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读书笔记27

第三条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问】以我观物,为什么“物皆著我之色彩”?以物观物,何以可能?“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是怎样的状态?所举诗句如何体现这些特点?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气之动物,物以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人不可能“身若槁木,心如死灰”。所见所闻,会在心底激起涟漪。巍峨高山,引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林花谢了春红”引发“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不同的景物会引发不同的感情。反过来,心境心情也会决定看到的世界的色彩。心情低落,一切难免蒙上灰色。安史之乱中颠沛流离,杜甫看到花开,听到鸟啼,“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觉得花在落泪,鸟在悲鸣。定居成都浣花溪畔,看到花开蝶舞,“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这里,看“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独自守在闺阁之中,意中人流连他乡,甚至流连花街柳巷。雨横风狂日暮时分,望着被雨打风吹去的满地落花,是怎样的悲哀?日暮时分,一天将尽,生命中的一天又这样在思念与守望中度过。风雨之中,“花落知多少”,娇美的花儿,在风雨中凋零,在时光中凋零。红颜易老,青春流逝,花落还能再开,青春流逝永不再来。这朵朵花儿,片片花瓣,日暮的时光,将要消逝的春天,都在提醒着主人公时间的流逝,青春的溜走。满腹心事无人诉说,只能说与眼前的花儿,可是花儿毫不理会,只顾自己飞过秋千,翩然而去。在主人公看来,花儿也是无情啊。

  再看“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身居驿馆,羁旅在外,孤独与寂寞自不必言,“孤馆”,孤独孤单孤苦的恐怕不是驿馆,而是词人吧?“闭春寒”,“闭”,春寒幽闭在孤馆之中,孤馆更凄凉凄冷凄清了吧?也许,“闭”,是写词人把自己幽闭在孤馆中,满腹心事无人说。也可能是词人选择主动封闭自己。这里,事物都染上词人的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两句被王国维称为“无我之境”。感觉把它和后面四句连起来,更能体现“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诗人脱离官场世俗羁绊,像挣脱牢笼的小鸟,回到大自然更广阔的天地(“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时的诗人更大意义上是“自然人”,摆脱“社会人”的桎梏,在东篱之下把玩菊花,悠然之间抬头,看到南山苍翠的山色。这菊,这山,还应该有周围非常自然的一切,去留无意舒卷自由的云朵,随地势高低屈曲潺潺流淌的水流,春华秋荣的树木小草,自由徜徉的鸟雀……让诗人沉浸其中,忘记了自己,一直到日暮时分,山色朦胧,飞鸟归林。诗人完全融入自然,感觉到自己成为自然中一员,物我两忘,当是如此吧?正是融入自然,感悟太阳东升西落,飞鸟朝飞晚归,一切在自然之道中运行,诗人才发出“此中有真意”的感慨。正是真正领悟了自然之道,陶渊明才成为真正的隐者,抛弃一切浮名利禄,这些本来就是身外之物,愿意“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在自然之中,以自然之道生活。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到“此中有真意”,陶渊明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地,“以物观物,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有了对生命本真的领悟。

  (想想古人,攀登跋涉,寻胜探幽,甚至要戴上口粮,经历一两天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抵达、发现让自己欣喜惊异的自然盛景。行走宿止在幽静的大自然中,欣喜地欣赏每一处自然之趣,能独自处身自然之中,在这种情景下,才有可能沉浸自然,融入自然,感受天人合一的境界。现代社会,每到一处,人满为患,连沉醉自然的机会、环境都没有,是无法体会古人“天人合一”的境界的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间词话》读书笔记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