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9/730-130千米跑25小时,你走过去的吗-1019

昨天儿子对数学作业的解决题感到困扰。让我帮他一起看怎么做。

我先让他读题三遍,这个方法挺有用。有的题读完儿子就明白了。

在计算过程中,出现这样的一个问题,儿子计算时会粗心算错,有个路程算时间的题,儿子算出来的结果是130千米开车需要25小时。

这个结果让有常识的人啼笑皆非。对我来说是一个提醒。

汪老师之前讲过,数学学习要结合实际,把抽象转成具体。

比如,学厘米,分米和米的时候,可以拿尺子去量实物:书本、桌子、自己的身高等。这样,孩子在自己测量的时候就有一个清晰的概念,清楚书本是用厘米来计算,自己的身高要用米来计算。自己操作完,印象也会更深刻。

这种路程数学题,也要结合实际。这就在于平常的功夫,平时开车可以跟孩子随口讲,一小时跑50公里,全程60公里,要用多长时间,8点出发,几点可以几点到。这样的问题不要自己算,讲给孩子听,让孩子算一下,或者一家人讨论一下。这样的互动看似聊天,但若干个这种类型的题就在讨论中越来越巩固了。

孩子在讨论中会越来越清楚一些现实中的概念:开车去某地,如果100公里,可能一小时或者一小时多的时间就可以到,如果像儿子那样算题,如果小数点算错,130公里要跑25小时,他会立刻发现这是有问题的,再检查一下是什么原因算错的。

 针对测量的,比如多少米的布做多少套衣服,昨天我拉着床单当成一整块的布,在儿子弄不清谁除谁的情况下,告诉他,如果这么大一块布,你身上的衣服需要这么一块(画出一小块),那么这一大块布可以做多少衣服时,儿子看着那么大一张就要床单,就忽得明白要用套数乘以每套衣服的米数得出总米数。

当然,也许还有更有趣的方式来引导孩子,这个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去观察和摸索。

单纯数字让孩子去计算,对一些孩子来说太过抽象,他们计算的时候脑子转不过来的时候,就会不知所云,要么算式做错,要么得数算错不符合现实逻辑自己不知道。

所以,所谓的“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我们不用想那么高大上,就在日常生活中,多去观察和引导孩子,处处都是学问,随时随地都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一些问题,而不仅仅局限于课本的理论知识。

父母不一定非要名校毕业才能辅导孩子,你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是做生意的,你可以带着孩子卖东西,计算收支,孩子的数学自然会无师自通;你如果是水电维修工,你带着孩子去修水电,孩子会莫名对物理感兴趣。

所以,父母的学历不重要,职业不重要。这些是之前我们为自己做的结果。现在的我们,作为父母,要做的就是把自己所长更好地引导孩子去接触和学习,把学习上的理论知识更好地在实践中让孩子接触并参与,真正的做到人人皆学、处处皆学、时时可学。

让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中爱上实践、爱上探索、爱上学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89/730-130千米跑25小时,你走过去的吗-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