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12.16婚姻观,人性的可能

这一讲谈到了婚姻,从一个人到两个人,再到三个人,完成了一个生产单位。这一讲对我是个锚点,和前夫离婚12年,之前也是和公婆一起住,所以对于婚姻似乎没有什么概念。家庭的琐碎,以及生活的困难对于我的5年婚姻似乎都没有留下痕迹。我们的离婚现在看来更多有了成全的成份,婚姻生活没有了共同的目标和方向,分开就是成全。

诚如杨老师讲离婚不是一个道德和对错问题,是一个价值选择问题,离也没错、不离也没错,只是个人价值选择问题,衍生出来问题孩子怎么办?认真想一想对孩子造成伤害的并不是离婚本身,是双方的婚姻观。儿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无论是与我还是与爸爸,他都是因为爱来到这个世界。这些年,我和孩子爸爸都没有结婚,对孩子都是100%的爱,但是对于我们两个人来说就是孩子的爸爸和妈妈,我们没有其他关系。疫情最严峻的时期,孩子爸爸每天给我们送菜、送日用品,我心怀感激,让他不要送了,但是依然每天都送。很多亲戚朋友都说,既然都没结婚为啥不复婚,很多时候彼此关心不代表就要在一起,婚姻仅仅是一种存在形式。

婚姻和家庭的基本性质,一旦结婚走进家庭我们就走进生产单位,第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保证基础的物资资料;第二是人口资料的再生产。


婚姻是爱情的升华和保障,这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从原生家庭进入再生家庭,都是一次重生或者是跌落。关系是女人价值的重要体现,相当于男人之于事业。所以婚姻对于女人犹如社会地位。一个人要想获得社会身份的认同,一个群体身份的认同,一个很重要的标志不仅仅是十八岁办了成人礼,而是婚姻是一个槛,代表着你的某种社会人格、社会地位的确立。隐含了你是一个物质资料再生产、人口再生产主体地位的确立,才能被群体文化认可。

似乎社会对于单身的人都会有一些评价,当然现代文明已经足够包容一切人类生活形式,社会是开放的,局限的是你的认知。你是否被你自己框住了?


在爱情里我们更容易看见一个理想的自己一进入婚姻,我们很容易看到一个残缺的自己婚姻的第一步往往就是一种理想的幻灭,一种残缺的显现。我对婚姻的认识是从爸爸妈妈日常的生活感知的。

爸爸妈妈结婚将近50年了,爸爸性格外显,愿意表达,心思细腻敏感。妈妈内秀,不善言谈,生活不拘泥细节,情绪特别稳定。很多时候,妈妈说话不知道哪句话就惹爸爸不高兴了,爸爸不说话拉着个脸,妈妈还在说。往往过了好久,妈妈才感受到。妈妈和我说悄悄话,说爸爸小心眼。但是我们家的大事小事,吃穿用度都是爸爸操持,他从来不嫌麻烦,也愿意为家庭付出。有时妈妈嫌弃爸爸乱花钱,乱买东西,爸爸就会生气,生气过后爸爸还会买。因为他会看到家里没有水果了,女儿没得吃了,家里没有奶了,妈妈就不能喝了,所以他还会买,生气归生气,什么都不耽误。这时妈妈就会表扬爸爸,爸爸就说妈妈对他,打一棍子给个甜枣吃,好在爸爸又吃这一套,所以他们俩也是每天都是在斗智斗勇中嫌弃着彼此,包容着彼此,爱护着彼此。这让我感受到,家庭亲人就是要互相爱护、包容、接纳的。一旦结婚就会永远在一起的,而我只经历了匆匆5年的婚姻,这是不是一个讽刺?所以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不幸的家庭也是各式各样的。

回顾我自己,无论是初恋还是前夫以及后来喜欢的人,多多少少身上都有爸爸的影子,他们给我的第一感觉都是安全、厚重,因为爸爸对我严厉,所以我就喜欢包容我的人。证明了我们从父母这没有获得更多的接纳包容,就会在外寻求这种认可接纳。如果从父母这没有找到办法,我们憧憬在婚姻里解决。

我们在性格上有不完善的地方,在性别上也有局限的地方,过去的价值观、历史意识,不在场的东西依然干扰着我们。我们在认知上是那么有局限,我们在能力上也是有差异和局限的,我们暴露出来的,感受出来的是残缺的、有限的、能力不足的自己,真真硌脚的不是婚姻本身,是我们鞋子里的沙子。

爱情模式下,一种理想状态下人的外在需求和内在需求是一致的,能感受到巨大的和谐,而在现实婚姻家庭人的外在需求和内在需求很难保持一致,在婚姻观里,里面理想的幻灭也意味着理想的重生,是个体重生的机会


结婚证保障的是下一代谁来抚养、教养,保障的是人口的再生产、人口的延续,保障的是下一代的权益。结婚证不能保障幸福、保障爱情、保障理想状态下内外需的一致。

有这样的幻灭,我们需要往正确方向去反

在婚姻之前通过爱情的形式让你体验了一下上帝之爱是啥样的一旦进入爱情,我们很容易接近上帝之爱,超越凡人。上帝应用自己的力量,让人通过自身的生命力、生命意志,让人体验了这种感觉,在爱情里非常容易够着,我们一瞬间就穿越了凡人肉体,穿越了不在场的东西、穿越了历史意识,穿越了各种价值观,而且让人穿越时间、空间。进入至高的爱的体验,沐浴在爱河里。

进入婚姻,我们进入世俗和现实,无法超性别,回到各自性别,无法超越历史意识对我们的限制,所有的限制复活了,我们对未来不确定性又回到了恐惧本身,各自的价值无法穿越了,回到了最真实的现实的自己,一个残缺的有限的自己。

如果说爱情之爱靠的是神力,那么婚姻之爱就需要面对肉身凡胎的局限。

人有一个共同的本源,把他分成男人和女人,每个人只是本源的一半,给你个合作伙伴,你要找到完整的自己,人性要想达到完满,那个人就是你的另一半。性别上的男女,你必须借由他才能达到人的完满,否则你将永远残缺、永远不完满、永远锁住自己的性别里、永远无法超越他。

你对面的人既有跟你在本源上的一致性,但你们又有性别的差异性,是各自本源的一半,你们必须合作,你必须要跟有差异的自己合作。其实你包容的不是别人,是一个我们在人性上渴望完满的人,你对另外一个性别的包容都源于对自己完整性的诉求,所以你何曾包容过别人?你一直在完整自己!

你要合作,就得包容他的不同,得先在你的体系里纳入这种差异,认识他、了解他、经验他,这个过程中在完成自己。没有把另外一个性别纳到自己生命经验的过程,人的爱都是不完整的。

男女差异图解

上帝把爱放到了男性和女性的中间状态,不再是个体问题,变成了坚信问题。

马丁布伯:情寓于人,人寓于爱。每个人都有情感,但他不是爱,要想把人的情感升华到爱的层面,必须经由双方合作努力,所谓的爱是你必须借由另外一个性别让自己更接近于完整的自己,而不仅仅是被一个性别控住、锁死、局限住的自己。

人既有精神属性,又有物质属性,人需要进入到物质、进入世俗、进入金钱,创造物质资料,通过物质化、功利化的行动,达成超越他的目的,当你超越他的时候你就拥有了更完满的精神,有的人进去后精神属性也被物质化了,还有的进入到物质,最终再次超越了物质,观念上超越了他。


孩子这个词在最初人的意识层面上是替我们活着的人。

对于有限的肉体会结束、消亡,孩子是一个替我们活着的人,在这个过程当中超越对死亡的恐惧,甚至向死而生,更好的完成我们生的这一部分。在培养下一代,帮助他、哺育他、教育他、爱护他,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生与死的超越。

电影《通往仙境》神父在布道时说:“有两种爱,一种像是不断干涸的溪流,从奔涌到枯竭;另一种则像源源不断的泉水,永不干涸前一种是凡人之爱,后一种是上帝之爱。

很多时候,人类的爱是被动的,是因为别人先爱你,而后你才爱别人,甚至亲情间更是如此;试想,我们会主动原谅和饶恕得罪我们的人吗,几乎没有。但神的爱是主动的,从创造天地给人以生存的空间和生命延续的环境,到神亲自来到世上除去人类的罪,为我们死和复活等,都是神主动的爱我们。

樊登读书《悉达多》听了两遍,悉达多的开悟之路,不是运用佛家的理念,运用记忆,而是进入生活,进入当下,用质朴的心和本真的状态去感受,去经历,完成了对世俗功利的超越,走上了爱的融合与统一。开启我们爱的重构之路,你也会发现,这个世界还是原来的样子,但看世界的眼和心不一样时,世界也就不一样了。不爱不散、爱也不散!

你可能感兴趣的:(深耕12.16婚姻观,人性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