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

思修老师要求我们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一书,读完后这本书像一块巨大的磁铁牢牢吸引着我,为什么?

古诗有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登高望远、运筹帷幄,率领党和人民披荆斩棘、攻坚克难,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诸方面形成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部署所体现出的大思路、大手笔、大智慧,不难发现其中无一不是源自他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扎实的实践基础、深厚的经验积累和由此而来的深邃理论思考。无疑,在曾经的七年梁家河知青岁月中,习近平在平凡日子中注重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在磨难中收获了丰富的人生积淀,将昂扬的青春烙下了难以磨灭的家国印记。而这些,是他成为共和国新一代富有变革精神领袖的重要品质,也是历史选择他的一个重要注脚。

饱尝辛酸过五关,自古英雄出少年。捧读此书,我深切感悟到,七年知青岁月催熟了习近平的朴素志愿。1969年1月13日,从北京出发的知青们坐了5天专列之后又一路辛苦奔波,终于到达延安插队落户的村里。习近平和雷平生等6人被分配到了延川县文安驿公社梁家河大队。在北京长大的习近平,在此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几道关。第一关是跳蚤关。那时的农村卫生条件差,知青们身上都被跳蚤咬得起了又红又大的肿包,奇痒无比。第二关是饮食关。西北的黄土地很贫瘠,老百姓基本靠天吃饭,粗粮生产不多,蔬菜也少,油水更是有限,缺粮少菜的日子是家常便饭,大家每天都为生计犯愁。第三关是劳动关。开荒、种地、铡草、放羊、打坝、挑粪、割麦、打场,对于北京长大的学生而言,头一回当起了实实在在的农民。

红色圣地铸信念,初心不变志高远。七年知青岁月坚定了习近平的人生信念。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是毛泽东思想的成熟地,是夺取全国政权的出发地。在这块圣地,演绎了一场改天换地、扭转乾坤的伟大传奇。延安有着如此丰富而厚重的红色文化内涵,自然会对知青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巨大正能量,产生强烈的感染和滋养作用。在陕北七年,在与那些面朝黄土背朝天、挣扎着生存的普通百姓牵手共度的时艰中,习近平对延安这片养育了中国革命的黄土地产生了特殊感情。这种精神上的滋养、心灵上的洗礼、思想上的升华,奠定了他积极接受插队生活艰苦磨练的思想基础,更坚定了他融入血液的信仰和追随共产党的信念。他先后写了8份入团申请书、10份入党申请书。执著的追求、艰苦的磨练、群众的信服,最终助他光荣加入党组织并担任了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对于这一段人生经历,习总书记曾在一篇文章中回忆:“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茫、彷徨;22岁离开黄地时,已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我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都是黄土地的儿子。”

勤读善思厚积淀,以史为鉴开新篇。七年知青岁月见证了习近平的勤学习惯。《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提到习近平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勤于读书、善于思考、思路宽广、思想活跃,分析问题能力很强,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习近平在梁家河大队任党支部书记期间,不仅让全村人吃饱穿暖,还建起了沼气池供照明和做饭,打了灌溉井,开办了铁业社、缝纫社、代销店和磨坊,原来一到青黄不接时就全村人去乞讨的贫困村庄,变得红红火火、一片生机。这么多年来,习近平同志一直保持着40多年前养成的学习习惯,在处理完繁忙的政务后读书,不断从书中汲取精神养分。担任中央党校校长期间,他多次就读书学习发表重要讲话,对为什么要加强读书学习、读书学习的方法等进行了生动阐述。可以说,习总书记的执政理念,以及他的系列重要讲话中的生动用典及连珠妙语,大多是在持之以恒的读书学习中积淀下来的。

感谢有这样一本好书,让我细细回味了习总书记与人民同甘共苦、水乳交融的细节与情景。习总书记在艰苦环境中磨练的意志和品格,是全党全国人民学习和看齐的榜样。人生之路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就几步。无论参军入伍还是毕业入职,无论处江湖之远还是居庙堂之高,唯有在平凡日子中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才能立足本职、踏实工作,勤奋学习、严以律己。唯如此,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应有贡献。

你可能感兴趣的:(感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