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系统分析员 作者:软件工程专家网高级顾问 田俊国 [2005/04/19]
一、 IPD背景
集成产品开发(Integrated Product Development, 简称IPD)是一套产品开发的模式、理念与方法。IPD的思想来源于美国PRTM公司出版的《产品及生命周期优化法》(简称PACE——Product And Cycle-time Excellence)一书,该书中详细描述了这种新的产品开发模式所包含的各个方面。 最先将IPD付诸实践的是IBM公司,1992年IBM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遭遇到了严重的财政困难,公司销售收入停止增长,利润急剧下降。经过分析,IBM发现他们在研发费用、研发损失费用和产品上市时间等几个方面远远落后于业界最佳。为了重新获得市场竞争优势,IBM提出了将产品上市时间压缩一半,在不影响产品开发结果的情况下,将研发费用减少一半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标,IBM公司率先应用了集成产品开发(IPD)的方法,在综合了许多业界最佳实践要素的框架指导下,从流程重整和产品重整两个方面来达到缩短产品上市时间、提高产品利润、有效地进行产品开发、为顾客和股东提供更大价值的目标。 IBM公司实施IPD的效果不管在财务指标还是质量指标上得到验证,最显著的改进在于: 1、 产品研发周期显著缩短; 2、 产品成本降低; 3、 研发费用占总收入的比率降低,人均产出率大幅提高; 4、 产品质量普遍提高; 5、 花费在中途废止项目上的费用明现减少; 在IBM成功经验的影响下,国内外许多高科技公司采用了集成产品开发(IPD)模式,如美国波音公司和深圳华为公司等,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实践证明,IPD既是一种先进思想,也是一种卓越的产品开发模式。
二、IPD核心思想和框架
IPD作为先进的产品开发理念,其核心思想概括如下: a) 新产品开发是一项投资决策。IPD强调要对产品开发进行有效的投资组合分析,并在开发过程设置检查点,通过阶段性评审来决定项目是继续、暂停、种植还是改变方向。 b) 基于市场的开发。IPD强调产品创新一定是基于市场需求和竞争分析的创新。为此,IPD把正确定义产品概念、市场需求作为流程的第一步,开始就把事情做正确。 c) 跨部门、跨系统的协同。采用跨部门的产品开发团队(PDT:Product Development Team),通过有效的沟通、协调以及决策,达到尽快将产品推向市场的目的。 d) 异步开发模式,也称并行工程。就是通过严密的计划、准确的接口设计,把原来的许多后续活动提前进行,这样可以缩短产品上市时间。 e) 重用性。采用公用构建模块(CBB:Common Building Block)提高产品开发的效率。 f) 结构化的流程。产品开发项目的相对不确定性,要求开发流程在非结构化与过于结构化之间找到平衡。 IPD框架是IPD的精髓,它集成了代表业界最佳实践的诸多要素。具体包括异步开发与共用基础模块、跨部门团队、项目和管道管理、结构化流程、客户需求分析($APPEALS)、优化投资组合和衡量标准共七个方面,IPD框架如下图所示。
下面分别介绍IPD框架中的几个方面。
三、市场管理
市场管理从客户、投资、市场等产品生存的外在客观环境因素来影响产品的特性和生命。包括: 1、客户需求分析 可以说,没有需求就没有软件,缺乏好的、及时的市场需求是项目方向偏离和产品失败的最主要原因。IPD使用一种用于了解客户需求、确定产品市场定位的工具——$APPEALS进行需求分析。 $APPEALS从八个方面衡量客户对产品的关注,确定产品的哪一方面对客户是最重要的。$APPEALS的含义如下:$-产品价格(Price);A-可获得性(Availability);P-包装(Packaging);P-性能(Performance);E-易用性(Easy to use);A-保证程度(Assurances);L-生命周期成本(Life cycle of cost);S-社会接受程度(Social acceptance)。 2、投资组合分析 IPD强调对产品开发进行有效的投资组合分析。如何正确评价、决定企业是否开发一个新产品,以及正确地决定对各个新产品的资金分配额,就需要测定新产品的投资利润率。只有明确了投资利润率的各种静态和动态的决定因素和计算方法,企业才能对产品战略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进而确定产品开发的投资。 企业能否有效地掌握投入资金的对策,取得好的产品资金效果,提高资金运营效率,是一个大的战略问题,也是企业业务投资组合计划的任务。尤其是经营多种产品的生产企业,要正确地决定资金投入对策,还必须研究产品结构,研究企业各种产品的投入、产出、创利与市场占有率、市场成长率的关系,然后才能决定对众多产品如何分配资金。这是企业产品投资组合计划必须解决的问题。企业组成什么样的产品结构?总的要求应是各具特色,经济合理。因此,需要考虑服务方向、竞争对手、市场需求、企业优势、资源条件、收益目标等因素。 投资组合分析要贯穿整个产品生命周期,在开发过程设置检查点,通过阶段性评审来决定项目是继续、暂停、种植还是改变方向。通常在各个阶段完成之后,要做一次GO/NO GO决策,以决定下一步是否继续,从而可以最大地减少资源浪费,避免后续资源的无谓投入。 3、衡量指标 投资分析和评审的依据是事先制订的衡量指标,包括对产品开发过程、不同层次人员或组织的工作绩效进行衡量的一系列指标。 如产品开发过程的衡量标准有硬指标(如财务指标、产品开发周期等)和软指标(如产品开发过程的成熟度);衡量标准有投资效率、新产品收入比率、被废弃的项目数、产品上市时间、产品盈利时间、共用基础模块的重用情况等。
四、流程重整
IPD中的流程重整主要关注于跨部门的团队、结构化的流程、项目和管道管理。在结构化流程的每一个阶段及决策点,由不同功能部门人员组成的跨部门团队协同工作,完成产品开发战略的决策和产品的设计开发,通过项目管理和管道管理来保证项目顺利地得到开发。 1、跨部门团队 组织结构是流程运作的基本保证。在IPD中有两类跨部门团队,一个是集成产品管理团队(IPMT),属于高层管理决策层; 另一个是产品开发团队(PDT),属于项目执行层。 IPMT和PDT都是由跨职能部门的人组成,包含了开发、市场、生产、采购、财务、制造、技术支援等不同部门的人员,其人员层次和工作重点都有所不同。IPMT由公司决策层人员组成,其工作是确保公司在市场上有正确的产品定位,保证项目保证资源、控制投资。IPMT同时管理多个PDT,并从市场的角度考察他们是否盈利,适时终止前景不好的项目,保证将公司有限的资源投到高回报的项目上。 PDT是具体的产品开发团队,其工作是制定具体产品策略和业务计划,按照项目计划执行并保证及时完成,确保小组将按计划及时地将产品投放到市场。 PDT是一个虚拟的组织,其成员在产品开发期间一起工作,由项目经理组织,可以是项目经理负责的项目单列式组织结构。 2、结构化流程 IPD产品开发流程被明确地划分为概念、计划、开发、验证、发布、生命周期六个阶段,并且在流程中有定义清晰的决策评审点。这些评审点上的评审已不是技术评审,而是业务评审,更关注产品的市场定位及盈利情况。决策评审点有一致的衡量标准,只有完成了规定的工作才能够由一个决策点进入下一个决策点。下面是典型的产品开发流程: a) 在概念阶段初期,一旦IPMT认为新产品、新服务和新市场的思想有价值,他们将组建并任命PDT成员。 b) PDT了解未来市场、收集信息、制定业务计划。业务计划主要包括市场分析、产品概述、竞争分析、生产和供应计划、市场计划、客户服务支持计划、项目时间安排和资源计划、风险评估和风险管理、财务概述等方面信息,所有这些信息都要从业务的角度来思考和确定,保证企业最终能够盈利。 c) 业务计划完成之后,进行概念决策评审。IPMT审视这些项目并决定哪些项目可以进入计划阶段。 d) 在计划阶段,PDT综合考虑组织、资源、时间、费用等因素,形成一个总体、详细、具有较高正确性的业务计划。 e) 完成详细业务计划以后,PDT提交该计划给IPMT评审。如果评审通过,项目进入开发阶段。PDT负责管理从计划评审点直到将产品推向市场的整个开发过程,PDT小组成员负责落实相关部门的支持。 f) 在产品开发全过程中,就每一活动所需要的时间及费用,不同层次人员、部门之间依次做出承诺。 3、项目和管道管理 项目管理是使跨部门团队集合起来更好地行动的关键。首先要有一个目标即项目所要达到的效果,一旦我们将客户的需求转换为对产品的需求时,就可以制定详细计划。该计划中的各部分将具体划分为每个职能部门的工作,即这个计划不只是研发部门的计划,也是公司各个部门共同的计划。 一个产品从概念形成到上市期间会涉及到许多不同的紧密相联的活动,就好象不同职能部门彼此之间是有关系的。同样在一个项目中他们彼此之间的活动也是有关联的,所有的活动加起来就是整个的产品开发。 接下来安排活动的时间,然后对每个活动进行预算和资源的调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还需要不断地与计划对照,因为没有任何一个计划是完善的,所以可以在细的层面上对计划进行一定的调整,但是PDT做出的承诺不能改变。整个项目的进行过程都需要PDT的参与,因此,PDT在产品开发全流程中自始至终存在。 管道管理类似于多任务处理系统中的资源调度和管理,指根据公司的业务策略对开发项目及其所需资源进行优先排序及动态平衡的过程。
五、产品重整
IPD提高开发效率的手段是产品重整。产品重整主要关注于异步开发和共用基础模块(CBB)。 1、异步开发 异步开发模式的基本思想是将产品开发在纵向分为不同的层次,如技术层、子系统层、平台层等。不同层次工作由不同的团队并行地异步开发完成,从而减少下层对上层工作的制约,每个层次都直接面向市场。 通常,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由于上层技术或系统通常依赖于下层的技术,因此,开发层次之间的工作具有相互依赖性,如果一个层次的工作延迟了,将会造成整个时间的延长,这是导致产品开发延误的主要原因。 通过减弱各开发层次间的依赖关系,可以实现所有层次任务的异步开发。 为了实现异步开发,建立可重用的共用基础模块是非常重要的。 2、共用基础模块 共用基础模块(Common Building Blocks, CBB)指那些可以在不同产品、系统之间共用的零部件、模块、技术及其他相关的设计成果。由于部门之间共享已有成果的程度很低,随着产品种类的不断增长,零部件、支持系统、供应商也在持续增长,这将导致一系列问题。 事实上,不同产品、系统之间,存在许多可以共用的零部件、模块和技术,如果产品在开发中尽可能多地采用了这些成熟的共用基础模块和技术,无疑这一产品的质量、进度和成本会得到很好的控制和保证,产品开发中的技术风险也将大为降低。因此,通过产品重整,建立CBB数据库,实现技术、模块、子系统、零部件在不同产品之间的重用和共享,可以缩短产品开发周期、降低产品成本。 CBB策略的实施需要组织结构和衡量标准的保证。 不管是异步开发还是共用基础模块的实现,都需要很高水平的系统划分和接口标准制订,需要企业级的构架师进行规划
六、IPD与CMMI的区别
在与企业进行交流时,研发人员常常问道:集成产品开发(IPD)与CMMI到底有何区别?大家知道CMM是软件(SW)的成熟度模型,与IPD肯定不是一回事。而CMMI在CMM的基础上增加了集成的产品和过程开发(IPPD)等专业领域,不再局限于软件。于是,对IPD不了解的人士可能认为CMMI比IPD范围更大,是包括IPD的。这完全是一种误解。
先看一下CMMI在CMM的区别。CMMI与SW-CMM的主要区别在三个方面:专业领域、成熟度等级和过程域、模型结构。与CMM相比,CMMI覆盖4个专业领域,即软件工程(SW)、系统工程(SE)、集成的产品和过程开发(IPPD)、采购(Supplier Sourcing)。在成熟度等级和过程域、模型结构方面的区别在此不详述。
IPD与CMMI起源和出发点的不同,决定了两者具有很大的区别。CMM是SEI针对软件质量保证制定的能力成熟度模型,与ISO9000系列标准和MIL标准一样,均属于过程质量模型。CMMI是在CMM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与CMM一样,本质上关注的是过程质量。而IPD着眼于产品开发获得市场成功,是在PACE(产品及周期优化法)等产品开发模式的基础上,经过一些领先企业(如IBM)的实践发展起来的。IPD关注的是将影响产品成功的关键要素(如结构化流程、产品决策评审、产品开发团队等)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集成的产品开发模式,推动产品的成功。
具体而言,IPD与CMMI在以下方面具有明显的区别:
1、 两者的层面不一样
IPD是企业层面的一套产品开发管理的思想、模式和方法,本质上是一种产品经营管理的模式。CMMI是面向研发的,而且更多是面向软件开发的。
2、 思想高度不一样
两者目的的不同也导致了思想的不同。IPD的核心思想集中体现为6个方面,即产品开发是一项投资、基于市场的创新、跨部门的协同、异步开发、重用(CBB)、结构化。而CMMI主要倡导通过过程和活动来保证质量。可见,IPD是从更高和更加全面的角度来看待产品开发的。
3、 对流程的结构化不一样
IPD首先把产品开发看作一个流程,包括概念、计划、开发、验证、发布、生命周期管理6个阶段,在此基础上,IPD建立一个涵盖了流程概览、阶段流程、子流程和模板的分层结构框架,对涉及到的产品开发活动进行合理的结构化。CMMI把流程分解为一个个关键过程域(KPA),是相对离散地来定义流程的,这决定了在CMMI体系下,产品开发流程的结构化不够。
4、 管理的范围不一样
IPD需要对所有的产品开发活动进行管理,横向上涉及市场、设计、测试、试制、制造、采购、服务、销售、财务各功能部门在产品开发中的活动,纵向上涉及决策、管理、执行三个层面。而CMMI主要是面向研发部门的活动,如软件开发、系统集成、项目管理等。对于软硬件相结合的高科技产品而言,软件开发的工作量往往占整个开发工作量的50-60%,而硬件开发又可能占到15-20%,所以CMM可以管到50-60%的开发活动,而CMMI可以管到65-80%的开发活动。
5、 关注重点不一样
IPD不仅关注把事情做正确(do the things right),同时也关注做正确的事情(do the right things),所以IPD既强调执行的重要,也强调决策的重要。CMMI主要关注执行,即把事情做正确(do the things right),而且CMMI对如何执行好开发活动要求更规范、更细。
6、 人员管理不一样
IPD包括了对团队和个人的考评,如对集成组合管理团队(IPMT)和产品开发团队(PDT)的评估。
CMMI则不包括人员管理的内容。当然,SEI开发了主要针对软件开发人力资源管理的P-CMM。
尽管,IPD与CMMI有这么多的不同,但就对具体流程和活动进行管理而言,两者所依据的原则、方法和实践是相通的和一致的,所以企业在优化产品开发体系时,完全可以将两者融合,实施IPD+ CMM/CMMI的解决方案。事实上,一些企业(如华为、许继电气、优特科技)在融合IPD和CMM/CMMI方面已经取得了成功的经验。
七、IPD是一个完整的、可操作的产品开发模式。
所谓模式,就是系统要素的有机组合方式。产品开发管理系统包括了很多要素或组成部分,IPD按照如下框架对这些要素进行组合。
IPD的框架可以概括为两个跨部门团队(IPMT,Integrated Portfolio Management Team,集成组合管理团队和PDT,Product Development Team,产品开发团队)、两大流程(即市场管理流程和IPD流程)和一系列的要素。这些要素可以归纳为跨部门团队、结构化流程、一流的子流程、考评、IPD工具几个方面。根据这一框架,IPD提供了一整套运作机制(如IPMT决策机制、PDT组织运作机制),并展开为分层次的业务流程,直到细化为操作指南和模板。所以,IPD作为一种产品开发模式是非常完整和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的。
八、推行IPD的好处
IPD作为今年上市公司产品开发管理变革项目,将会触及到和公司产品开发相关的每一个人,例如市场营销、研发、测试、生产、用户服务、财务、采购等人员。实施IPD将会首先转变大家的观念,然后在工作流程和大家合作完成项目的方法上会有很大的改变。随着流程和合作方法的改变,大家的工作技能和习惯也要发生转变。要配合这种转变就需要大家参与有关的观念、流程、技能的培训和演练。IPD的实施将创造个人事业的机会,公司要求大家要以开放、探索、积极的态度投身于这场关系到企业和个人前途的变革中去。
那么什么是IPD,它有什么作用,它怎么运作的,我们为什么要实施IPD? 要回答这些问题,就要先从蓝色巨人IBM说起。IPD是IBM在1992年提出实施的,当时正是IBM处于业务上很困难的时期。它的业务处于休眠状态,那个时候IBM正在失去市场,失去客户。IBM查看了财务状况,然后决定采取一定的行动。当时的情况是收入在减少,竞争更加激烈,硬件利润急剧下降,IBM希望通过财务报表能够了解发生了什么事情。通过财务上的分析,IBM发现自己的开发的费用相对与收入在快速的上升,特别是硬件的开发费用相对与收入的上升速度很快。同期IBM的销售有一定程度的下降,硬件尤其明显。当然导致这个的原因可能不仅研发的问题,但明显的是研发也不足以支撑公司。
关键点:
销售额:硬件的销售额急剧下滑,软件总的销售额也同样下降。
毛利:同销售额一样,IBM的硬件及总的毛利都在不断下降。
毛利率;各类产品的毛利率都在下降。
研发的费用(总体与硬件):总的研发费用基本保持
开发费用与收入的比例:在快速上升
IBM与竞争对手相比,研发费用占总收入的百分比是竞争对手的两倍,而业界最佳是6%。IBM浪费了25%的研发费用,业界最佳只有3•3%的浪费,业界平均是12•2%,而IBM是业界平均的两倍。
关键点:
IBM的研发费用与业界最佳的比较
IBM的开发投入收入的12%,而业界最近是占6%,虽不能说研发费用低就好,但可以反应IBM的开发费用较高,效率低。
IBM的研发损失与业界最佳的比较
业界最佳的研发损失是3.3%,业界平均是12.2%,而IBM是25%。这反应了IBM的开发浪费是巨大的。
产品上市周期时间(Cycle Time)
IBM27%项目的上市时间是业界最佳水平的两倍,36•5%是业界最佳的1•5倍,另有36•6%是业界最佳的1•25倍。这些数据对于IBM是够糟糕的,它是1993年的事情。
IBM实施IPD三年后所取得的进步:
上市时间:高端产品从70个月减少到20个月,中端产品从50个月减少到10个月,低端产品降低到6个月以下;
研发损失:从26%减少到6%;
研发费用:从12%减少到6%。
九、IPD在中国企业的实践
IPD自1998年登陆国内,至今已经走过了6个年头。与很多流行一时的管理概念或模式不同,IPD没有华丽的外表,也缺乏哗众取宠的噱头,但正默默地改变着国内企业的研发管理现状。
华为公司是第一家引进和实施IPD,也是受益最大的国内企业。笔者有幸在华为参与了IPD的引进工作。记得在99年初IPD项目的启动会议上,咨询方--IBM的项目经理说:"IPD将优化华为公司的整体运作!"当时我将信将疑,但几年下来,IPD确实帮助华为建立了世界级的研发管理体系,并优化了华为公司的整体运行。
其实,从98年初,华为就开始自己摸索实施IPD,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走了很多弯路。当时,华为组织了项目组(主要由一批MBA构成),要求他们设计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为了避免被打扰,专门为他们在一间酒店配备了办公室。最后,项目组拿出了一套基于IPD的研发体系变革方案,并进行了推广实施,期望公司研发从此按照IPD模式来运行。
华为按照新的方案调整了组织结构,基于IPD的研发流程和项目管理体系也在各产品线推行。看起来各项目组开始按照IPD模式运作了,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然而,效果并不象人们预期的那样。该次变革遭到很多人的抱怨,有人认为,此次变革,不仅没有很好的解决原有问题,同时又产生了不少新的问题,也有人认为,新的流程占去了他们过多的时间而没有效率,还有人因为新的工作方式难以适应而不满。其中以下问题尤为突出:
首先,变革后的PDT从结构上看并不是一个真正的PDT,并没有贯穿产品开发的全过程,PDT经理也没有充分授权。PDT成员大部分来自研发,生产和服务方面还正在逐步参与,市场方面目前只有一个接口人,而且这个接口人本身又可能忙于其他事情,对于PDT的市场牵引指导作用很少或者信息不明确,有时甚至误导。该公司的PDT基本上还是处于以技术为导向的状态,离市场、用户需求为导向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
其次,新转变过来的各个部门、各个职位的职责没有很好的定义清楚,同时也缺乏合理有效的绩效考评指标。实际运作中有时候不但没有提高效率,反而使效率降低。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产品线与资源线之间的关系没有很好地定义清楚和理顺。PDT并没有获得真正的项目预算,PDT经理无法通过经济杠杆来调动资源,而是通过协调或行政手段从资源部门去争取资源。
另外,大多数PDT经理来自研发部门,技术比较好,但在管理方面缺乏相应的培训或缺乏管理方面的技能。同时由于个人业务经验方面的局限性,他们在处理问题时习惯于以技术为导向,不太注意站在市场、用户角度去考虑产品开发。包括一些PDT经理在内的PDT成员都比较年轻,缺乏全流程开发经验,在参与PDT工作之前缺乏全面深入的培训,普遍缺少正规PDT运作所需的技能,尤其是项目管理、跨部门沟通方面的技能。
在研发流程方面,对研发全过程考虑得不是很全面,流程在实际运作中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如流程的整体架构和层次不清晰,主流程和子流程之间脱节,流程之间的关系不顺畅。在流程的实际运作中,职能部门扮演的角色比产品线要重要得多,造成人为割裂流程,如研发流程,中试流程,生产流程等等,这种随组织结构而制定的各种流程之间的接口松散,出现有些问题没人管,有些问题多方管的现象,在这些接口上PDT要做大量的协调、沟通工作,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后来,华为经过分析认为,不能再闭门造车,需要请老师来帮忙。于是华为决定请IBM作为咨询方来帮助解决问题。
根据IBM咨询的方法论,华为IPD项目划分为关注、发明和推行三个阶段。在关注阶段,进行了大量的"松土"工作,即在调研诊断的基础上,进行反复的培训、研讨和沟通,使相关部门和人员真正理解IPD的思想和方法。发明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方案的设计和选取三个试点PDT,并教练试点PDT按IPD进行运作。推广阶段是逐步推进的,先在50%的项目中推广,然后扩大到80%的项目,最后推广到所有的项目。 IPD在华为的实施是艰难的,不仅因为IPD牵涉的面很大,而且华为规模大、产品线宽、系统复杂、技术含量高。但华为总裁任正非先生高瞻远瞩:"IPD关系到公司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各级组织、各级部门都要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通过"削足适履"来穿好"美国鞋"的痛苦,换来的是系统顺畅运行的喜悦。而华为总结出来的"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的经验,也成为了企业纷纷效仿的系统实施原则。
除了华为以外,中兴、康佳集团、方太、夏新电子、许继电气、优特科技、金发科技、胜利股份等国内企业都实施了完整的IPD解决方案,这些企业绝大部分是在思捷达咨询公司和汉华咨询公司帮助下实施的,并取得了预期的效果。而实施了IPD部分模块或者通过参加研发管理方面的培训而引进IPD思想的企业在国内估计已经超过了300家。
方太公司在2003年4月启动了IPD实施项目,咨询方是思捷达咨询公司。双方的联合项目组通过了7个月的努力,设计了一整套IPD解决方案,包括产品战略规划、研发组织结构、IPMT和PDT运作模式、研发流程及相应操作指南和摸板、CBB规划及流程、研发人力资源管理。 IPD项目实施的难点之一是思想观念的改变。在方太IPD项目中,方太和思捷达组成的联合项目组在培训和宣传方面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正如IBM前CEO郭士纳1996年7月12日对IBM全体员工说:"整个IPD重整至关重要,如果你不知道它是什么,你就真正地需要回去学习。我的意思是说,这个公司的每个人……都需要熟悉IPD。我们准备根据这个流程来经营公司。"IPD项目实施确实需要进行全公司范围内的培训、宣传和沟通,使相关部门及员工都了解IPD的思想和方法。 IPD项目实施的难点之二是组织和流程的切换。以方太项目为例,要将各部门参与产品开发的组织模式、角色和职责进行转变,同时需要改变人员的评价和激励机制,项目要在尽量不影响其进度和质量的前提下逐步过渡到新的流程,这就象在高速飞行的飞机上换引擎,其难度可想而知。不过,顾问组在这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周密的策划和安排,方太在2003年9月份实现了IPD组织切换,并从2003年10份开始,IPD流程逐步在各项目推行。
截止2004年11月30日,方太同时在线产品开发项目为43个,2003年同期不到15个,而研发人员增加不到20%。2004年项目按时完成率为80%,平均研发周期比2003年缩短了近50%。方太的实践显示了IPD为企业带来的巨大收益。 笔者在国内推广IPD的过程中,一些人士经常质疑IPD的适用性,以为IPD只适用于象IBM、华为这种大企业。其实不然!IPD是总结了产品研发各方面的优秀理论和实践而形成的,是业界最佳产品开发方法的集合。所以,IPD思想和方法具有普遍的适用性,而且它具有集成性和系统性的优势。
当然,IPD也不是万能的唯一的研发管理系统。研发管理的思想和方法一直在不断发展,IPD也是研发管理发展过程中的管理模式之一。笔者认为,企业在追求研发管理进步的进程中,采用什么样名字的研发管理模式并不重要,关键在于采用系统性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