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叮当,一只对生活有意见的小狗。
最近,一家中国人在瑞典的遭遇,引起了国人的集体关注,也深深触动了大家脆弱敏感的神经。现在瑞典的电视台又火上浇油,瑞典外交部也煽风点火,事情正逐渐演变成了政治角逐。
其实事情本来也不复杂,中国儿子孝敬父母带他们欧洲游,定错瑞典酒店的时间,被赶了出来,想多理论几句,结果警察来了,强行带走,投到郊外。事情的激发点,在于中国家庭的哭闹视频和瑞典警方的粗暴执法。说实话,小叮当觉得中国老年人的哭闹就算了(唉!),儿子的行为就比较“娘炮”了。也许正是这样的表现,激起了瑞典人掩盖已久的种族歧视本性,代表国家的电视台赶紧制作了一个评论节目,竟然配上中文发上优酷(我们的审查制度呢?)。是可忍孰不可忍……
本来一件普通的民间纠纷,引出了中国人内心深藏已久的痛。这就是“被歧视”。
据小叮当观察,歧视在人类悠久的历史中,是一个最经常出现的现象。从人类和我们小狗一样光着身子在荒野捕食,到现在穿着衣服在网络上互喷,歧视都是一种最容易团结同类、排斥异己的工具。
那么啥是歧视呢?歧视(Discrimination)是针对某一特定的弱势群体(或个人),由于身份归类(如种族、性别、宗教、性取向等)而非品质,给予不公平、否定性和排斥性的区别对待。歧视和偏见又有天然的联系。偏见(Prejudice)是一种刻板的印象。总体而言,刻板印象催生了偏见,而偏见则导致了歧视行为的发生。
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族群在历史上受到的歧视其实并不太多,可能主要是因为受地理位置限制与世界上的其它族群交流不多。如果用我们动物的形象来形容这个族群,大体上是一种偏草食的动物。庞大的身躯,但肌肉不太发达;聪明的头脑,但缺少凶猛的进攻力;善于自保,但结伙打架不行。至于勤劳勇敢、吃苦耐劳等等就是形容词啦。
直到一百多年前,西方的坚船利炮打破了舒适的生存环境,被羞辱被歧视,民族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好在经过痛苦的奋斗,新中国成立了,中华民族才真正重新进入这个丛林世界。坦白地说,小叮当觉得就算大家对过去和现在有啥不满意的,看看过去的民国政府,甚至现在的台湾政府,着实应该为自己是个新中国人感到庆幸。从某种意义上说,新中国人与过去传统中国人是很大不同的两个物种。
好吧,既然是不同的物种,就不能再被歧视了吧。我想这也是大多数新中国人的心声。
要改变被歧视的状况,首先要明白,歧视一定是发达族群对不发达族群的一种态度,反之则不存在,或者也不被care。发达不外乎是指经济发达、武力强大、文化渗透力强。一个民族除了经济要发展、部队能打仗,学会包装自己的民族,包装自己的文化,也是进入世界丛林竞争的一种必要方法。
近几十年,新中国在经济、军事方面做得越来越好,但是文化渗透力方面始终是个短板。而被歧视更多的表现也正是在文化上。所以除了更多的钱钱、更发达的肌肉之外,如何让别人羡慕你、向你学习,所谓“心悦诚服”(这不正是旧中国人心心向往的吗),就是文化的能力了。
这里说的文化,可不是写个字、涂个花脸那么简单,更多的是通过对国民精神的塑造体现出来的。毕竟,一种国家、一个种族的特性是通过每个具体活生生的人而体现出来的。
小叮当眼中理想的新中国人应该是这样的:
进取,进取是一种竞争的精神状态,不论是对金钱还是尊严,是主动不是被动。
纪律,纪律是一种表现形式,代表团结的力量。参考集体过马路,特别适合中国人。
文明,文明不仅仅是当代的西方的行为规范,其本质是对不文明的一种定义。因此,在适应当代文明规范的前提下(实用主义的态度),发展自己的文明体系(包括政治制度、文化思想、行为规范),使之对自身发展更加有利。
实用,既然中国人自古就是实用主义者,实用就应该是发展文化的一个标准。想想你和外国人交往的目的,如果你是弱者有求于人,难免仰人鼻息,但如果你是强者,是基于一种互惠的交易,则完全可以平等待之。不要一遇到欧美人士,说点外语,就像变了个人一样,要时刻记住交往的目的。说两句带有政治不正确的话,据小叮当的观察,中国有些女性和男性,当她们开始讲英语的时候,整个人的表情和表达方式较之日常中文,会发生奇怪的改变,除了掩盖英文水平一般的事实,更多的是一种迎合讨好的状态,其实这有啥用呢?
对于老一代的中国人(比如哭闹的大妈),由于生活经历和教育程度,就算了,毕竟就要过去了,但是对于年轻一代,如果要摆脱被轻视甚至被歧视的命运,是不是可以考虑塑造新的文化呢?
最后,小叮当建议让我们:用偏见解决偏见,以歧视纠正歧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