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译:孔子说,以德行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安坐在它的位置上,其他星辰环绕着它而展布。
孔子的中心思想是“无为而治”,这里孔子用舜来做例子,他说舜不用做什么事,他只要自己本身行为端正,面向南方一坐着就好了,就跟这边讲北极星本身不动一样的意思。但在老子的思想里面是指你不要刻意做什么事,因为你刻意做任何事的话,你的考虑永远不可能周到你顾了这一边就忘了那边,到最后挂一漏万,甚至捉襟见肘,很难全面照顾反而不好。而在儒家里面讲“无为而治”是要有德作为基础的,有道德的领导可以让天下无为而治,是因为人性向善。以整个国家来说,政治领袖表现德行,老百姓就可以自己上轨道。只有一个可能就是老百姓都是人性向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我是人,我人性向善那么领导者表现善的行为就是德行,我自然支持他,自然可以有向心力可以团结起来。
(二)子曰:“《诗》三百,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无不出于真情(思无邪)。
《诗经》是部文学的作品,有真诚的情感最怕无病呻吟或是矫揉造作,所以你如果了解《诗经》是古代的文学作品,它原来的出处是古代有采风之官到各地采集民间的各种歌谣,收集起来之后作为教化的参考。《诗经》跟思想基本上没有直接的关联,《诗经》里面很多地方都会提到抱怨难过、担心的情绪,这都跟思想完全没有关系,它讲的都是真诚的情感。所以我们在读《诗经》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它是文学作品以真诚的情感为主,只有真诚的情感才能感动别人。儒家的教育包括文学、历史、艺术全部在内而在文学这个领域,特别重视《诗经》,作为真诚情感的表现,所以孔子说《诗经》三百篇,用三个字概括叫做“思无邪”。思是语首词,无邪是代表从内到外直接出去没有转弯,也不必绕什么圈子,所以一切都出于真诚的情感,也就是不虚假。
(三)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孔子说:“以政令来教导,以刑罚来管束,百姓免于罪过但是不知羞耻;以德行来教化,以礼制来约束,百姓知道羞耻还能走上正途。”
德治之后要配合礼治,如果礼治还不行的话,就要法治了,所以礼跟法之间的关系比较微妙。一般讲礼跟法有一个简单的分辨,法是从外在约束你的行为,礼是从正面引导你的行为差别就在这里。如果说你遵守礼仪的话那就比较好了,所谓富而好礼,这个礼就是正面的引导,见到长辈要有礼貌,见到老师要尊敬这些都是礼仪。这个礼仪建立的人际关系是普遍适用的,因为个年轻人对长辈尊重代表他将来年纪大了变成长辈的时候将来的年轻人也会尊重他。否则一个年轻人对长辈不尊重,不知道去遵守礼仪,那么他将来老的时候变成长辈,他凭什么要求年轻人对他尊重,所以在这个时候就要知道人的社会是普遍的。个社会一定要有延续的发展的过程在这方面孔子的思想对于政治,可以说是指出了它的重点。也就是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老百姓如果无耻的话政府要怎么做都不容易有好的效果。
(十)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译】孔子说:“要观察他因何去做这件事,再观察他如何去做,还要观察他做这件事时的心情如何,安与不安。这样细致的观察,这个人还能如何隐藏呢?”
孟子说你要了解一个人最好看他的眼珠。对一个人要看他的眼珠,他说眼珠如果说表现得很亮,代表你胸中正,那你胸中不正的话,眼珠就皆黄。这是孟子很特别的想法。因为孟子是主张身心配合的,我内心里面有什么样的想法,眼珠就表现岀来。在西方也说眼睛是灵魂之窗。所以在孟子来说的话,他也强调“人焉廈哉?人焉廈哉?”跟这篇所说的样。孔子说你要了解一个人,让他无法隐藏,对于他的过去、现在了解之外,要特别注意到察其所安,看他的心在什么情况下会安定下来。我们平常跟别人接触的时候就会发现有些人浮躁不安,但是也有些人真的是人才,他觉得自己怀才不遇所以他很难安定下来,这也是可能的。那你了解一个人就要看他如何才会安定,所以对于人的过去现在、未来,在时间上三个向度都能掌握之后,就没有人可以隐瞒了。
(十一)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孔子说:“能从温习旧故中悟出新知,乃可作为人师了。”
熟读自己所学的知识,并从其中领悟新的道理,这样才可以担任老师。
在教育方面孔子有很多自己的见解。孔子说:“有教无类。”一般的理解都是说孔子教学生的时候,他不会给学生随便去分出什么类别,不去区分国家、背景等,只要你愿意来学,我都很乐意地教你没有任何保留。孔子还说过:“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我没有任何隐瞒的,我任何行为都在你们前面展现着。指出身教重于言教。
温故而知新这句话我们再熟悉不过了,而真正理解它却是又一回事,温故是下功夫,凡事不下功夫,不可能有好的结果;知新是体悟,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世间万物也是如此,功夫下到了,早晚会有体悟;用自己的体悟来指导别人的生活,就是为师。一事通了,可以为一事之师,一切都通了,就可以为天下之师。
从政治角度讲: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为政者不可以忽视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要想知道未来的事情,从历史中往往都能找到答案。
孔子毫无保留的将知识交给学生的时候,何尝不是在温习旧知识呢?在温习旧知识的过程中,明白一些新道理,孔子本人就是温故而知新的代表啊!
(一二)子曰:“君子不器。”
译:孔子说:“一个君子不像一件器具(只供某一种特定的使用)。”
意思是说,君子的目标不是要成为一个有特定用途的器具。在古代君子本来是指贵族的子弟,后来慢慢转成一个特定的人格表率,德行方面比较完美的,所以君子成为每一个人都要追求的目标。教育分三种,人才教育:在社会上只要念完大学他就有一个特定的专长得到一种社会地位;人格教育:等于还是需要学校、老师来教,不过它有时候会强调身教跟言教并重;人文教育:艺术的爱好或修养、个人的宗教信仰。很多时候我们发现一个孩子他如果在人格方面有好的教育,他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他是否一个专业的人才这个社会上不缺人才,但是人格方面却有普遍的要求。学习儒家一定记住千万不要只看外表的规定,而要学会它的一种人性的理论,就是说你要问自己当我孝顺的时候,我快乐吗?如果我不快乐的话,我就要再进一步问自己,我是不是不了解为什么我应该孝顺。同样的做父母亲的,爱护子女恐怕也很累,他们就要想我照顾这些孩子的时候快乐吗?事实上人生的快乐跟痛苦,有时候很难分非常清楚,我们把这种带有负担的压力的这种快乐称为甜蜜的负担。
(一七)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孔子说:“由呀!我教你怎么算知道吧!你知道你所知,又能同时知道你说不知,才算是知。”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求知的态度。社会上所公认的最聪明的人,其实都并没有真的了解,而他们所知道的都是很有限的片段知识,对于不知道的你就要说不知道这样你对于自己的学习才会有更大的要求、更大的动力。至于知道的就要说知道代表你对自己有很大的信心。所以人方面要有信心,另一方面还要虚心。我们要设法从无知变成有知,要不断去探讨,人生的重要是在于说你学习的过程,不断去知道更多东西。这这样才能够把握住已经有的知识,在不断增加的认识。这是一种求知的态度,这个道理不但对于像子路这样的人有效,是每一个人,每一个学生都值得思考的。“不知为不知”比较难做到,但只有说“不知道”才能获得别人的指点,才能学到知识,对于文化知识和其他社会知识,人们应当虚心学习、刻苦学习,尽可能多地加以掌握。但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在《论语》里面你可以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要有什么方式来跟别人相处,相处的时候要有什么样的心态。当你得意的时候不要太器张,当你失意的时候不要太难过,所有的情感都可以有中和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