的战事上去。宪宗当然很不高兴,把张仲方贬到外地。

过了很多年,唐敬宗的宰相与张仲方是同年(进士),张仲方被召回朝中担任谏议大夫。

古代历朝都号称“以孝治天下”,可想而知,对于非议去世父亲的人,李吉甫的儿子肯定恨得牙痒痒。

李吉甫的大儿子李德修很有性格,不愿与张仲方同朝为官,自己申请出京,去外地做官。你对俺爸爸不敬,俺不想看见你!

好儿子、真孝子。

张仲方在李吉甫的儿子眼里不算好人,但他担任谏议大夫是合格的。荒唐的敬宗让淮南节度使王播进贡三十艘船供他玩乐,张仲方激烈反对,敬宗让步改为十艘,淮南老百姓的负担轻了很多。王播贿赂宦官王守澄求肥缺,也是张仲方联合了一些正直大臣在敬宗面前揭穿此事。(王播之事见本号历史文章“你笑我日暮途远,我觉得永远不会太迟”。)

这样一个好官,李吉甫的二儿子李德裕却饶他不过。

李德修以“你来我走”的行动表达自己的不屑,他践行孝道,并不妨碍别人。李德裕不一样:不管你说的在不在理,辱我先人,整你没商量。

唐文宗年间,张仲方在朝中担任散骑常侍,是从三品的高官。这时候李德裕初次拜相,大权在握,快意恩仇,把张仲方贬官赶出京城。

第二年,李德裕在朝争中失势,罢去宰相,去外地做节度使,他的对头李宗闵做了宰相。

李宗闵的原则是:“敌人的敌人就是我的朋友”,他把张仲方召回京城,官复原职。

张仲方没高兴多久。一年后,轮到李宗闵失势,被流放外地,李德裕的盟友郑覃坐了宰相位子。

郑覃的原则是:“盟友的敌人就是我的敌人”,张仲方收拾收拾,乖乖离开京城去做地方刺史。又过了一年,郑覃听到风声,说他帮着李德裕排挤大臣,就大发慈悲把张仲方调回京城,然而没有官复原职,打发他去了秘书监。

秘书监就是图书馆。可怜张仲方进士出身,双科登第,积年的高官,到了七十一岁的时候,反而去坐冷板凳整理图书。

一年后张仲方身故,不知道是不是悲愤成疾。

李德裕为了自己行孝,把张仲方逼得余生坎坷,当时的舆论对此多有批评。

类似的事情,李德裕还不止做了一次。

韩愈的女婿李汉,从小拜韩愈为师,学问有成,性格也像老师一样刚直。韩愈对弟子非常欣赏,所以把女儿嫁给他。

李汉进士出身,又有文章功底,文宗让他修撰《宪宗实录》,也就是整理宪宗朝的史料,编辑成书。

李吉甫是宪宗时期的宰相,当然不会漏掉,李汉秉笔直书,把老李的功过得失写了个一清二楚。

孝子小李又不干了,李汉从此上了李德裕的黑名单。

双李斗争法则:李德裕想踩一脚的人,李宗闵就有义务拉一把。在李宗闵当政期间,李汉一路飙升,官至御史中丞,差一步也是宰相了。李汉投桃报李,也帮着李宗闵挤兑李德裕。

时运轮换,李德裕一得志,李宗闵就落魄,李汉跟着被贬为外地,并被朝廷诏书规定为二十年不得重用。直到唐宣宗时期,李德裕在党争中落败,被贬死于天涯海角的海南崖州,李汉才回到京城。

这三个姓李的,一腔怨愤,半生缠斗,哪有赢家。

《新唐书》在其他人的传记中,提到李德裕后来重订了《宪宗实录》,窜改史事,为父亲大唱赞歌。到了宣宗朝,他被夺职流放,《实录》又被改了回去。孝子做到这样,确实过分,并且无济于事。他的睚呲必报,害人害己,还加速了唐帝国的衰落。李吉甫泉下有知,相必也不乐见此后果。

李德裕能力过人,当国期间,对外击破回纥,对内平定藩镇,并能抑制宦官、改良制度,文治武功都颇有建树,如果能顾全大局,消弭派别斗争,历史地位会更高。梁启超认为中国古代有六大治政高手:管仲、商鞅、诸葛亮、李德裕、王安石、张居正,李德裕的知名度最低。他的功业可称,但他的孝悌之义,只是私义。只有牺牲私义,成全为国为民的公义,才真正算得上千古贤相。

相关文章:

有没有文化,跟有没有文凭不是一回事

你一膨胀,让孩子很难做

你笑我日暮途远,我觉得永远不会太迟

你可能感兴趣的:(过犹不及,孝顺也要有个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