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的活化

天津正在围绕申请非遗活动,申遗的目的,不是为了拿补助,是想让非遗以多种角度贴近生活,拉近与年轻群体间的距离,不断激发非遗的内在活力。

非遗是我国各族人民在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形成的文化和智慧结晶,是一个地方、一个民族生动的文化印记。

非遗保护传承,“见人见物见生活”是其重要的原则,而“活化”则是非遗保护传承的关键。非遗保护传承需要坚持以人民为核心、以生活为载体,将非遗传承发展融入当代生活中,不断释放强大内在活力。

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不能仅仅停留于遗产维度,而应将其融入当代生活,成为可使用、可欣赏、可体验、可感悟、有共鸣的非遗,是活在人们日常生活里的有生命力的,富有新生活价值的文化需求。只有“活”起来,才能体现非遗的价值。只有融入当代生活,才能具有非遗保护传承的可持续。

要将非遗融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就要被市场广泛认同。非遗源自生活,非遗保护也要体现脚踏实地的理念,非遗所保护的是在特定生产生活场景下形成的特殊文化遗产。时代的变迁到导致生产生活场景发展演变,非遗艺术、技艺等也要同步演化。

要借助现代传播手段,让非遗不再曲高和寡,贴近生活,引发情感共鸣。借助网络平台,融媒体机构,将非遗宣传与新传播手段相结合,通过线上展示、话题参与、互动直播等多种途径,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不断拉近非遗与大众的距离。例如,《我在故宫修文物》,《如果国宝会说话》等纪录片的热播,让古老的钟表修复技艺、书画、织锦等非遗内容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被大众所接受,不仅激发了大众对非遗保护、传承的热情,也让非遗在新的传播形式下重见天日,焕发活力。

通过营销手段,改变身在深宫无人识,闺房绣龙袍的自我限定。走向市场,充分发挥文化遗产扶贫功效。举办的“非遗购物节”,将阿里巴巴、京东、快手等网络平台引入非遗产品销售,让非遗产品借助互联网平台为更多消费者所了解和熟悉,并转化为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很多非遗项目位于欠发达地区,由于供需信息不对称,很多非遗产品缺乏销售渠道。另一方面,在非遗保护和传承中,传承人愿“传”,但缺乏愿“承”之人。究其原因,是部分非遗传承人谋生艰难而引发的非遗传承后继乏人。通过“非遗扶贫”、电商平台、新媒体营销等现代营销方式,搭建起非遗产品和市场需求的桥梁,让非遗产品为更多消费者所了解,和喜爱。在带动欠发达地区非遗传承人和社区居民脱贫的同时,也带动更多人加入非遗传承的队伍中,让非遗更具内生发展动力。

举办“非遗购物节·网红直播带货大赛”借助“直播+展位+摊位”的模式,通过旅游与非遗的结合,为非遗提供了对接市场的最佳渠道,促进非遗可持续发展。

要将非遗融入生活,需要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和参与,需要更多的渠道的疏通,要将非遗中的文化元素提炼转化,结合时尚元素和市场需求,打造老字号新品牌,让传统技艺焕发新的生命。

你可能感兴趣的:(非遗的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