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子路第十三⑫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孔夫子讲:如果有一个王者。何为王呢?我们先来解释一下,以仁德治国,以仁德治世,称之为王。所以儒家讲内圣外王,内在是让自己合于圣贤、合于道,外在呈现的自然就是王。所以我们讲王道是以德服人、以德治世,他有别于霸道。何为霸道呢?以力量、以武力、以暴力治国、治世称之为霸,也就是霸道。

所以我们看看生活当中,我们说一些人,这个人太霸道了,为什么呢?这个人强横,这个人无礼,这个人靠力量去解决问题,所以称之为霸道。但是一个实行王道的人,是用仁爱之心在解决问题,是用自己的德在解决问题,这个时候足以安民,可以安民心,可以安民志,可以安稳人民的生活。

所以看看我们治理一个企业,包括教育自己的孩子,用的是“王”还是“霸”,如果霸,我们就是不停地要求他,不停地强迫他,我们做一个强势的父母。这个时候哪里有压迫,哪里就会反抗。

当如果我们用很霸道的方式,对待自己的孩子,你不停地要求他,就会产生他内心对抗的心理,这种对抗会产生两种结果:要不然他就会从这个当中爆发,和我们产生激烈的冲突对抗,这种关系破裂;要不然他就是拼命的压制自己,最后导致自己的性格会出问题的。比如说抑郁、比如说焦虑、比如说懦弱、比如说不自信,这都是长期被压迫的结果,而形成的这样的性格因素。

所以我们要懂得用王道去治理天下、治理国家、治理一个企业,用王道去教育自己的孩子。当我们用王道给他的是关爱,给他的是关心,是为对方着想,都是利他的思维,亲民的思维,这个时候他是正向的,他是阳光的,故而称之为王。

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如果有这样的王者,是以仁德治理国家的。“必世而后仁”,我们讲“世”,何为世呢?古人三十年为一世,我们经常听到四世同堂、五世同堂,就是四代人、五代人。通常我们讲三十年为一世,三十年也是父子相承,三十年代表的一代人。

孔夫子讲:“三十而立”,一个人到了三十岁,要立自己的价值观,要立自己的思维,立自己的志向,这个时候三十年他是成熟的表现。所以这个时候才立得住,故而说三十年成为一世,三十年也是一个人,一个事物成熟的标志和迹象。

那我们再来看这句话:“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也必须要等到三十年以后,全民才会兴仁。

这句话我们来延伸,第一:又讲了一个时间的概念,我们想推行仁政,也需要三十年的时间,才能让别人形成仁爱之心,才能让民风也变得讲仁、讲德。包括我们学习圣贤文化,修身之道也是如此,我们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改变自己过去的认知、过去的思维、过去的行为,文化是需要浸润的。

比如说,我们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能着急,我们需要不停地引导他的思想,改变他的认知,到了一定的程度,他才能兴仁;包括我们做一个工作,我们不能急于求成,我们要稳扎稳打,不停地让自己在其中提升,才能把这件事情做得更好。

那我们修身一样的道理,我们不能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我们越是着急,这件事情的根基越不稳,他不会通达,不会成为一个明达之人。我们需要不停地学习,不停地修身,以改变过去固有的认知和思维方式。所以一种文化的兴起,一种思维的兴起,他都需要时间的浸润。

我们再延伸第二点:这里的仁,我们要用仁爱的思维和角度,来看待身边发生的事情。我们来举个例子,每一代人都有他自己不同的价值观,有他自己不同的使命,这些价值观和使命,还有生活方式,是由什么形成的呢?它是由于我们自己生活的背景,生活的环境,我们所学习的文化的浸润,从而形成了我们当下的行为和思维习惯。

我们再来看,每一代人都有他自己不同的生活方式,因为每一代人经历的时代的变化并不相同。我们就讲讲近代,比如说我们国家刚刚解放,刚刚统一,这个时候人民需要吃饱饭,需要填饱肚子,所以发展农业,发展土地。

当我们吃饱肚子以后,那下一代人要发展的是工业,我们要让我们自己生活的用度变得更完善,变得更富足。所以那个时候就变成了人人喜欢去工厂工作,说我做一个工人,是一个很光荣的事情,是一个铁饭碗。

那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又吃饱肚子了,我生活的用度也有了,这个时候国家又要发展经济,这个时候有经商头脑的人从中又开始崛起了。因为需要经商,头脑活跃的人,胆子大的人,敢于创业,敢于做生意的人,这些人先富足起来了。

那我们再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年轻人到了互联网时代,到了数字化的时代,那他出生在这个时代,他就是玩手机的,他就是玩电脑的,他就是接触互联网的,这个是时代和环境赋予给不同时代人的不同使命和天赋。

那我们讲这个道理有什么作用呢?我们要以仁爱的思维,才能懂得去包容。比如说我们的父母生活过得很节俭,我们要包容和理解。

因为他出生那个时代背景下,就是珍惜粮食的,就是珍惜物品的。我们没有生活在那个时代,我们感受不到,我们理解不了他为何今天生活好了还那么节俭,旧的东西不舍得扔,剩的饭也一定要吃。这是那个环境和过去文化的浸润形成的,因为从小接受的就是这样的思维。所以我们要以仁爱的角度,我们就会去理解和包容他。

再比如说对于我们的下一代,对于我们的孩子,我们要明白他出生在这个时代,他玩手机、玩电脑是正常的。如果现在的孩子不会玩手机、不会玩电脑,你不觉得很可怕吗?他要与这个时代落伍的,他就不具备了这个时代的天赋。

所以我们有仁爱的心,就会产生包容的思维和行为,我们去包容这一切,但不代表放任不管,我们可以让他有序。比如说你想禁止孩子玩手机,这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可以松弛有度,让他掌握一个合理的度就好了。

那我们再举个例子:我们想让我们的父母不那么节俭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可以有度,可以掌握的是食物坏了,一定是不能吃的。如果没坏可以吃,这就是我们懂得修身以后,我们只要让他有序,掌握一个合理的范围就好了。

如果我们没有这种仁爱的思维和角度去看问题,我们就会生抱怨,抱怨我们的父母、抱怨我们的孩子、抱怨我们的爱人、抱怨我们的朋友、抱怨我们的同事。为什么会抱怨呢?因为对方的生活标准、喜好、价值观、追求,和我不一样,我就会生抱怨。

所以当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以仁爱的思维和角度去看待任何事情,它都是正常的。对方说话快慢,和我不同,很正常;对方的性格特点,跟我不同,很正常。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环境并不相同,

我们刚才讲的是大环境,还有很多小环境呢?他在一个小环境当中,在他的家庭当中所接受的教育,大人所给他的这种文化影响,价值观的影响,都不同,就是因为有了不同的大环境,和不同的小环境,才形成了每个人当下不同的样子和状态。

所以如果我们是仁爱的,我们可以君子和而不同,我们可以看到那么多不相同的思维、不相同的理想、不相同的志好、不相同的标准、不相同的生活方式,而不会起烦恼,不会起怨恨之心,这就是仁的思维。

我们再来延伸第三点:“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如:就是假如、假设、如果。这个时候我们要开始假设了,假设我们自己是一个王者,必世而后仁。我们要给别人形成王的思维,也就是仁德去治理。当我们把自己设定成什么样子,设定成什么标准,就是我们自己的人生走向,是我们自己的价值取向,同时我们也就在影响着别人。

我们自己学习了儒家文化,我们自己修身,我们是要内圣外王的。当我们内圣外王,我们不停地修正自己,就会让身边的人变成和我们一样。可是反之,如果我们是霸道的呢?我们身边的人就会形成霸道的性格,或者被霸道压抑后的那个怯懦的性格,不自信、自卑的性格。

所以凡事有因必有果,当我们以什么样的思维,建立了自己的价值观,建立了自己的思维,建立了自己的认知,建立了自己的行为,那这些一旦建立以后,就会产生相应的结果。当我们以仁爱之心,去看待这个世界,去看待身边的人,那所回馈回来的,同样也是包容的,也是讲仁爱的。

如果我们自己有很多不良的爱好,我们自己的思维如果是偏激的,如果是抱怨的,那就会影响我们身边的人事物,身边的人也会变得偏激,会变得抱怨,并且让我们自己当下所做的事情,也会朝不好的方向去发展。

我们说万物有阴阳,有好的那一面,有不好的那一面。人他会有反应,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性格形成,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言语,看到他行为,看到他做事情,这是反应。

事情同样也有反应,只不过它和人的反应不同,如果我们是抱怨的、消极的,我们做事情就会不顺,做事情就不容易成,那个不顺就是给我们的反应。当我们是积极向上、阳光的,那个事情也会变得容易,变得顺利,而这个时候的顺利,就是事情给我们的那个反应。

所以我们要懂得观察规律,通过一个人,通过一件事,通过万事万物,都可以看到那个结果的产生。而那个结果我们是可以反观我们自己种下了什么样的因,我们自己当下是什么样的思维、什么样的认知、什么样的行为,就导致了当下出现的相应的结果。

    如果我们现在的人生,我们现在的感情,我们现在的生意,我们现在的工作,结果是不满意的,那我们就要懂得去调整了,调整哪里呢?不是执着于当下这个结果,而是重新去种因,重新去改变我们自己,修正我们自己,这个因变了,未来再发生事情的那个结果,自然就会发生变化。

你可能感兴趣的:(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