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中,作者威廉·德雷谢维奇批评了美国的精英教育,指出常春藤名校已经忘记了教育的本质,正在培养大批过渡自信、故步自封的所谓“社会精英”。他提出公立学校应该更加重视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并指出了教育应该是会照料灵魂的,反思人生的。
“斯坦福狂鸭症”
斯坦福学生中流传着一个名词叫“斯坦福狂鸭症”(Stanford Duck Syndrome)。想象一下,一只悠闲的鸭子在湖面上逍遥自在地漂过,水面之上的平静掩盖了水面之下鸭掌的疯狂拨动。许久以来,学生们对教育的认知已经固化:回答问题,完成作业,考试得高分。在他们的教育中,大局的认知是很薄弱的。他们懂得如何做好一位“学生”,但不懂得如何思考。精英学校教出来的,也不过是一群内心焦虑的“狂鸭”、只会竞争的长颈鹿、不知道水是什么的鱼,和唯唯诺诺的“优秀的绵羊”。
直升机式父母和溺爱式父母
一种我们统称为“直升机式父母”——他们盘旋在半空,时不时施加压力,时不时批评,他们坚信孩子的成长需要一个严格的、有秩序的、受监督的过程,这样才能培养出能力。这种类型的父母的口头禅就是“让我们来做吧”,比如“让我们现在来练习钢琴吧”。另一种属于“溺爱式父母”,他们往往任由孩子在一家餐厅里乱跑;在孩子8岁生日时,还会替孩子系鞋带;在平日,他们会盲目地赞美自己的孩子,把他们形容得天花乱坠。在他们看来,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是可能的,孩子应该追寻自己的热爱和梦想。 虽然这两种育儿方式看起来似乎相互矛盾,但是从根本上来讲,它们并不对立,而是如出一辙。不论是张开双臂拥抱孩子,还是攥起拳头给孩子施压,都是源自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的一种冲动。
MOCC是大学的救星吗?
MOOC的本质无非就是一种奢华的改良版的教科书而已,其提倡的学习行为与高等教育理应推崇的教学精神背道而驰:被动的学习、弱化的专注力、视频代替了阅读、教授俨然成为娱乐频道的主持人,滋生了教授明星化。
大学的角度而言,MOOC所致力推广的并非教学质量最大化,而是学校知名品牌最大化。事实上,上网络公开课的学生根本就不是MOOC原本理想上要帮助的对象。Coursera及其他类似机构均为营利性组织,与他们合作的大学也期待回报。它们共同的目标是把知名大学的网络课程销售给第二或第三梯队的大学,以此创收。
虽然书中说了很多网课的缺点,但是不得不承认,它的优点也很多。就疫情期间,很多学校就用网课教学,从而避免了长期听课的问题。所以,网课的优点也很突出,就是跨越空间,打破了老师和学生的空间限制。拿我最近报名参加的中级经济师培训来说,所有的课程都是通过网课这样的形式。我觉得这种方式还是具有很高的性价比。
任何事情都具有两面性,网课虽然有书中说的那些不足,但是优势也很明显,我们需要根据自己情况去选择。我自己觉得,如果能面授,还是要去课堂更好。
教育公平
如果我们想要创造一个体面的社会,一个正义的社会,一个明智而繁荣的社会,一个孩子们因为爱学所以学、人们因为爱工作而工作的社会,我们就必须接受托马斯·哈代的这一理念。我们不一定非要去像爱自己一样爱我们的邻居,但我们要像爱自己的孩子一样爱邻居的孩子。我们已经尝试过贵族统治,尝试过精英治理,接下来是该试试民主治理的时候了。
作者给出了消除教育不平等的几个方面的措施:
1.要消除K-12阶段的不平。给全国的中小学提供同等的教育经费;给低收入家庭提供更多的帮助;
2. 提供更多的公共教育经费。如果压缩经费,只会让富人少缴税,更会创造富人子弟更多的经济条件,加剧教育资源的不平等。
书中所讲的是美国的所谓“精英教育”所存在的问题,当时我觉得也可以给我国的教育提供更多的思考,比如教育公平。
这是一个系统层面的问题,国家肯定也相当重视。虽然我不是在教育系统里,但是从以往的教育经历中,也明显感受到近些年国家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所做出的努力。
对于我们来说,教育公平可能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对自己有什么影响吗?我觉得促进教育公平可以给农村的孩子提供更多的走出去的机会。我们应该抓住国家的这波好的政策,不断学习,向更高的平台发起努力。
目前在准备自考,最后的目标是考研。希望自己未来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