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精神》——满载着中国学人们“穿越时空的爱”

“钱穆先生对中国历史文化,终生保持高度的崇敬,几近于宗教信仰”。这是本书内容简介的第一句话,也是先生在特殊的历史时期、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时,仍能以高度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勇于在西化、激烈的社会文化氛围里,耐心细致地发出自己的声音,不倦地解读研究中国历史的必要性,以及在此基础上致力于形成新的民族性的展望的最大动力——不得不说,至今,我们仍需在此方面不懈努力。所以,阅读先生多年前就洞见的问题和他的相关思考,对今人,还是具有特别意义的。


历史在中国人眼中,自带着五千年的厚重。又因历史始终处在无法改变的境地,所以,越是对眼下的生活不够满意的人,越喜欢谈及历史,也越会觉得历史“那辉煌与我无关,那苦恼我也曾承担”。所以,不但学不到经验教训,反而成了自暴自弃的借口。殊不知,“历史是我们人生的经验,人生的事业,而事业必有其持久性”,有了明智达观的历史观念,才能正视比对自己过往人生的“历史”,也会在寻找自己在当下“历史境遇”里的站位。制度方面的制衡,尽可以设计的巧妙规整,但是,人作为重要的要素,又需要怎样的努力,让制度更好的方面被发挥出来、不利的地方被尽可能的规避呢?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生活的人,在各行各业忙碌的人,不也要受着时代的影响成长、求学、求职或从军么?那么,他们在政治、经济、国防、教育等方面,又为了让国家和民族发展下去做出了多少努力?又是什么,能够在同时期、乃至后世,依旧能超越地理和时间的阻隔,成为中国人人称道的“一等人物”,成为人们想学习的道德楷模呢?这样的道德精神,是不是才算我们应该寻找的民族性内核的重要部分?那种久违的凝聚力能不能借由这种道德精神而复苏?


本书的附录分为两部分:附录一借中国人自身的人格和个性能够使得作品流芳千古的例子,以艺术创作的角度,侧面证明了中国文化作为“内倾性的文化”,更适合用来先正己,后正人,其中出类拔萃者,应以道德品质出众为上,能以道德立身成就事业更好——这也符合西方的历史观;附录二则范围更广地贯穿东西历史来畅谈“何谓盛衰兴亡”,先生认为,真正值得记忆的,不能仅是靠物质上的创造和有限的保留,而应该是文化能长久给国民带来的影响,犹如《寻梦环游记》中,若是能被亲人长久地记忆便算不得真正消亡。

本书处处洋溢着一位历史学家对祖国和国民的热爱——这种热爱生发出的热情的感染力量,足以让人把“宗教情结”般的经过渲染的分辨,辩证地进行剖析,而更多地关注那些与现代人精神上的通病和药方都很契合的部分,是一部难得的、指证现代中国人精神上困境的佳作。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历史精神》——满载着中国学人们“穿越时空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