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辉东《论语的鉴》15.39孔子竟然收大盗为徒。

第39章

子曰:“有教无类”。

有:会意字,甲骨文是以右手持肉的样子,会“有了”之意。“有”的原意为持有,后来其意范围扩大,不管有了什么东西都叫做“有”,和“无”相对,如“有备无患”。“有”也延伸指存在,如《诗经-小雅-大东》::“东有启明,西有长庚”。

“有”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相当于“又”,如“一十有二”,就是十二的意思。有也是一种姓氏,如孔子有个学生叫“有若”。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会意字,甲骨文中,两个“乂”表示孩子在学算术,右边就像一只手拿着鞭子。也可以这样理解:左边上部的“爻”是《易经》中的卦象,代表“道”,“教”就是把“道(事物的规律以及正确处理事物的方法)传给学生。”“教”的原意为教导,指导,如《礼记-学记》:“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教”也可以理解为“上行下效”。

古时带有施行教化之意的文告一类的文体也称为“教”,这些教令是为了普及教化,让老百姓接受教育。如萧统的《文选》中收录了一篇傅亮为南朝宋刘裕所作的《修张良庙教》。“教”也有“使”的意思,如白居易的《琵琶行》:“曲罢曾教善才服, 妆成每被秋娘妒”。

类:由米和犬组成,后讹变为米和大的组合。原意为“种类”,因为犬的种类最相似,所以“类”延伸为类别,类似的意思。

全文理解为:孔子说:“不管什么人,都可以接受教育。”

这章的内容是孔子非常伟大的一个教育思想。“有教无类”还可以有另外两种理解:一,接受了教育之后,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君子,没有类别之分。二:教育,每个人都应该用不一样的方式方法。

              孔子的教学特点

春秋之前,学在官府,受教育是贵族子弟的特权,孔子是公开办私学的第一人,他率先实行教育改革,提倡“有教无类”,让平民子弟有机会接受教育。“有教无类”是一种大教育观念,也是一种通识教育,培养的是全能型人才。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1, 教育对象不分等级、地域、品行,一视同仁。

有人说,春秋时期贵族才有姓,平民没有姓,孔子的学生都有姓,所以都是贵族,其实不是这样的,首先,贵族是很容易被贬为平民的,再有,根据“五世亲尽”的宗法制度,贵族也会变成平民的。所以有姓的不一定就是贵族。孔子学生中有贵族,如孟懿子,司马牛,南宫敬叔等世家弟子。也有子路,原宪等平民出身的普通人。不管是民风淳朴的阙党(孔子旧居)人,还是刁蛮无理的互乡(今山东滕州市东北)人,孔子都收为弟子。

2, 教育对象不分年龄,职业,本身条件,出身,国籍。

高柴愚笨,曾参迟钝,子路是个鲁莽野人,颜涿聚原是“梁父之大盗”,樊迟种地为生,子张以在骡马市场帮人“侃价”为生。有的学生年龄和孔子相当,有的学生年龄比孔子小四五十岁,颜路、颜回,曾点、曾参都是父子一起拜孔子为师。冉耕、冉雍、冉求兄弟三人都是孔门弟子。有富可敌国的子贡,也有非常贫穷的颜回,国籍上:除了本国人,还有很多“外国”人,子贡是卫国人,司马牛是宋国人,子夏是晋国人,子张是陈国人,公孙龙是赵国人,言偃是南方吴国人,燕伋是秦国人。孔子在流亡国外期间也不间断教学,还在国外招生。孔子在外地看望言偃时还收了一个学生叫澹台灭明。

3, 教育方式上,首先进行人格教育,其次进行知识技能教育。

从孝悌入手,以立“仁之本”,再“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努力达到“仁”的标准,先做个君子。然后再学“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进而学“六经”(《易经》、《诗经》、《尚书》、《仪礼》、《乐经》、《春秋》)。培养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人才。

4, 教育方法上,不局限于地点,时间,循循善诱,因材施教,诲人不倦。

如:出行时,教育司机樊迟。在河边教育弟子珍惜时间(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周游列国时也带上弟子,增长见识,正真做到了“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对于不同的学生,孔子的教育有所区别。朱熹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比如子路和冉求问的同一个问题,孔子的回答是不一样的,因为他们的性格不同,所以要用不同的方法。孔子善于启发学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5, 孔子不但要培养学生的“内圣”之才,还要实现“外王”的目的。

“内圣”即君子,孔子主张培养每一个学生高尚的道德品格,以高尚的道德来引领正确的学风和良好的社会风气,成了君子后,对学生们进行正确的政治引导和治国策略的培养,使其有一颗仁政爱民之心,从而实现“外王”,参与政治,为百姓谋福利,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承担社会责任。

6, 在教育内容上,主要有“文、行、忠、信。”

“文”和“行”属于修身的范畴,“忠”和“信”属于修心的范畴,修身即知识储备上的培养,修心即健全的心理素质和人格。“文”主要指文化知识,“行”即学生们在衣食住行和方面的独立能力以及为人处世的智慧和谋略,“忠”即对父母君王要做到忠诚,孝顺。“信”指和朋友之间的交往要诚实守信,恪守礼仪。孔子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即孔子说的“君子不器”。

7, 孔子要求学生“温故知新”,“学思结合”。

8,孔子主张“学无常师”,“三人行必有我师”。

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中的教育宗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学态度等各方面的内容,无不显示着孔子的智者光辉,为我们今天的教育制度的改革提供了诸多可供学习,借鉴的宝贵财富。

你可能感兴趣的:(赖辉东《论语的鉴》15.39孔子竟然收大盗为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