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驱型成长》:有问题的孩子也需要自驱型成长

2020年《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显示: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 4 .6 %,其中轻度抑郁的检出率为1 7 .2 %,重度抑郁为7 .4 %。

《自驱型成长》这本书讲到,美国多达20%的学生至少或有一种学习障碍,有11%的儿童被诊断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每68个儿童中就有一个自闭症患者。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有问题的孩子越来越多。

那么针对有问题的孩子,父母们该怎么办呢?

《自驱型成长》告诉我们,不仅健康的孩子需要自驱型成长,有问题的孩子也需要自驱型成长!

-1-有问题孩子需要比正常孩子更多的控制感。

有问题孩子受到更多的干预。

有问题孩子在生活学习中更需要父母和其他人的干预和帮助,这些干预实际上会弱化他们的自主意识。许多家长和专业人士拒绝让有问题孩子在做他们生活中的决定时具有太多发言权。

所以他们需要比正常孩子更多的控制感,去压倒大人们对他们的干预。

控制感对有问题孩子同样重要。

控制感是压力来源NUTS(新奇Novelty、不可预知Unpredictability、对自我的威胁Threat to the ego、控制感Sense of control)的重要部分,丧失对自己的控制感会导致更多的压力。患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孩子仍需要一种自主感以获得快乐的感受和好好发挥出自己的作用,而这种自主感对他们而言更难获得。

有问题的孩子也总要长大,父母不可能照顾他们一辈子,他们必须逐步获得对生活的控制,学会自主地生活。

父母要小心翼翼地提供支持。

有学习障碍的孩子不仅担心着所有孩子都在担心的问题,比如他们的朋友是否还在生自己的气,所以才不跟他拼桌吃午餐,他们还担心会被戏弄,被别人说又傻又笨。但他们更加担心因为得到父母或老师的特殊帮助或待遇而被别人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这些帮助还会弱化他们的控制感。

有问题孩子在被单独拎出教室去获得特殊帮助时都会有被迫感和怨恨感,他们常常认为自己在课外辅导、言语治疗或放学后的专门治疗方面有着“被强迫”的体验。一旦他们觉得被牵着鼻子走,孩子甚至会去抵制那些对他们有益的事情,并以此来重获控制感。

他们并不会感恩外界的帮助,反而会感到愤怒、有怨气,而且认为问题都出在父母、老师或家教身上,是他们让他多了一堆要额外完成的事情。

所以对待有问题的孩子,家长和老师必须像走钢丝一样,既要提供足够的支持来满足学业上的需求,还要激发孩子的自主权,并尽力不要把所谓帮助硬灌给他们。

-2-帮助孩子找到控制感——STAND计划

STAND,即“Supporting Teen's Autonomy Daily”计划,指促进青少年自主——每日支持孩子自主感。

研究表明,如果患学习障碍的小学生和初中生在家里能有自主感,他们往往就能在课堂上表现得更好,还能更顺利地处理个人所经历的挫折;患高功能自闭症的学生若被老师评估为自主性较强,其在校内就能表现出更强的自主能力,而这相应地又导致了更强的学业能力。

《自驱型成长》说:控制感有利于有问题孩子的大脑发育。有问题的孩子一旦获得做出决定所需信息而没有被强迫的感觉,就有非常强的能力去在深思熟虑过后做出选择。

大脑随着其使用而得以发育,有问题孩子也是如此。

所以一旦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对自己的生活产生一种控制感,他们就能茁壮成长。

-3-如何支持孩子自主感?

Stand支持孩子自主感,可以从父母、孩子以及双方互动三个方面。

首先父母方面不成为焦虑源。

养育有问题的孩子本身就是一种压力。父母都会担心孩子的未来,以及他们的消极行为会不会对他们兄弟姐妹有影响,而且还会经常感到内疚(“他这样是遗传了我”)。

《自驱型成长》说,如果一个自闭症患者20岁左右,那他母亲的压力荷尔蒙,即皮质醇的水平,平均来看要跟身处战场的士兵差不多。

焦虑压力都可以传染,因此父母首先不要让自己成为焦虑源。在帮助你的孩子迎接挑战时,要先专注于减少自己的压力并快乐起来;在付诸行动之前,要先确保你自己的大脑没有被焦虑淹没。

其次孩子方面理解大脑。

把大脑工作机制教给孩子,并告诉他们学习如何做某事就意味着会有越来越多的脑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这就是我们要一遍又一遍地做练习的原因。这样孩子才能让神经元战队吸收更多的新成员,并投入在阅读、数学、写作、体育和许多其他事情上。

确保孩子知道在他大脑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以及他该怎样寻求他所需要的帮助。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了解有这一障碍的青少年的前额皮质的成熟度往往落后于其他同龄孩子,父母和孩子们就是需要“等待”孩子的前额皮质完全成熟并发挥功能,这样他们自然就能搞定很多以前做不到的事情。

要鼓励孩子要对自己保持耐心,它也能让孩子培养出一种成长性的思维倾向。

最后双方互动,让孩子自主找回控制感。

要采取那种尊重孩子的、非强制性的方法来帮助孩子评估自己的需求和改变的意愿。

鼓励孩子发展强烈的兴趣(比如神奇宝贝、动漫、恐龙或爱冒险的朵拉),这些兴趣可以成为有问题孩子与其他孩子产生联系的一种手段。

引导孩子进行运动,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多巴胺的天然分泌量。

教会孩子冥想,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冥想,冥想有助于减少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症状,以及降低焦虑和改善大脑功能。

当孩子出现问题时,父母要成为孩子地非焦虑临在:只是看着他,然后走过去拥抱他,吻他的额头,再告诉他不必那样惊声尖叫。大多数情况下,孩子就会放松下来,不再暴躁、焦虑。

面对有问题的孩子,父母不能急躁,要保持耐心,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

更重要的是在克服日常生活问题提供帮助同时,着重培养孩子的控制感和自主性。

毕竟生命很短,大部分父母总会先行老去,不能永远照顾他们不幸的孩子。

生命很长,有问题孩子终究要学会自主生活,独立地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下去。

【无戒学堂】日更第275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驱型成长》:有问题的孩子也需要自驱型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