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卷一·魏书一·武帝纪(1)

三国志卷一·魏书一·武帝纪


太祖武,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

曹操谥号魏武帝,沛国谯人也。这个沛国指的是建武二十年即公元44年汉光武帝封其子刘辅为沛王,建立的沛国。首府在相县,也就是今天的安徽淮北市相山区,下辖相县、萧县、杼秋、丰县、沛县、临睢,太丘、建平、鄼县、谯县、郸县、铚县、竹邑、蕲县、符离、谷阳、洨县、虹县、向县、龙亢、公丘。和沛县即小沛是不同的概念。

东汉时期,州成为一级行政区,其中豫州刺史部治所为谯县,一说是今安徽省亳州,辖区在今河南南部、今淮河以北伏牛山以东的河南东部、安徽北部、江苏西北角及山东西南角。下辖颍川郡、汝南郡2两郡,梁国、沛国、陈国、鲁国4国,县九十七个。 东汉时期的县跟现在的县城概念不一样,而且所谓封国也是没有实权的,谯县虽然是沛国地界,但是谯县管辖沛国。入东汉末年,曹操掌权以后,将谯县改为谯郡,周围都纳入其范围。沛郡不复存在。

姓曹,讳操。讳是什么意思呢?《公羊传》闵公元年书云:“春秋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意思曹操为长者,不适宜直呼姓名,所以讳。直呼名讳在古时是身份没有礼貌的,就像今天直呼父母名字也是非常不礼貌的,可以用父讳某某来礼貌的介绍自己的父母,显得很有涵养。

汉相国参之后,这个有待考证。曹操的生父、曹腾的养子曹嵩的出身“莫能审其生出本末”,但汉朝宗法制度,存在收养关系,即使不是亲生的也是法理上的嫡子,有继承权。

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曹腾是在后汉历史上一位重要人物,曹腾是汉相曹参之后,侍奉过东汉四位皇帝,顺帝、冲帝、质帝和桓帝,而桓帝的即位更是多亏了中常侍曹腾,曹腾也因此被封为费亭侯,官拜大长秋,俸禄仅在丞相、太尉之下,作为宦官也算是位极人臣了。但曹腾为人还是比较清廉,后世评价比较中肯。

关键是太和三年(229年)六月二十六日,魏明帝曹叡追尊其高祖父曹腾为高皇帝,其夫人吴氏为高皇后。 直到西晋代魏,这个称号都一直保存着。曹腾也成为曹魏王朝六个拥有帝号的人物之一(魏高皇帝曹腾,魏太皇帝曹嵩,魏武皇帝曹操,魏文皇帝曹丕,魏明皇帝曹睿、魏元帝曹奂,曹芳和曹髦未能享有帝号)。

在中国历史上,被正式授予正统王朝皇帝称号的宦官,仅此一人。

至于大长秋是官职名,秦代时称为“将行”,汉初景帝时改为大长秋,因为这个汉初太后居住的宫叫长秋宫,大长秋即掌管太后宫殿宦官的头领。因太后为后宫最尊贵的女人,故大长秋也成为后宫最有权势的宦官。工作是协助皇后管理后宫事务,是皇后近侍官首领,一般都是宦官。隋朝时改称长秋监,唐朝后被取消。《汉书·百官公卿表》颜师古注:“秋者收成之时,长者恒久之义,故以为皇后官名。”西汉或用宦者,或用士人。东汉用宦者。掌宣达皇后旨意,管理长秋宫(皇后所居宫)各事,秩为二千石。历代沿设。北魏名大长秋卿。北齐称长秋寺卿。隋设内侍省,不用长秋为官名。炀帝改内侍省为长秋监,主管称长秋监令。唐后无此名。

至于费亭侯,爵位三国中经常出现,耳熟能详的关羽是汉寿亭侯,诸葛亮是武乡侯,那乡侯和亭侯到底有什么区别呢?简单介绍一下。亭侯和乡侯都是爵位名。秦汉以二十等爵(一、公土;二、上造;三、簪袅;四、不更;五、大夫;六、官大夫;七、公大夫;八、公乘;九、五大夫;十、左庶长;十一、右庶长;十二、左更;十三、中更;十四、右更;十五、少上造;十六、大上造;十七、驷车庶长;十八、大庶长、十九、关内侯;二十、彻侯)赏有功者,最高级叫彻侯。列侯中封邑在乡的称乡侯,封邑在亭的称亭侯。乡侯的土地比亭侯的多很多。当然在乡侯之上还有县侯,但比较少。

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

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毕竟曹腾无后。曹嵩依靠曹腾的关系网,自己本来有比较灵活在桓帝末年就已官拜司隶校尉。灵帝时代,又升任大司农、大鸿胪,先后掌管国家的财政礼仪,位列九卿,位高权重。曹嵩算是一个贪官,升任大司农时家财万贯。中平四年趁着太尉崔烈被免职,通过贿赂官职三公之一的太尉,达到政治生涯的最高峰。不到一年又因为黄巾之乱被免职,回了老家。后死在徐州,后面还会讲到。

实在没想到《三国志》的第一篇第一章第一段,为了讲清楚都写了这么多。哪里不对的,欢迎批评指正。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国志卷一·魏书一·武帝纪(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