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国列车》:在反乌托邦下的理想国里,我们仍要回归“丛林法则”


从玛雅人关于人类世界末日的预言中,我们始终能感受到人类社会文明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对于死亡的恐惧,对于未知的好奇,以及对于末日的幻想。丧尸如《釜山行》,预言如《2012》,灾难如《全球风暴》,科幻如《流浪地球》……在各国导演对于世界末日的想象与表达方式背后,围绕着天灾人祸本身的罪魁祸首其实一直是人类自身,这也是我们借用艺术所想向人类传达的观念:爱护环境,敬畏自然。

而在我看完《雪国列车》之后,不得不敬佩奉俊昊导演在这部影片上花费的心思与构想。它是继《汉江怪物》后,奉俊昊所献给我们的最具诚意也是极具挑战性的韩国灾难片。

影片改编自法国同名的科幻漫画,讲述全球79个国家为了逆转温室效应,往大气层中散播制冷剂“CW-7”,却引起了气温骤降而导致地球被冰雪覆盖,人类无法正常生活。这时出现了由威尔福德公司设计制造的环球列车“破雪者号”,幸存群众踏上这辆由永动机牵制的列车,按照社会阶层排序进入对应的车厢生活,由此展开了在列车上的故事。



《雪国列车》虽由韩国导演拍摄,但是影片主要是启用美国人,整个故事情节的设计也类似于好莱坞的英雄叙事。电影中发生的所有场景都是在列车上,导演总共设计了18节车厢,尾部车厢是社会最底层人民居住的地方,这里“脏、乱、差”,充满凄惨与痛苦,这也是剧情爆发的源头。正因为穷苦劳动者不断被上层剥削压迫,底层人民的领导者柯蒂斯带领大家密谋造反,企图在列车上掀起一场革命。

在这部电影中,奉俊昊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他对于大格局的设定以及对于小细节的把握,这是任何灾难电影都没有深入挖掘,或者向我们展示过的。

从哲学探讨,我们知道“乌托邦”是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托马斯·莫尔所提出的,这是人类思想意识中最美好的、万物皆平等的幻想。而影片中却是社会各阶层分明、等级森严的制度,资本家、特权阶级控制列车,掌握底层人民的命脉,这里类似于“反乌托邦”的设定,物质文明高于精神文明,道德沦丧,等级制度横行。不过纵观全局,就会发现导演的野心远不止如此。

导演在电影中设定列车行驶的先决条件是永动机,这本就是反物理学的。在大雪覆盖的地球上,为何列车每年都要环行一次?人类无法在户外生存的前提下,如何检修铁路?这些科幻设定其实都是一种形式感的设定,包裹在其中的,应是对等级制度的思考和贫富阶级矛盾冲突的聚焦。如果末日来临,我们仍要回归“丛林法则”,遵循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才是人类无法忽视的矛盾的根源点,也是具有现实意义的思辨。


影片中这趟行驶在雪国中的列车,是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来展现人类社会的一个缩影,电影一开场就有各种强烈的视觉对比。穷人每天只能吃限量提供的“蛋白质块”,居住的环境不堪入目。随着第三车厢的士兵出现在这里,可以明显的感觉到,底层人民是毫无尊严与地位的。关于这些士兵的形象,完全是以美国大兵的造型设计的,也是暗喻他们作为民主社会的机器,冷血自私,残酷暴力。他们背着机枪,却将枪口对准人民,实际上是作为统治阶级的权力工具出现的。

上层阶级想要听小提琴演奏,便来这里找小提琴演奏家;需要征用五岁以下的小孩作为手动部件,去维持永动机的正常运作,就来这随意地带走底层人民的孩子。人们的反抗被士兵以血腥暴力的方式镇压,这几处细节的展示都是在无形中放大了两极的尖锐与矛盾关系。

在这样的场景中,顶着“花童头”、戴着圆眼镜、口含假牙出场的女头目,置身于如此惨烈的环境里,仍要发表一番毫不留情、尖酸刻薄的演说,警告所有的民众“什么样的身份便呆在什么样的车厢,永远不要企图反抗权威”,这样充满镇压意味的讲话配合着女头目死板、天真、刻薄的形象,与民众不甘愤怒的画面形成强烈的对比,也昭示着人们极力想要反抗上层的决心。

遵循惯例,哪里有压迫哪里便有反抗,而反抗军里必然要有一位能统筹大局的人。男主人公柯蒂斯在列车上呆了18年,在他企图发动这场革命以前,就已经发生过四次革命,且都以失败告终。他吸取教训,利用不断收集的“克莱诺(一种具有迷幻效果的工业废料,在当时类似于摇头丸)”,在第二节的监狱车厢里找到了这辆列车的前安全系统设计师——南宫明秀,以及南宫明秀的女儿尤娜,与他们进行交换:南宫明秀每帮起义军开一道列车的门,就给他一颗克莱诺。

作为影片中另一位重要人物,南宫明秀的出现正式揭开了剧情的发展,我们也得以看到,整部电影就是在起义军不断向前打开新的车厢中,层层推进的。柯蒂斯等人在进入第四车厢后,才发现他们这些年所吃的食物是用蟑螂的尸体而制成的,而为他们制作食物的保罗虽然也是底层人员,也在吃着这样的食物。从这里的细节里也可以看出,底层人员的内部存在着一个死循环,他们无法进入到上层车厢,自给自足地吃着车上的垃圾,却永远无法摆脱这样残酷的命运。在这样的内部格局中,他们只能苟活在列车上,却要接受无止境的压迫利用,这也是导演对末世人类制度的一种思考与审视。

当柯蒂斯等人进入第五车厢时,等候着他们的是一支蒙面军队。蒙面军队中的每一个士兵缓慢地传递着一条硕大的鲤鱼,用它为他们的斧头开刃。对比他们的悠闲从容,起义军却是如临大敌的慌张与焦灼。导演利用这样强烈的反差对比,昭显了一场恶战的来临。最终起义军在这场斗争中损耗了74%的兵力,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与伏笔。从蒙面军队的装扮中,以及他们用日语喊出“万岁”,我们可以看出导演在这里是想隐喻军国主义,他们相当于法西斯阵营的纳粹主义者,拥护的对象便是残忍暴力的统治阶级。而随着起义军前进,也逐渐让这个列车的腐败的社会制度,与资本家的丑恶嘴脸不断暴露出来。


随着起义军的人数急速锐减,柯蒂斯带领少数人进入到第六车厢以后,才开始步入了这趟列车的另一世界。如果说之前的美国大兵、蒙面军队是紧挨着下层人民的军队机器,从这里开始,才是逐渐摆脱了下层的地狱生活,真正进入天堂。

第六车厢的供水区,第七车厢的果蔬区,第八车厢的水产区,以及第九车厢的肉类区,是专门为上层阶级服务的。这里的工作者其实相当于社会里的中产阶级,他们相对于下层人员待遇较好,却只能服从于上层的统治阶级,这层阶级的劳动者在社会中最难反叛,却也难以带来新的改变,只能囿于所处在的阶层中。

第十车厢是教育区,却是为上层阶级的子女提供服务的,在这个车厢中故事情节的设计也是极有内涵的。这些学生从未接触过底层的车厢,对着起义军说出“听说你们是吃着垃圾长大,睡觉都是在粪便上”这样天真却又残忍的稚语,在这里已然放弃了我们所认为的基础教育,孩子们全部的学习内容都是围绕列车创始人——威尔福德的纪录片学习,只要求他们歌颂威尔福德的事迹,明白反抗者都是他们的敌人。这样病态扭曲的洗脑式教育斩断了人的思维,将孩子们变成了信徒,只信仰威尔福德却对现实的变化与状况一无所知。这样夸张却又讽刺的电影情节,加重了对社会阶层制度的渲染,给人一种畸形怪异的气氛。

我们知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他们物质条件满足的情况下,过来才是教育,却又不是给孩子正常的教育内容,他们还隔绝了底层群众的孩子,体现了上层统治者的虚伪与野心,也是对这样扭曲的一个社会制度的体现。



通过教育区之后的车厢,越往后,越能看出上层阶级的腐败与奢靡。他们在咖啡厅里悠闲地喝着下午茶、在阅读室里安静地看着书、在裁缝店里准备制作一身新衣服,甚至有贵妇人在做着头发、一群纨绔子弟在酒吧里醉生梦死,这里俨然与底层车厢的环境截然不同,越是回忆之前的环境,越是被这样的生活所震撼,这是在末世里根本无法想象的生活环境。而实际上即使在末日到来之前,上层阶级的生活也是如此,这样末日始终是底层群众的末日,与上层人员无关,导演对于末日社会的一种假设,也是在反问现实社会的制度。

对于这部电影中末世原因的由来,导演在影片中一笔带过,却也不难看出是人类自食恶果的下场。我们企图改变环境,终究反被环境改变。这是许多电影都会讲述的教育点,在这里我们默认了它的重要性,导演将更多的目光汇聚在末日已经来临,人类处于这样的大环境下的一个状态。

抛开一切无用的假设,我们可以看出导演的良苦用心,他将镜头放在人们内部的斗争中,始终不变的社会制度在这个世界里历经一个转变,在现实中它一直存在,然而在末世中还要被继续无限的放大,这样的环境比起末世的生存条件,更令人痛苦与畏惧。


影片最后,在柯蒂斯进入最终的引擎车厢见到威尔福德后,才明白这是威尔福德与他心目中的领袖——老吉列姆之间的一个计划。他作为起义军的领导者,实际是充当着一个“革命先锋”的角色,在柯蒂斯的计划中,这场革命的成功便是把老吉列姆推上最高位置,却从未想过与他们一起生活在底层车厢的前辈,也是统治阶层阵营的。

这场革命中清理掉74%的人,就是为了保持列车上的生态平衡,而之前的革命其实也是如此,所谓革命原来一直是统治阶级清洗社会的手段,柯蒂斯一路往前,便是充当了这个计划的棋子。这样的真相无论是对于故事中的主角,还是对于置身事外的观众,其实影响都是很大的。在柯蒂斯进入引擎车厢之前,他身边的起义军便全部牺牲了,他与南宫明秀最后的一场对话,提及了自己上车后被士兵收走了所有的物资,他和所有底层车厢的人相互残杀,靠吃人肉活了下来,才等到后来的“蛋白质块”。

影片中每个人都有原罪,没有可以置身事外的善人,却也并非都是罪无可恕。柯蒂斯带领大家反抗,却也并非绝对正义的存在。威尔福德作为统治阶层的最高者,从人们踏上列车那刻,便默认了等级分明的制度,他给人们生的希望,却让人们失去好好活着的机会,甚至充当着上帝者的角色,不断制造杀戮以平衡列车上的环境。对于这个微缩社会的建立,我更多的感受是,它的存在是为统治者阶层服务,它不像一个正常的生活环境,却不得不一直维系下去,也是底层人们对于生存下去的渴望。

影片的结尾也揭开了南宫明秀的这个角色的重要意义,他作为剧情中的搅局者,不断收集克莱诺的原因便是将它作为燃料引爆车门,让人们去外面生活。作为电影中的核心人物之一,他担任着先知的角色。他是唯一一个在观察外界变化的人,也是第一个提出外界的冰雪在消融的人。在柯蒂斯看到底层车厢的孩子在引擎中充当部件时,他失去了对永动机的信任,与南宫明秀一起炸开了列车的门。

影片的结局比较开放式,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我猜测炸开门后南宫明秀和柯蒂斯都已经死掉了,他们在车门炸开的瞬间护住了尤娜和引擎中的孩子,这场爆炸也导致整个列车完全炸毁了,影片最后定格在尤娜两人一起走在雪地里,看见了雪原上的北极熊。也许正如南宫明秀所说,冰雪在消融,他们可以走出列车生活,但结尾也并不意味着孩子们可以活下去。

南宫明秀的存在是倡导大家走出旧世界,发掘外面的新世界,但是无法说明他就是正义的先知形象。这场爆炸将列车炸毁,铁路也无法再使用,他的不计后果让大家失去一个本可以生存的地方,但摧毁了旧世界之后,我们看见的外面也并不如想象中美好,甚至不一定有前途可言。

奉俊昊导演在这部电影中,没有偏向任何一方,却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思考与宏观构架。《雪国列车》的意义远比我们想象中深远,它在合理的想象范围,引入社会中关于制度体系的构建,让我们对于当下、对于未来,也有了更多的思索与总结。


很高兴与你相遇,更多精彩好文欢迎关注自媒体:无物永驻,多平台同名。

你可能感兴趣的:(《雪国列车》:在反乌托邦下的理想国里,我们仍要回归“丛林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