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1 WHY? :为什么服务能够创造价值?

1101 WHY? :为什么服务能够创造价值?

服务的“高光时刻”

       从一开始接触“客户服务”这个工作,就处于不停的解决客户的各种需求、抱怨甚至投诉的工作状态中,似乎看起来这是一个充满了负面情绪的“职业洼地”,不停的有人进入,有人退出,但总有人在坚持的做。市场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服务很重要,是有价值的。但当我问很多身边的同事、朋友、同学以及客户关于服务的价值在哪里,以及网上查询关于服务的观点,众说纷纭,归纳起来可以用一句话表达:

        “服务能够解决客户的抱怨和投诉,从而增加客户对于我们的认可,然后客户感动,然后客户黏性增强,继续选择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最后复购率增加”;

        当我写下这句话的时候,脑海里出现的场景是:一个客户拉着我的手说:“太感谢你们解决了我的这个问题,你们的服务真好”,领导拍着我的肩膀说:“干的不错,服务果然靠谱,客户很满意”。这些话可能是对于一个服务人员最好的褒奖,但我却感觉到深深的无奈:

客户是善良的:原本服务解决自己公司的产品问题或者工作失误问题是天经地义的,客户还会感激我;

领导是宽容的:结果OK,大家皆大欢喜,都有功劳;

服务是感性的:解决了客户问题,被夸赞,简直是人生的高光时刻的到来;

服务的“至暗时刻”

人们往往最容易记住的是那个印象最深刻的经历,会把它当做服务的样子来理解,这个是人对于外界信号刺激的本能反应。但如果做服务职业的人或管理服务的人也是这么想,就会出问题:做服务的人会将注意力和精力放在那些能够产生“快感”的事情上,而不愿意思考每一件服务工作的真正意义;服务管理者也会关注那些浮夸的服务行为,而不是思考这个服务行为背后应该有的逻辑。

        比如:

2B行业的技术工程师,会把维修疑难杂症作为自己的核心,不愿意在其他诸如报告、客户需求信息收集、信息共享等等常规的任务上花费时间,因为潜意识告诉他们只有这个能带来“高光的快感”才是有价值的;一些管理者会热衷于通过不必要的服务投入让客户感动,注意力不在客户身上,而是在如何快点结束,然后可以拉一个横幅和客户拍照,从而获得个人的声誉或者一个能够上“自家公司公众号”的素材;

2C行业,服务人员会被客户的期望或者领导的要求所驱动,机械的执行某种服务动作,比如进店里一个客人,不管对方是否会吓一跳,集体来个和声“欢迎光临”,走口不走心;管理者又会用“故事”里学到的皮毛来制定服务方案,比如全民都要学习的海底捞,如果没有意识到那些诸如快速打扫环境、快速传菜等等这些工作的价值时,而只是学了海底捞的某一个服务看似“夸张”的行为时,带来的更有可能的是客户的鄙视和不耐烦,而不是感激或者赞赏;

        看到这里,也许会对“服务创造价值”这个观点产生出深深的疑虑: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服务还有什么价值呢?


服务之所以能够创造价值是因为:服务能够创造一种独特的场域,在这个场域中,服务的价值是被“孵化”出来,而不是设计出来的

1101 解决工具:制造服务的“场域”

        在解释服务的“场域”这个概念之前,需要先理清楚一个问题:一次服务,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最简的核心是什么?是感知和传递。整个服务的过程其实是我们和客户之间的信息、认知和情绪的不断来回传递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当彼此的认知达成一致,情绪产生共鸣,就形成了一个服务的“场域”,信息在这个“场域”中被不断的分解、组合和创造,最终得到了服务的结果,也就是服务的价值被“孵化”出来。

        例如我们到商场里想要买一个商品,很多时候我们并不十分肯定自己的选择,当服务员和我们交流的时候,形成了一个场域,服务员如果对我的需求理解准确(看重价格、质量、品牌、新奇、特殊环境使用等等),我们就会与服务员所推荐的商品产生共鸣,在这个舒服的“场域”中(被人懂的感觉),信息快速被交换,最终我们选择了一个彼此都满意的商品。这里服务的价值不仅仅是商品的销售,而且还有购买的愉悦体验带来的对某个商品、品牌甚至商场的认知经验,在未来,潜意识会引导我们再次回到同一个地方,去体验那个熟悉的和愉悦的“场域”。



感知什么

        服务有时候特别难做:

为什么同样的服务内容,有的人舒服,有的人不舒服?比如商场或者饭店里去完洗手间后,有人递上毛巾或者纸巾;再比如明明差不多的服务合同条款,有的客户会被很欣然的接受,但有时候反而会激起客户的怒火?

为什么同样的人服务,有时候被客户表扬,有时候又会被客户投诉?

为什么同样的服务,同样的客户,有时候客户会满意,有时候却又会抱怨?

        这些问题其实是同样一个问题:如何对客户进行感知。

        我们(其实也是客户)在判断一个服务是好还是坏的时候,并不会拿出一个计算器,然后一顿噼里啪啦的计算,给出一个量化的结论,而是在服务接触的某一瞬间,我们已经给服务已经做了最终的评价了。当回忆起为什么觉得这个服务好,那么服务不好的时候,可能我们已经记不得当时具体发生的细节,而是会记得可能是对方的一个动作、一个表情或者是一种氛围让我们觉得舒服和愉悦,而这种“感觉”无法再现,哪怕我们再次经历同样的问题去寻求同样的帮助,也无法复制当时的状态。

        同样的服务产生不同的结果,第一个出问题的环节在于对于客户的感知错误甚至是无感。举个简单的例子来描述几种不同的感知状态对于服务结果的影响:

当你去一家非常喜欢的餐厅吃饭,如果服务员在你刚刚结账完,就推着工具车,然后招呼也不打的将桌子上的盘子、碗筷快速收拾掉,你还会继续选择这家餐厅就餐吗?

同样的场景,如果服务员用商量的语气问能不能将桌子上的餐具收拾掉,你的感觉是否没有开始那样的不好了?

还是同样的场景,如果服务员走过来和你说:“我帮你把桌子收拾一下,这样您和您的朋友可以喝喝茶聊聊天”,你又会是怎样的感受?

        在接受服务或者给他人服务的时候,重要的不是我们在帮助别人做了什么具体的事情,真正重要的是感知到真实客户的“情绪温度”,然后提供服务方案:

在客户需要帮助的时候,身体和精神正处于一种不安全的“低温”状态,会紧张或者不安,在渴求一种支持。好的服务是理解和共情这种“低温”下不舒服的感觉,将客户从“低温”状态中解脱出来。比如当客户走进公司或者饭店时候,如果外面下着雨,这个时候客户最需要的是一块毛巾或者一杯热水,而不是一句“欢迎光临”;

当客户处于激动状态时,比如服务遭遇到客户的投诉时候,客户需要的是倾听而不是道歉;

当客户处在自己的场域时候,比如饭店里一对情侣或者几个人边吃饭边聊一些重要话题,这个时候,不打断就是最好的服务(不是不服务,而是服务不能打破客户的场域);

        每个客户有不同的性格,在不同的时期和环境下,情绪也会是不一样的;即使是一家公司也同样和人一样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情绪”(在以后会讲到)。服务建立“场域”的最关键的第一步就是体会和理解客户的状态,提供符合客户当下需求的服务方式,将客户纳入到服务的场域中

传递什么

       一定会有的疑问是:我们又不是客户肚子里的蛔虫,怎么可能每次都知道客户想什么,尤其是陌生客户?

        我们会不自觉的想要和“感觉舒服”的人相处,就好像这个人身上有一种“磁场”的吸引力,不自觉的喜欢和信任。那么公司或者组织是否也具有这样的“磁场”呢?答案是毋容置疑的!比如苹果的产品自带一种极简、脱俗的气质;华为的气质如同被华为整本注册商标的《山海经》一样,强大而又神秘。也有让我们无感或者厌恶的情况,比如那家扇贝跑来跑去的公司所形成的“我就是骗子”的磁场等等。不同公司的服务组织应该根据行业客户的不同,培育出属于自己公司/服务的“气场”,让客户可以一眼识别,并且愿意接近。但并不是亲和的就是最好的,而是和自己的客户契合的才是最好的,比如拼多多非要和特斯拉产生链接,而特斯拉坚决不同意,因为特斯拉的“气质”对应了它的客户需要,如果特斯拉和拼多多一样的“气质”,那特斯拉这种“人设”的“气质”所产生的“磁场”就不能吸引现有的客户,而是和拼多多同样“磁场”的用户,不但不再高大上,甚至可能慢慢消失。

        不过,即使行业不同,客户不同,时代不同,大家认可的好的服务本质是相同的。

          那么好的服务应该具备的“磁场”是什么呢?就是当客户需要帮助的时候,第一时间会想到我;当与我联系上的一瞬间,就能够觉得安心。并且,好的服务应该建立并利用这种“场域”传递给客户:

  客户真正需要的服务,不是我们想象中客户想要的(和客户“磁场”契合的);

  对客户产生价值的服务,而不是程式化的服务动作(感知并平衡客户的“情绪温度”);

        最后,重新定义一下服务:

        服务就是知客户的真实需求,然后构建一个“场域”,并在这个“场域”中传递给客户所需要并且有价值的帮助。

        这就是为什么服务能够创造价值的原因。


你可能感兴趣的:(1101 WHY? :为什么服务能够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