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与沉淀:麦田里的守望者

今天没有写文,翻出了一篇五年前的读后感。

那时候,刚刚落脚温哥华,每天奔走于各个免费的英语培训班,有学校的,有教堂的,也有各种Meetup。

除了上英语课外,基本都会泡在图书馆里,或是把书借回家。那段时间读了一些英文著作。从最开始半天读不完一页,到一个月可以读上三五本书。不过大都是小说类的,毕竟小说有情节,比较容易读懂。

挺怀念那段时光,不仅是因为初到异国他乡的新鲜感,更是因为那时候没有疫情,可以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同学朋友们在咖啡厅畅聊,或相约参观博物馆,或结伴踏青游玩。

那时候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自由出行。可以背起行囊,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也可以煮一壶咖啡,拿起一本书来慢慢品读。

希望可以早日恢复那样的生活吧。

好了,不啰嗦了。

这两天读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作者罗姆·大卫·塞林格(J. D. Salinger),这部小说是他唯一一部长篇小说出版于1951。第一次听说这部小说也是很多年以前了,遗憾的是今年才读完第一遍。终于理解为什么一部半个世纪前的小说,如今仍然被的人们所喜爱。

本书写作背景是在美国的五十年代,一个比较混乱的时期,二战的阴云尚未散尽,冷战硝烟又起。一方面科技发展迅速,而另一方面,人们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无力改变的社会大背景下,过着浑浑噩噩的生活。于是,“垮掉的一代”出现了,小说主人公霍尔顿就是其中的一个缩写,他抽烟酗酒,不求上进,四次被学校开除,但是在他心底却一直怀揣着一个美丽而遥远的理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这从主人公霍尔顿(Holden)与他的妹妹菲比(Phoebe)的一次对话中得意完美展现:

"You know that song 'If a body catch a body comin' through the rye'? I'd like--"
"It's 'If a body meet a body coming through the rye'!" old Phoebe said.
"It's a poem. By Robert Burns."
"I know it's a poem by Robert Burns." She was right, though.
It is "If a body meet a body coming through the rye."
I didn't know it then, though. "I thought it was 'If a body catch a body,'" I said.
"Anyway, I keep picturing all these little kids playing some game in this big field of rye and all. Thousands of little kids, and nobody's around--nobody big, I mean--except me. And I'm standing on the edge of some crazy cliff. What I have to do, I have to catch everybody if they start to go over the cliff--I mean if they're running and they don't look where they're going I have to come out from somewhere and catch them. That's all I'd do all day. I'd just be the catcher in the rye and all. I know it's crazy, but that's the only thing I'd really like to be. I know it's crazy." 

我将来要当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孩子在一大块麦田里玩。几千几万的小孩子,附近没有一个大人,我是说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帐的悬崖边。我的职务就是在那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是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做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这里提到了的一首诗是苏格兰诗人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创作于1796的Coming Thro'The Rye (走过麦田来),而且被改编成了一首儿歌《如果你在麦田里遇到了我》,并且被收录在最受欢迎的100百首迪斯尼童谣中。尽管如此,仍然有很多人认为这首诗歌的内容并不适合改编成为儿歌。下面是我从网上找到了这首诗歌的中英文版本,可以感受一下。

Comin' Thro The Rye
如果你在麦田里遇到了我

Chorus O Jenny is all wet, poor body
啊,珍尼是可怜的人儿
Jenny is seldom dry: She draggled all her petticoats
珍尼哭得悲哀,她拖着长裙
Coming through the rye!
走过麦田来。

Coming through the rye, poor body
可怜的人儿,走过麦田来
Coming through the rye, She draggled all her petticoats
走过麦田来, 她拖着长裙
Coming through the rye!
走过麦田来

Should a body meet a body Coming through the rye
如果一个他碰见一个她,走过麦田来
Should a body kiss a body, Need a body cry?
如果一个他吻了一个她,她何必哭起来?
Should a body meet a body Coming through the glen,
如果一个他碰见一个她,走过山间小道
Should a body kiss a body, Need the world know?
如果一个他吻了一个她, 别人哪用知道!
Should a body meet a body Coming through the grain
如果一个他碰见一个她,走过谷粒
Should a body kiss a body, The thing is a body's own
如果一个他吻了一个她,最重要的是自己身体的

说到Coming Thro'The Rye这首歌,也有很多版本,其中偶然发现在一部美剧古战场传奇(Outlander)中也出现过,个人感觉这部发生在苏格兰高地的神秘历史穿越剧与这首苏格兰诗歌改编的背景音乐还是相当搭配的。目前钻数不够,不能上传音频。不过有兴趣的友友可以看看这部美剧。

回到这部小说,尽管这是一部很怪诞的小说,我相信有所读完的人,多多少少都会在主人公霍尔顿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产生共鸣和思索,激起联想和反响。它描述了一个出生在纽约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里的16岁中学生霍尔顿·考菲尔德因为五门课程四门不及格被第四个学校开除后不敢贸然回家,只身在纽约街头游荡了三天,作者运用各种插叙倒叙,天马行空的手法刻画了一个处于青少年与成年人过渡阶段,现实生活与纯真理想的巨大反差,导致极度矛盾叛逆与异常痛苦迷茫的内心世界。

由于《麦》中出现了很多Goddamn,Bastard, Chrissake, Sonuvabitch (sons of bitches)这些不文明的词汇,小说在美国热销后,有一些愤怒的家长们甚至还对这些粗口做过精准统计,也有教师因为教授《麦》而被迫辞职,图书馆也成一度被列为禁书。幸运的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这本书的文学价值,社会文化地位开始凸显,所以现在已经被广泛的认可了。如果你读过这本书,你会发现所有这些粗口都是出现在主人公霍尔顿身边,被描绘成“假模假式的(phony) ”人或事物中的,他看不惯周围的一切,他讨厌学校的老师和家长让他读书,只是为了出人头地,以后可以买得起卡迪拉克;他厌恶势利的伪君子,不屑于与他们为伍;他讨厌爱慕虚荣的女友,但是又迷恋她的美色;他憎恨自己,甚至希望死去的人是自己,而不是那个聪明伶俐,人见人爱,别人家眼里的孩子,他的亲弟弟艾里(Allie)。这是他自己的负面性格,叛逆,愤世嫉俗,而且懦弱消极的一面。

同时他又是正直的,善良的。尽管他家境富有,且从不傲慢,愿意給予需要帮助的人,包括主动捐助两位修女;他希望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保护弱小。无论对周遭多么的厌恶与犀利,每当话题转向纯真的弟妹时,总是透着无限的温柔。希望他们能够自由自在的奔跑,不要好像他一样堕入深渊,无尽的忧伤,无助的绝望,无畏的挣扎,渴求遥不可及的光明,依然怀揣着对一个率真,坦诚,美好世界的向往。

《麦》中有很多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但现实却总是差强人意,难以琢磨。

You can’t ever find a place that’s nice and peaceful, because there isn’t any. You may think there is, but once you get there, when you’re not looking, somebody’ll sneak up and write “Fuck you” right under your nose.

这是当主人公霍尔顿下定决心想要离开,希望跟他的妹妹(Phoebe)告别,去学校找她时,不经意间在墙上看到粗口,他本能的上去擦拭,不希望这种污秽的内容影响妹妹幼小的心灵,但是最后发现却是被小刀刻上去的,就像墓碑上的文字一样无法抹去,长久停留在那里了。

It's not too bad when the sun's out, but it only comes out when it feels like coming out.

这是当主人公霍尔顿在墓地看望弟弟(Allie)时说的,每当下雨时,人们都自然而然的跑回车里,但是他弟弟却永远躺在那里。就像我们不能控制太阳何时出来一样,他感觉到对周围一切事物都无法把控时感到无奈。

I have a feeling that you’re riding for some kind of terrible, terrible fall. . . . The whole arrangement’s designed for men who, at some time or other in their lives, were looking for something their own environment couldn’t supply them with. . . . So they gave up looking.

这是当主人公霍尔顿从父母家中溜出来,去他最信任与喜爱的英文老师家逗留一晚,结果竟然发现这个一直让他尊敬的老师有同性恋倾向,吓得他连夜又跑到火车站,在车站大厅的长椅上过了一夜。他的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消失了,已经不想再去尝试,心灰意冷。

The best thing, though, in that museum was that everything always stayed right where it was. Nobody’d move. . . . Nobody’d be different. The only thing that would be different would be you.

这是当主人公霍尔顿在博物馆里看到木乃伊,恐龙化石时的感慨。它们永远不变,但是每一次你去看它们时,你都是不一样的你。这也是不法避免的成长的烦恼。

《麦》中在结尾部分,主人公霍尔顿幻想自己在西部某个偏僻的小镇上,没有人认识自己,而且还是一个聋哑人,这样就没有争吵和不必要的语言交流,唯一沟通的方式就是留字条。但是他相信不会有太多人能坚持多久用字条与他沟通。就这样安安静静,平平淡淡的。但是当主人公霍尔顿看到他的妹妹Phoebe拖着大大的行李箱要跟他一起西行时,在各种劝说无效后,放弃了逃往西部的想法,因为他知道去西部只是借口,他都不知道自己能在那样的环境下能存活几天,但是他不想伤害Phoebe,所以最终他实现了一次做为麦田守望者的愿望,他守护住了他心爱的妹妹Phoebe,免受像他失去Allie的那种痛苦。

而且有一段描述主人公霍尔顿看着Phoebe在旋转木马上一圈一圈的旋转,看着Phoebe开心的样子,那是他这一生最幸福的时刻。

I felt so damn happy all of sudden, the way old Phoebe kept going around and around. I was damn near bawling, I felt so damn happy,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truth. I don't know why. It was just that she looked so damn nice, the way she kept going around and around, in her blue coat and all. God, I wish you could've been there. 

如果小说到这里结束的话,会给我们一个无限美好的憧憬。然而作者偏偏又多写了那么一丢丢,就那么三言两语的描述让原以为的Happy Ending里夹杂着一些忧伤。

这虽说是一本写给青少年的小说,但是这并不是一个只局限于青春期到成年期的转换时期,在人生任何一种需要转折的时候,都会有这种类似的迷茫。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每年都会读一次,反反复复的读,相信每次阅读都会有太一样的感受。

我不知道我下次什么时候会再读它,但是我相信一定会的。

最后前面说过这本小说出版在50年代,那个年代是美国经历战后经济的迅速发展阶段,一跃而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伴随新技术革命的出现和后工业化时代的来临,美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都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传统的上层最富有阶级(资本家阶级)和下层最贫穷阶级(产业工人阶级)相对缩小,而介于二者之间的中间阶层却不断扩大,中产阶级日益成为美国的主流社会阶层。相比如今的中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在世界GDP排名上中国已经连续多年蝉联第二,仅次于美国,而且在2015年成为10万亿美元俱乐部全球仅有的两个成员之一。与此同时,中国的中产阶级人数也在急剧增长。中国与世界都处在新一轮新科技浪潮中,同样会对中国在经济,政治和社会起到惊人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现在所处的位置与美国当时的情形很相似。

在如此类似的发展,进步,变化的进程中,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尤其是个人,总会有迷茫,犹豫,缓慢,消沉的时候。在这种时候,找出一点点空闲,重温一下经典,不一定会让你很快乐,但是可以给自己一点点时间思考与沉淀。

你可能感兴趣的:(思考与沉淀:麦田里的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