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读书而求甚解》阅读笔记11

       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就越深切。知道自己的语感和作者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做作品,才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                     ——叶圣陶《训练语感》

在语文教学中,最难把握的就是语感训练与培养。学生是一张白纸,在学习过程中对于语言文字的积累通过时间的累积、生活中的涉猎、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思考以及训练中不断增长,但学生对于生活的解读却是理解文本最大的障碍。教材所选文章贴合学生生活实际、年龄特点、认知规律的成长曲线,但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有相同的成长环境、阅读基础和语文素养。相同的文章,不同的学生解读就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之间相差可能不会太大,也有的理解是千差万别。作为教师如何将文字的表面字义和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传递给学生,这是一个巨大的考验。

教材中的文字,在学生眼中是一个个中华传统文化的符号,通过作者的组织、编排、润色成为一篇表达作者内心情感的文章。生活感受、情感表达、主旨情趣在文字的组合中蕴藏在文章里。学生通过阅读文章,产生对于文字的直观体验、情感的间接体验,这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体验的过程,也就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学生以成长的个体,在学校里接受文化知识的熏陶,对于名家名篇的理解仅仅通过字面上的意思是达不到预期效果和目标的。更不能全然体会作者主旨情感,学生在理解字词的含义中缺少对生活的解读与体验。仅仅通过工具书字典词典所提供的字面解释不能直接产生阅读感受,精神层面的解读也是一知半解,如何引导学生产生阅读共鸣,就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联系自己对生活的体验感受以及学生现实生活中的点滴,用发现的视角去引导学生产生相同的经历感受。超出文本解读生活,联系生活中相关感受经验去体会作者的思想。学生对自己生活经历比较熟悉,但又不熟悉这种体验产生的缘由,通过对作者的写作背景、人物经历、生活阅历进行对比研究,会增加学生对作者写作主旨的理解。

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在语文教学中是我一直避讳不谈的,但在课外阅读中却鼓励学生博览群书,可以向陶渊明先生学习,这是一个矛盾的具体案例,但有不矛盾,研究文化知识就要“求甚解”,而作为丰富阅读经历、知识面的拓宽却可以“不求甚解”,一个是科学文化的专研态度,一个是积累文学常识、熏染文化积累的过程。矛盾的解决中不仅要积极阅读,产生直接的感受,更要通过从实际生活的解读进行类比学习生活体验的感知。也在实际生活中通过阅读丰富自己对生活的体验感受。“语感的敏锐,不能但从语言文字上去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于治事接物都有用处。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在讲授史铁生先生的《秋天的怀念》一文时,解读史铁生的悲喜人生,母爱无微不至的伟大唤起了他对生命的信心,也让学生们感受到了这份对生命的尊敬,对人生的敬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假设孩子们现在不能行走,去感受衣食住行带来的影响,去体会作者患病时暴怒无常的心态,同时在文中对母亲的描写是那样的淳朴而真实,一位伟大母亲对儿子的无私的博爱,在言语的注意中、在悄悄地哭泣中、在对身患绝症的隐藏中感受母爱的伟大。秋日私语的伴奏在耳边回响,学生朗朗上口的读书声在教室回荡,对生命的审视,对母亲的怀念,秋天的世界不仅仅是生命的萧条总结,更是收获的季节。学生在学习中对自己母亲的理解也越来月深刻,从儿时咿呀学语到孩童时无微不至的呵护,现在更是要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生活而勤奋打拼,情到深处晶莹的泪珠滑落,更是对母爱的一次灵魂的洗礼。每一次的讲述都有不一样的感受,每一次的理解都会产生新的收获,不仅仅是教授学生对生命的感悟,更是教师自我对人生的思考。教学相长中我和学生在解读文章,更是解读自我的人生。








相关链接《秋天的怀念》教学感受

你可能感兴趣的:(《好读书而求甚解》阅读笔记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