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多高:这样规划,让身高不留遗憾!

每每提到身高,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

有的父母本身个子高很是自信:“我们身高在这儿摆着呢,孩子还能矮了?基因遗传可是很强大的。”


也有的父母个子不高,生怕拖娃后腿儿,大鱼大肉可劲儿给孩子吃,还四处打探增高偏方。

先来说说,遗传对孩子身高的影响有多大?


父母高,不代表孩子一定高、父母矮不代表孩子一定矮  。




1

误用方法,耽误身高


其实很多家长都明白“后天努力”的重要性,但传说中的“蹿高方法”用错了,反而会耽误身高!


误区一、钙补得越多,个子长得越高

全民最热衷的事情就是补钙,尤其事关娃长个儿问题,不管是新手妈妈还是老一辈人都会统一口径:补钙!



钙是孩子长高的重中之重。

如果孩子摄入的钙量不能满足生理所需,血钙和软组织中的钙不足,就必须向骨骼“借钙”。


一旦骨骼无法获得足够多的钙,宝宝就可能无法在成长期获得峰值骨量,进而影响他的生长发育,当然也包括身高。


这也是补钙一直被各路商家神化的原因,但商家没告诉你的是:

如果过量摄入钙补充剂或者增高剂,短期内可能增高显著,但副作用是可能导致幼儿骨骺提前闭合,反而让宝宝的身高受到限制。




误区二:多多的吃,不停的吃,才好长个儿!

为了让孩子吃饭,每天端着碗在孩子后面跑的家庭应该不在少数吧。

尤其是爷爷奶奶,就怕娃挨一点饿,肚子里稍微空一些,就赶紧塞点补上。


但研究发现,营养过剩并不能带来激素的均衡,人在饥饿状态下,胃会分泌生长素(ghrelin),也被称为“饥饿激素”。


胃饥饿素不仅可以使食物摄入量增加30%,还能刺激脑垂体更多地分泌生长激素,促进宝宝身体和骨骼生长。


相反,一直吃得过饱,感觉不到饥饿的孩子,反而会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影响孩子的身高。


误区三:事后补救 

有的家长一直坚信有的娃,就是晚长。期待青春期窜起来,甚至期待“二十三,蹿一蹿”,结果错过了孩子生长的黄金期,傻眼了。


首先需要承认的是,每个人身高的长高期都不同。

有的孩子刚开始是大高个儿,后来就不长了,一直是这个高度,还有孩子后来居上,长得更高。

但是,总体来说人类身高增长主要分为三大时期:婴儿期、儿童期、青春期。


有研究数据显示,婴幼儿时期是否进行有效的身高管理,将会对孩子成年身高造成上下10厘米的差距。


2

对于孩子的身高管理,这几点规划是必备选项:


方法一:保持充足的睡眠

充足的睡眠对孩子的身高增长大有益处,因为绝大部分生长激素是在夜间熟睡状态下分泌的。

深睡眠时间越长,生长激素分泌的量就越多,而孩子将会长得更高。




现在很多家长是夜猫子,没有早睡的习惯,所以孩子也会跟着晚睡,就会成了小夜猫。


生长激素分泌最旺盛的两个时段分别是21:00-1:00,5:00-7:00,如果在这两个时间段内,你没有睡着,或者是已经醒来,它也不会继续分泌。


所以掐指算一算:孩子从入睡到进入深睡眠一般需要30-60分钟,那么为了不错过9点开始的生长激素分泌高峰期,8点开始安排上床一点也不早啦。


方法二:足够的户外运动

这一届孩子,越来越宅了,在家一闷闷一天那都不叫事儿。

但运动是实现最大峰值骨量的重要方面。


运动时,尤其是走、跑、跳等运动,会拉扯关节使身体的长骨受力,从而刺激骨骼两段的软骨发育,刺激身体分泌生长激素,有助于孩子长高。


而且户外“撒欢”还能补充维生素D,身体需要维生素D来吸收钙。

阳光中富含红外线和紫外线,红外线可使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刺激骨骼造血。


方法三:营养均衡

这就是老生常谈啦,娃的身高跟吃绝对脱不了干系,很多娃吃得不少,但是不仅没长成“高大瘦”,反而吃成了“矮小胖”。


想要孩子长得高,并不是吃得越多越好,营养均衡才可以,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碳水化合物和水,七大营养素缺一不可。

你可能感兴趣的:(恩多高:这样规划,让身高不留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