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上海两日(2):晚餐、夜游(姽婳饕餮记290:沪西老弄堂面馆)

说明:文章中斜体代表引用(搜来的文字、别人的文字或自己之前的文字)

        一直喜欢包邮区的面,特别喜欢,所以此次来上海一定要吃、必须要吃的就是面,之所以中午没吃就是因为那附近没有好的馆子,我要在晚上找个好地方吃。

2021-4-1 沪西老弄堂面馆(定西路店)

        坐在酒店床上搜周边的时候发现这家面馆,大众点评2020年的必吃榜,并且评分为5星级,就是这儿了!面馆儿离酒店并不算太远,1km多吧,我直接跟着导航腿儿着就去了(泰安路-华山路-幸福路-云阳路)。“弄堂”的“弄”,我一直读“nong”,一直没觉得有什么不对,直到这次在导航上搜索面馆儿,拼音输入“nong tang”,但是却跳出“弄(lòng)堂”的时候,我才知道自己这么多年来都是读错了的。

(东向西拍)露天位,为了防雨搭了一块儿苫布。
招牌,我不知道这儿算不算是门脸儿。

        说实话当导航提示我已经到附近的时候我并没发现面馆儿,这确实是不太容易被发现,还好,黑底金字的招牌在苫布外面露出来一点儿给了我指示。这个露天吃面的地方是在一栋楼与外侧围墙的夹道儿里,这可真是我没想到的,但看到这些我立马儿来了精神,这吃的也太接地气儿了吧。

        据说这家店原来是个老奶奶开的小面摊儿,在虹口摆了30年,后来孙子俩继承了奶奶的衣钵,既保留了老奶奶以前在卖的辣肉面、八宝辣酱面、大排面等经典款,还加入了兄弟俩自己研发的鲍蛤蛏海鲜面和蛤蜊猪肝面。

(西向东拍)点完餐后我穿过刚才挂招牌的那个门楼儿,来到紧里面找了个桌子坐下。这家店也是有室内餐区的,右手边的楼梯上去就是,但我还是觉得要坐在户外才够味儿。
辣肉面+素鸡+青菜,上海这边加青菜一般都是鸡毛菜。我到的时间略微有些晚了,比较热门的面已经估清了,比如葱烧大排面。肚子实在装不下太多东西,犹豫了半天也没敢再多点别的什么。应该
期待已久的一碗面终于来到时,一点儿不剩的干掉它就是最好的回答。连汤带面下肚,妥帖得很。
吃完离开的时候走的围墙西头开出的门洞儿,路过围墙外侧时里看到窗户上贴着的猫猫,好感又提升了。

        这家店应该是一家人在经营吧,在前面忙活收银、上菜的都是女同志,有客人来的时候上海阿姨会很大声的说“欢迎你来我家吃面”,特亲切,感觉你就是去她家里做客吃面了;点餐之后会拿到一张写着号码的小纸条,应该是从当天营业开始按顺序排下来的,我好像拿的是260多号,餐好后阿姨会喊号儿给端过来;因为晚上户外灯光不是很亮,走的时候阿姨还会提醒小心脚下。


        面已吃,愿望达成,可以开始暴走了。第一站是武康大楼,我要原路返回,为了省时间,扫了辆哈罗单车(这边好像哈罗单车的比例比北京高),云阳路-幸福路-华山路-泰安路-兴国路-武康路,这么一路骑过去的。如今,人在异乡的时候,有滴滴有共享单车,外加手机导航,真的是太方便了,远就打车近就走,不远不近还能骑车,路痴、分不清方向都不要紧,时代的发展、科技的发展,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3月底去杭州-上海的时候北京的温度还比较低,所以采取了洋葱式穿法,很合适。虽然只隔了两天有来上海,但北京的温度上来了,早上出门的时候还犹豫了下是直接衬衫+风衣还是衬衫+薄牛仔夹克+风衣,犹豫了之后还是保守的选择了后者,想着上海要下雨体感温度可能会比较低,事实证明我的选择又对了,如果我没带薄牛仔夹克的话,这一晚的夜游我可能真的不容易坚持下来,或者走不了这么多地方,我穿着三件衣服走了一晚上都没觉得热,而且似乎还有点儿凉。

夜色中的武康大楼

        以前去过上海那么多次,似乎也没听说过武康大楼(也许曾经听说过没留意?),青蛙的中国之旅里看到蛙蛙从上海带回的照片就是武康大楼,然后就在网上看到了这个楼的实景照片,实在是太神奇了,我知道它的时候它早已成了网红打卡地。因为武康大楼又知道了武康路,于是就被我列入了此次的行程之内。晚上拍不清楚,我当时就已经决定第二天早点儿起,去办事儿之前再来走一遍。

        武康大楼,原名诺曼底公寓(I.S.S Normandy Apartments),又称东美特公寓,位于上海徐汇区淮海中路1842-1858号。大楼始建于1924年,由万国储蓄会出资兴建,由旅居上海的著名建筑设计师邬达克设计,占地158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275平方米。大楼总体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楼高八层,总高30余米,外观为法国文艺复兴式风格。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有限,大楼底层采用骑楼样式,将店面橱窗向内收缩,留出人行道空间。

        诺曼底公寓是上海第一座外廊式公寓大楼,也是上海最早的一批现代化高层公寓,当时入住公寓的一般都以上层侨民为主。1953年,诺曼底公寓被上海市人民政府接管并更名为武康大楼,其后一些文化演艺界名流均入住此间,包括赵丹、王人美、秦怡、孙道临、郑君里、王文娟等。

武康大楼据说是世界上仅存的三座船舰形大楼之一,船头儿这边的底商是新华文创,具体是干啥的咱也不知道,因为贴着钟薛高的贴纸,我逛的时候以为是钟薛高的文创店呢。
武康大楼“船头”两侧分别是武康路和淮海中路,我决定从武康路这边开始走起。武康路439号,老麦咖啡馆&Bar,在武康路上非常靠近“船头”的位置, 据说是个挺火的咖啡馆,挺多外国人。

        武康路位于上海市徐汇区,原名福开森路(Route Ferguson),以美国传教士约翰·福开森命名,由上海法租界公董局修筑于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武康路长1183米,宽12米到16米,整条路呈弧线、大致为南北走向,北起华山路,南至淮海中路接天平路、余庆路,与宋庆龄故居相望。武康路被誉为“浓缩了上海近代百年历史”的“名人路”,沿线有优秀历史建筑总计14处,保留历史建筑37处,西班牙式、法国文艺复兴式等风格的建筑极富特色,是上海中心城区最具欧陆风情街区之一。

        在介绍武康路的网文中,大部分都会用到这么一段话,那么我也用一下吧——在电影《色戒》的结尾,王佳芝放走了易先生之后,故作镇定的随手叫了一辆黄包车说:“到福开森路去!”。这里福开森路就是如今的武康路。当年李安是选了武康路99号作为拍摄的场地,我这次并没有走到这边。

        武康大楼之所以盖成那么一个神奇的船舰形,是因为武康路与淮海中路形成的夹角还不足30度,而这条武康路原本是没有的——

        清末洋务派大臣盛宣怀受李鸿章之托督办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苦于找不到谙熟现代大学管理的人才时,巧遇福开森在上海逗留,遂聘其为“监院”(相当于21世纪的教务总长)。福开森上任后,为方便师生出行,用自己的薪水修建了这条马路,开始并无确实名称,后因法租界在扩大地盘中,与上海宁波同乡会“四明公所”发生冲突,又与英、美、俄等国产生了矛盾。福开森从中调定,最终令各方满意获得解决。为答谢福开森,当地民众把这条马路冠名福开森路。由于福开森聘请的教授都住在市区,自从修建了这条马路后教师上班、上学就方便多了,因此,很受师生称赞。

武康路435号,晶玺珠宝荟。一直都说上海洋气,以前没有特别切身的感受,这次确实是感受到了,街上能看到很多西服定制店、皮鞋定制店、手工饰品店之类的。
刚走过饰品店就看到简易的小超市,出门就要打扮的光鲜靓丽,回到家里也要会摆弄柴米油盐,这样的才是真生活。
武康路395号,上影演员剧团团址。上影演员剧团可是个NB的存在,无论是演员还是拍过的片子。

        上影演员剧团,成立于1953年9月4日,系主要为上海电影创作生产服务的专业剧团,现任团长佟瑞欣。剧团成立后经历第七次搬家于1982年搬入武康路395号,2003年搬到虹桥路广播大厦,2018年阔别15年后重新回到武康路395号

武康路378号,这里位于武康路与泰安路的交叉口,它与374和376号一起组成武康庭,看下一篇的介绍吧。

        武康路378号,曾经是建筑大师贝聿铭父亲贝祖贻和继母蒋士云夫妇的旧居,贝祖贻曾任中国银行总裁,在英国邂逅蒋廷黻之女蒋士云,两年后在巴黎结婚,蒋士云和赵四小姐、宋子文夫人张乐怡、实业家沈天梦夫人刘丽梅被时人称为“北京四美人”。只是当年贝家的老房子已经不存在了,现在这个地址上的建筑是上世纪90年代建成的房地宾馆,如今划入了武康庭。

武康路372号,积庆堂艺苑,据说是个私人艺术空间,会举办些邀请或者预约的艺术展览,平时不对外开放。
武康路129号,那个粉色的蝴蝶结太吸引人了,就是让你不得不拍的那种。
武康路夜景,两侧都是梧桐树,现在还没开始长叶子。
武康路290号,Arreda阿蕾达装饰设计公司。
武康路286号,LOOKNOW买手店。
武康路278号,上海世界小学思贤楼——世界小学的校史楼。学校的正门在左手边的弄堂里。

        上海徐汇区世界小学前身名为世界学校,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由著名教育学者陶玄受蔡元培先生之邀在淮海中路1788号(原霞飞路1836号)创办从幼儿园到高中的一贯制学校。学校隶属世界社,创办时的校董代表有李石曾、蔡元培、张静江、吴稚晖等人。1950年改名常熟区私立世界小学。1956年改为公立,同时改名为淮海中路第二小学。1965年迁入武康路280弄2号现址。2008年恢复上海世界小学原校名。

        学校创办宗旨是倡导青年走出国门,学习欧美先进技术,实行科学救国和教育救国,从小培养出国预备生,为升入日内瓦世界学院奠定基础。学校创办伊始,以招收世界社内重要人物的子弟为主,自订教学计划、自编教材,课程设置与众不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学校重视外语教学,主要学习英文、法文,由外籍教师教习;有专职教师教习钢琴,组织开展演讲、戏剧、球赛等活动,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设备讲究,校规严格,声名远扬。学校开创了当时的几个第一:最早开设家政课的学校之一;第一所推广普通话的学校;第一所在初小就学英语和法语的学校;第一所组建女子足球队的学校;第一所在小学就有垒球队的学校。

        看了一下现在的介绍,这个小学如今也有很特别的课程——《老洋房探踪》。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课程抓住了不同的切入点,一年级的“一幅画”——张乐平与三毛、二年级的“一首歌”——聂耳与国歌、三年级的“一封信”——宋庆龄与少年儿童、四年级的“一本书”——巴金与《家春秋》、五年级的“一件事”——黄兴与辛亥革命,分别引领着学生走入众多革命人物的故居,在拓展学生的眼界的同时,激发着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这五个人的故/旧居都在不远的范围内,张乐平旧居在五原路、聂耳旧居和宋庆龄故居在淮海中路、巴金故居和黄兴旧居在武康路,应该是们很有意思的课程吧。除此之外,这个小学还交击剑和法语。

        武康路我并没有走完,以武康大楼为起点往北,我只走了差不多整条武康路的小一半儿,到湖南路路口那儿我就右转上了湖南路,往淮海中路那边去了。但是距离淮海中路大概还有1/3路程的时候我又拐进了永福路。

永福路265号,上海图书馆北区西门。之所以会拐进永福路就是在路口儿拍到了这张照片,然后搜了下永福路,发现也是历史街区啊(其实这一带都是),里面还有德国和英国领事馆,就临时决定走一下了。

        永福路,在上海市徐汇区北部,北起五原路,南至湖南路,长495米,宽14-16米,民国19年(1930)筑,以法国传教士名命名古神父路(Route Pere Huc)。民国32年以广西永福改今名。沿路为住宅,有德国领事馆。

永福路255号-1,W BESPOKE西服定制店,我拍了人家的院子,左侧的店里好像在举办一个小型活动。
永福路255号,很有趣的大门,看大众点评上写是个教小孩儿书法的地方。
永福路200号,雍福会,英国驻沪领事馆旧址,现在是个高级会所,2004年开业的,主打上海本帮菜,连续5年的米其林2星餐厅。我在拍这张照片的时候既不知道它的前世(领事馆)也不知熬它的今生(高级会所)。

        永福路200号,建于1935年,独立式花园住宅,占地面积551平方米。建筑为假三层砖混结构,建筑基座较厚,南侧延伸为宽阔的平台和大空间敞廊,由八根变体多立克水泥圆柱结合加固的钢筋混凝土方柱支撑,平台外围周圈设置厚实的木栏杆,古朴而雅致;顶部周圈则外覆宽阔的紫铜皮,简洁而时髦。外墙面为棕红色硬陶面砖,入口处设混凝土悬挑雨棚,同样蒙上铜皮。主要立面窗框皆采用白色石材精雕多重线脚。屋顶为红瓦坡面,局部设棚式老虎窗。该建筑1961年曾为越南领事馆,1985-2000年曾为英国驻沪领事馆。2001年后改建为雍福会。现为雍福会使用。

永福路145号,门还挺好看的。
永福路走过一遍后我原路返回往湖南路走,遇见一个大姐牵着7只狗狗,一开始我以为她是那种专门的遛狗人,聊过才知道这些都是她救助的流浪狗,家里还有40多只流浪猫,不容易!

        永福路181号是德国驻沪领事馆,虽然领事们已经不在这边办事儿了,但是领事馆还留着,门口有武警把守,我就没好意思拍了。重新回到湖南路之后我继续朝淮海中路走。

淮海中路1680号,Me Restaurant米餐馆,一家本帮菜和融合菜餐厅,我喜欢这个小布景。淮海中路原名霞飞路,这个“霞飞里”就是从这儿来的吧。
建筑外墙上的温馨提示,这一代处于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内,有很多优秀历史建筑,住在里面的人们也因此担负着传承和保护的责任。

        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区(简称“衡复风貌区”),是上海首批以立法形式认定和保护的12个历史文化风貌区之一,也是上海中心城区内规模最大、优秀历史建筑最多、历史风貌格局最完整的历史文化风貌区。

        衡复风貌区总面积7.66平方公里,其中徐汇部分达4.3平方公里,范围西起华山路,东至陕西南路,北到长乐路,南达肇嘉浜路。区内共有31条历史风貌道路,优秀历史建筑232处,保留历史建筑和一般历史建筑约5000处,是上海海派文化的发源地和承载区之一。 

        衡复风貌区以风格多样、富有特色、环境优美的花园住宅为主要风貌特征,是上海花园住宅最集中、覆盖面最广的地区。区内古树名木密布,90%以上的道路两侧种植有浓荫蔽空的法国梧桐。衡复风貌区内有31条历史风貌道路,接近全市64条一类风貌保护道路总数的一半。

        ——看来,如果我有机会再来,还是要到这一代溜达。

淮海中路1834号-1,大隐书局 ,开在武康大楼的一层,这是它的第一家店,开业于2016年,截至去年底已经开出了12家之多。
我拍照的时候旁边有三个等车的女子,看见我拍照问“这里现在也是网红了吗”,我赶紧解释自己是来出差的,晚上出来闲逛,看见好看的就拍一拍。不过,这个书店好像也确实能算得上是个网红。
海海中路1843号,宋庆龄故居。

        上海宋庆龄故居是宋庆龄从事革命活动的主要场所,也是她一生中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1949年春宋庆龄迁居于此,在这里迎来了上海的解放。1949年8月,宋庆龄欣然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邀请,由沪北上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并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建国以后,她经常在此会晤和宴请来访的各国贵宾,积极促进中外交往,维护国际正义。1981年宋庆龄在北京去世后,这里作为她在上海的故居供人瞻仰。1988年5月起向社会公众开放。

        走到宋庆龄故居这里我又重新回到了武康大楼“船头”的位置,这个“船头”对着上海少有的六叉路口——武康路、淮海中路、余庆路、天平路、兴国路。我接下来的目的地是衡山路,早几年就听说这条路挺幽静的、有很多酒吧啥的。走到这会儿已经一个多小时了,感觉有点儿累,就又扫了个哈罗单车,经余庆路-康平路-宛平路到达衡山路,这一带晚上没什么人,基本就是我一个人在路上边看导航边骑车,但是经过康平路附近的时候突然感觉气氛有点儿紧张呢,因为看见不少武警,我开始想着是不是又路过啥领事馆了,停下来看导航也没查到,因为路上没人,所以我路过的时候武警的注意力也都在我身上,嗯,虽然咱没做亏心事儿不怕鬼叫门,但是,感觉还是赶紧骑开的好。写博这会儿搜了一下,终于知道为啥戒备森严了,那条路是上海SW办公厅所在地。

上了衡山路我是往东北方向走的(当然这是现在写博看地图才知道的)。衡山路62号,新华通讯社上海分社。
衡山路19号,Yong Ping Lane永平里,弄堂改造的网红新地标,走到这里明显人多起来了,而且好多老外,我下意识的把一直挂在手腕儿上的口罩给戴上了。
看上去很热闹的馆子(实际不知道哈),楼下的solo是意大利菜,楼上的神仙馆是潮汕菜。
衡山路8号,衡山艺廊。但是这个楼的外侧有25幅很好看的巴洛克风格的铁艺画儿,作品通过小女孩一生的缩影讲述着她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与期待。我逐一都拍了,挑几幅放——
每一幅铁艺作品后面都有一幅同主题的儿童画,它们是衡山艺廊和大树夏儿童工作室携手策划的《七彩至于,童真之心》绘画展中的作品。我在别人的博上看到了那些儿童画,画的真好,那种特别纯洁的美好。

        我从衡山路上了宝庆路,然后经过复兴中路又回到了淮海中路上,只不过这一段淮海中路是刚才没走过的,从淮海中路转上湖南路,经武康路回到泰安路上。

淮海中路1555号,上海图书馆淮海中路总馆。
武康路上的这个院子是当晚我最喜欢的地方,黑色的大铁门关着,台阶两侧是绿植和鲜花,院子里面传来潺潺的流水声,但是里面是什么样的看不清楚,充满着神秘感。
右边的铁门进去是泰安路76弄——亦村,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贺绿汀在亦村4号居住了40多年,大概因为是音乐家住过的地方,所以外墙雕刻了小提琴、画上了音符。
(网络图片)泰安路76弄介绍
泰安路108号,不知道啥地方,拍它是因为房子的圆形部分挺特别。
又回到了酒店对面的泰安路120号,正好经过的骑车人成了很有趣的风景。

        回到酒店洗漱完了就赶紧上床垫高腿,这一天走了19000+步。然后一边看手机地图一边在备忘录上记录下这一晚暴走的路线,上面分段写的,这里整体总结一下:

        第一段:泰安路-华山路-幸福路-云阳路,沪西老弄堂面馆晚餐

        第二段:(骑行云阳路-幸福路-华山路-泰安路-兴国路)-武康大楼-武康路-湖南路-永福路-湖南路-淮海中路-武康大楼

        第三段:(骑行余庆路-康平路-宛平路)-衡山路-宝庆路-复兴中路-淮海中路-湖南路-武康路-泰安路

        临睡前计算了下第二天早上晨游所需的时间,因为出门早赶不上酒店的早餐,又在附近找了家吃早饭的地方,我真是把不工作的时间都用到了极致啊!

文章正在审核中... -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04上海两日(2):晚餐、夜游(姽婳饕餮记290:沪西老弄堂面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