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温庭筠《菩萨蛮》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人日思归》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

例如“孤云”,带着贫士幽人的孤高,

陶渊明《咏贫士》:“万族各有托,孤云独无依。”

杜甫《幽人》:“孤云亦群游,神物有所归。”    杜甫对广阔的天空飘着一片孤云,似乎特别感到兴趣,所以在诗中一再加以描绘。如《秦州杂诗》二十首之十六中说:“晴天卷片云”。《江汉》中说:“片云天共远”。《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中说:“片云头上黑”,《野老》中说:“片云何意旁琴台。”

“暖云”则带着春天的感受,

罗隐《寄渭北徐从事》:“暖云慵堕柳垂条,骢马徐郎过渭桥。”

“停云”却带着对亲友的思念,陶渊明《停云》:“霭霭停云,濛濛时雨。八表同昏,平路伊阻。”

辛弃疾《贺新郎》:“一樽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

而王之《渑水燕谈录》卷七“书画门”云:“翟院深,营丘伶人,师李成山水,颇得其体。一日,府宴张乐,院深击鼓为节,忽停挝仰望,鼓声不续。左右惊愕,太守召问之,对曰:‘适乐作次,有孤云横飞,淡伫可爱。意欲图写,凝思久之,不知鼓声之失节也。’太守笑而释之。”

《咏云》作者为古代诗人李邕,

彩云惊岁晚,缭绕孤山头。散作五般色,凝为一段愁。

影虽沉涧底,形在天际游。风动必飞去,不应长此留。

明明如此美景,却是感到很惆怅,有李商隐“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之感。

“缭绕孤山头”“影虽沉涧底,形在天际游”

给人一种不被理解的孤高感,影形就有一种对比感,再加上虽字。更凸显了自己的高洁,人虽在泥潭,但心志却不为污染。(ps想到了陶渊明的形影神,但是具体不了解)

尾联,必,不应 用的很有意思 读起来感觉有些骄傲感 再延伸狂妄一点,突然就想到李白的“我辈岂是蓬蒿人,仰天大笑出门去”

《早春桂林殿应诏》上官仪

步辇出披香,清歌临太液。晓树流莺满,春堤芳草积。 

风光翻露文,雪华上空碧。花蝶来未已,山光暖将夕。

清晨黄莺满树,芳草已盛。地下的露纹被春风吹过,天上的白云如同雪花飞上碧空。花蝶不停地飞过来,远处的山光暖意融融,不知不觉以至夕阳。

句句写景,而且景物的选取像,步辇披香,清歌太液都是宫廷事物,有一种高雅之态,随后转入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不像陶渊明的那种恬淡,他的诗用 芳 华 碧 暖等词,打造了一个暖色调,整体给人一种天然媚美之态,体现了一种雍容典雅的气度。

你可能感兴趣的:(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