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影《误杀2》

我认为,这是一部好电影,看得值!

好在哪?最主要的是它的主题,正能量。对当权者及黑暗的揭露,批判,是弱者的一种觉醒,呼唤和呐喊。

其次,结构是严谨的。或者说,情节冲突一波三折,层层递进,最终把矛头指向问题的根本。

故事讲的是,普通编剧林日朗的读小学的儿子小虫突然发病,需要更换心脏。主治医师告诉他,有匹配的心脏,只要交了费用,就可以马上安排手术。当林日朗想尽办法,最后不得不借高利贷凑够钱时,医生却告诉他,心脏没有了。被另外需要的人抢走了。林日朗愤怒之下,为了救儿子,也是为了讨一个公道,精心策划,并实施了一场惊天冒险举措。

劫持了所在医院一楼所有的人质,包括医生病人等。林日朗的要求是,叫记者来,在一小时内拿回属于自己儿子的心脏。

林向女记者说出了事情的原委,用意是要让大家知道真相。得到了记者和群众的同情支持。

女记者去调查心脏去向。是谁拿走了心脏?

在心脏安全时效内的僵持中,警方将医院包围。指挥警察张正义一边安抚林日朗,一边想办法针对解决。而新任警察局长,张正义曾经的徒弟,要求他强攻,把林日朗当劫匪击毙。张不从。便派一特警从楼内偷袭,然而不小心掉下来,被林日朗发现。强攻不成。群众压力之下,市秘书长萨丁出面,言称带来了心脏,通过林妻告诉林日朗。事实上,装心脏的盒子是空的,已经装在了抢走人的身上。萨丁的目的是诱导林投降。林出来投降时,却遭到射手的子弹击中要害。

实际上,这一切都是林日朗事先预料并设计好的。他知道心脏被人抢走,无法拿回的情况下,让警察的子弹结束自己,把自己的心脏换给儿子小虫。他演这一场戏的意义,就是让真相大白天下。

林策划实施这场较量,胜算渺茫。但他的成功,是让大家知道了真相。真相是,市长的儿子在当天突发车祸,需要更换心脏。市长用他的权势,从医院拿走了这颗心脏。

正是,林日朗的儿子是儿子,市长的儿子却是不一样的儿子。为什么?普通人的儿子的命难道就比市长的儿子的命低贱吗?凭什么拿走应属于小虫的心脏?凭他是市长吗?

这样的操作、现实,你能接受吗?

林日朗:我不会去抢,我只是想要回属于自己的东西。相比,市长才是强盗,是劫匪。

有时候,死亡也是一种胜利。这种观点,我不赞同,也不支持!难道弱者只能拿命来换取,连一个说法也这么难吗?

林日朗的举动,放到现实中,恐怕早当劫匪击毙了。还会发生如此系列的戏剧性的故事吗?我想,这就是文学的魅力。层层展开,把矛盾充分表现,让人看清问题的本质。

故事发生地设置在新曼,是不是可以说,是为了某种需要与规避。这是一种不彻底的呐喊,是一场悬殊的较量,是一种现实中无奈妥协。但喊出来了,首先就是一种胜利。

警察张正义的名字,显然是作者有意为之。本人理解:就是伸张正义的意思。

可是,一个张正义太渺小微弱了。

影片中的群众是可笑的。一边支持同情林日朗,说他是个好人,是个好父亲,憎恨抢走心脏的人。一边又把医院里的小虫母子驱赶到走廊。这个“群众”,我看有现实基础,在影片中表现生动。让我想起鲁迅笔下的看客。

你可能感兴趣的:(观影《误杀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