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我兴高采烈地跟爸爸说,我今天问孩子,如果我把工作换到她们学校那边去好不好时,你猜孩子是怎么回答我的?
爸爸放下手头的事,严肃地说:“不知道。”
“孩子一口回绝说:不好!看来她不太愿意我们跟过去。”
爸爸立马发火了:“你跟她讲这些干什么?你说换工作,不是给她压力吗?她肯定说不行啰。”
“咱们不是一直在商量搬过去的事吗?”
“那也是等你们公司散伙的时候。”
“我只是想听听孩子的想法,是否搬过去也要尊重孩子的意见。”
“她说不让就不去?你让她每天早上吃垃圾食品,晚上在被窝里写字学习,这样你认为可行吗?你那亲子教育是怎么学的,简直是白学了。她现在在学校被人排挤,没人跟她说话,你还听她的意见,你要让她孤独到啥时候?”
其实我很想回说,孩子的现状根本不是他想的那样。孩子开不开心,从她的脸上可以看到,言语中都可以感受到。他总把孩子想得不堪一击,即便孩子有改善,他也认为那是表面上的。孩子人际关系处理的转变有个过程,现在你让她回避了,在真正离开我们的时候,她仍然需要去面对,这一步是必须要经历的。除非她永远在我们的羽翼下,但这是不可能的。况且孩子的社会关系必须要去建立。
孩子遇到挫折,爸爸总想去帮扶她。而我更愿意选择放手,看到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相信孩子会克服困难、慢慢去尝试经验,一定会好起来的。只要她自己不颓废、不气馁,一切都有希望。孩子的笑脸、说话时轻松的语气就是见证。
我憋着一股火,讨厌他总攻击我的学习。我知道只要一说话,大脑就不听使唤,有啥说啥,大喊大叫。我不想跟他吵,该睡觉了,我选择闭嘴。等以后找到契机再跟他聊吧!
我将快要爆发的情绪抽回,不停的反问自己,今天这事自己错在哪里?首先我这么直接去问孩子,是有些自私,把那些压力往孩子身上堆的嫌疑。如果我真想听听孩子的看法,可以换个角度去交流。比如,你觉得住校和走读哪个好?如果有一天妈妈不上班了,你想妈妈去陪你吗?总之不能让孩子因她走读而感觉亏欠父母的。说话的方法和技巧很重要,自己总是在这上面犯错。想到什么说什么。言由心生,自己在心的修练上还远远不够。
爸爸继绩说:“你去那边找工作干什么?干个一两年,,是继续呆在那里、还是回来再找工作?况且,你这么大年龄了,还能找到什么工作?”
我继续忍了,他爱怎么想就怎么想吧。我心里很不舒服,不是跟他争论的时候。他虽然嘴里总说着“你回家吧,别干了。”可心里仍不愿我放弃现在的高薪工作,哪怕换个工作都不愿意,而且干一两年后没了工作也不愿意。他现在老跟我讨论搬过去的事,只不过是说出来安慰自己罢了。即使要搬,也是建立在“等我公司倒闭或开除我”的前提条件下,让我被动离职,不得已没了工作,才能心安理得地搬过去。
爸爸见我不再回应,闭了嘴,笑嘻嘻说,你生气了?
我说跟你生气,不值得。
其实,孩子在学校越过越好,我倒不急了。她在这几个月里,熟悉环境、了解老师和同学,好不容易有了一些突破,开始了自己的社会交往生活。她好不容易摆脱我们的控制,寻到可以自由发展的空间,而且开始慢慢步上正轨,向更好的方向进步。这是我要的,也是孩子想要的。她要证明:我是可以的!
我一想到孩子把亲子关系理论用到人际交往上面,我就欣慰得想笑。孩子比我聪明多了。她理解得没错,只要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亲子理论都适用的。
感赏孩子果断、坚决的回答。很多事其实在她心里早就有了权衡,她想要什么,早就心里有数。她想要干什么,也有了自己的打算。我只需要理解她、尊重她即可。如果有一天她向我求助,我必倾尽我的一切所能去帮她。
感赏自己的抽离。在带着抵触情绪、充满怒气的氛围中交流,是不会有任何结果的。因为谁也听不进谁说的话,反而会抓住对方的弱点举一反三,相互诋毁、埋怨。只有在心平气和、遇到某个契机时,才是观点交换的时候。
感赏自己没有把爸爸的那些话放在心上,拥被很快入眠。早上醒来也没觉得心里不舒服。心平气和跟爸爸讲话,叮嘱他别睡过头,早餐要怎么处理等等。
感赏自己把这些写下来,针对整个事件理了一次思绪,找到问题的核心所在。今后该怎么做,方向更清楚明确了。
感赏爸爸没有没完没了的质问我。当他意识到自己说话有些过头时,及时闭了嘴 ,平复怒气,笑脸相迎。可能爸爸也后悔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但一旦说出口,就再也收不回去了。所以在生气的时候千万少说话,冲动是魔鬼。“
投射自己无论何时都要拥有自己的工作,自己的收入,不管高薪低薪,能够养活自己就行。有了经济基础,我的自主人生便握在自己的手里。
投射爸爸要对女儿有信心。要多看女儿好的一面,要给女儿锻炼的机会。女儿成长的过程我们看起来可能很痛苦、不忍心,以前我们没让她经历的,今后都得她自己去补回来。
投射女儿的高中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越来越有味。跟同学的关系越来越近。女儿善良、乐于助人,相处久了,相信大家都会发现。
投射女儿越来越喜欢她的老师们,他们都是同龄人,有很多的共同语言,女儿一定也会喜欢上他们的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