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工于心计,两次嫁人,倡后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

相信最近不少追剧达人们都看了正在热播的《大秦赋》,在剧中有两个女性角色戏份较多,一个是赵姬,一个是倡后,那么今天就为大家分析一下出身低微的倡后是如何一步步成为赵国权力巅峰的女人的,她在那个时代又是什么样的存在呢。

在《大秦赋》中,倡后由高姝瑶饰演,剧中的她发髻高盘,露出光洁的额头,眉眼间涂抹着浓烈的红色,耳垂上的耳坠代表她身份的不可侵犯,不得不说是“耳中明月珠”。倡后姿态曼妙,风情万种,面容妩媚娇俏,宜喜宜嗔,不得不说《大秦赋》在选角上颇为用心,所塑造出来的倡后既有在位者的城府深沉,又有迷乱王朝的动人姿色,在剧中,倡后俨然不再是古代女子柔弱的形象,相反,她极其善于计谋,野心极大,她不甘心只屈做君主的宠妾,而是运用智慧,为自己算好每一步棋。

结合历史,我们可以得知,倡后,又名倡姬,是战国时期赵国人,倡后颇有姿色,先前是一名风尘女子,后来被赵氏宗族看上,娶回家当妾,这才开启她谋权的一生,我们都知道,倡后的成功并不单纯取决于运气,而是她身为风尘女子时就有非凡的胆识和野心,这些足以支撑她实施自己的计划。

没过多久,娶了倡后的宗主就去世了,年轻貌美的倡后就这样守了寡,你以为事情到这里就结束了?当然不可能,赵悼襄王偶然间见她一面,就被倡后以出众美貌和过人情商折服了,一心想迎娶她过门,这件事在看重出身与家世的战国时期,无疑是十分艰难的,先是将军李牧极力劝阻,当时的李牧就认为此女心术不正,出身又低微,后是赵悼襄王王后与儿子的劝阻。

但即便是这样,赵悼襄王还是毅然决然地将倡后娶进了门,倡后一时非常受宠,也为赵悼襄王生下了一子,名为赵迁,在倡后尚未入宫时,赵悼襄王与王后便已有了孩子,按照规矩王后所生的赵嘉被立为太子,但倡后从来就不是甘于人下的人,她三番五次找茬挑事,又用计谋污蔑赵嘉,让长子触怒于赵悼襄王,俗话说“枕边风,惑人心智”,赵悼襄王信了她的谗言,废除了赵嘉的太子之位,又立倡后为王后,赵迁为太子。

这时,倡后的权谋之路已经迈出了第一步,锦衣玉食的日子伴随着倡后,直到赵悼襄王去世,倡后的儿子赵迁理所当然地登上了王位,而倡后成为了太后,身居高位的她不甘于寂寞,盯上了春平君,春平君可谓命途多舛,几次失意后回到赵国,被当成富贵闲人一般供养起来,自然不会拒绝有权有势的倡后,倡后是一个十分记仇又很能忍的女人,她没有忘记当时李牧对她的不屑,以及对赵悼襄王迎娶她的反对,因此她得势后,没有忘记报当年的仇,就这样,一代名将李牧也受到了她的迫害。

在影视剧《大秦赋》中,倡后的形象和历史上的原型略有出入,剧中的倡后被塑造得更加有心机,就连赵悼襄王的王位都是依靠她谋得而来的,就是这样一个女人,将多少男人戏耍于股掌之间,也难怪当时的百姓叫她“倡后”,其中的讽刺意味,不必细说。‘

而话说回来,同为后人所议论的女子,赵姬与倡后又有哪些异同呢?首先,赵姬和倡后的出身是一样的,二人同为风尘女子,一朝有幸攀附权贵,迎来人生的转折点,其次,二人都拥有倾世容貌,如果没有非凡美貌,单纯凭运气改变命运的可能性是不大的。

而两人的不同点似乎更加鲜明,倡后是彻头彻尾奔着权力去的,美貌与蛊惑人心的能力只不过是她的手段,在她眼里,人人都可以是她的傀儡和垫脚石,而赵姬则是显得简单了许多,人人皆知赵姬品行不端,遭受一世骂名,就连儿子也痛恨她这个生母,殊不知,赵姬在那时只是权力与欲望之下的一个棋子,明面上她作为太后有摄政的权力,但实际上的大权还是被吕不韦握在手里,赵姬懂得运用女人天生的示弱的技能,来换取一席生存之地,但是论心机与智谋,她远不如倡后。

倡后的成功,总的来说可以归结为两方面:身边人的愚钝与她审时度势的洞察力。

倡后得到的最开始的契机是被贵族娶进门,赵悼襄王一意孤行,轻易就被这个貌美的年轻女人迷惑了心神,而当时的王后与赵嘉即使十分防备,也没能抵挡住这个来者不善的宠妾,倡后的观察力可谓是结合了女性的缜密细腻和男性的果决睿智,她十分善于察言观色,又会以言语来煽动对方,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在《大秦赋》中,倡后也总是凝视着对方,语气十分舒缓轻柔,带着很难被察觉到的阴狠,正是这个人物的特点。

纵使众说纷纭,从客观角度上说,我们也不能否认倡后身上十分出色的才,任何历史人物都有她的两面性,倡后虽然贪婪于权力,但她也有她悲哀凄凉的一面:初次嫁人没过多久就守寡,之后又改嫁,寄人篱下,摆脱不了卑贱的妾的身份,我们不能不说她自己本来的野心,但无依无靠,终日惶惶的感觉想必也十分不好,我们可以大胆猜想,这也是她日后用尽手段也要居于高位的原因之一。

像倡后这样的女性并不是历史上唯一的存在,她们或受后人赞誉,或为世人诟病,但这也正是时代的折影,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点,任何人想要成为人上人,都要付出一些,失去一些。对于倡后,无论是影视剧《大秦赋》里的她,还是历史上的原型,都是一个既可恨又可怜的存在,所以我们要客观地看待她们,不能单纯地以好或坏来评断。以一分为二的态度来看,会创造一段更立体也更深刻的历史。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秦赋》工于心计,两次嫁人,倡后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