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很多,有一条是永乐帝的密旨?

本文概要

1、大纲:了解郑和下西洋的前因后果

2、时间跨度:1402年—1433年

3、重要名词:郑和下西洋 郑和航海图 武备志

4、重要人物:郑和 朱棣 梁启超

曾经的壮举

史书记载着明朝郑和下西洋这件大事。郑和先后七次率领大规模的船队,扬帆远航下南洋,历时28年之久,途经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件引领世界航海史的事件是如此辉煌伟大,令国人骄傲了几百年。但很多人只是关注其表面现象,对于其背后的原因知之甚少。

郑和航海图

明末传世有一部关于边防的军事书籍《武备志》,讲到了辽东军事、沿海倭寇防御等明朝重大事宜。但不知什么原因,书中居然包含有20页郑和航海图,这些图拼在一起,完整地再现了郑和出海线路,从南京出发,历经南海诸岛、南洋诸国、向西经印度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

图中标出了南亚与非洲诸国以及各地几百个地名,包括山川城市、岛屿码头等,较为详实而准确,成为研究历史地理以及了解郑和出海相关情况的基础资料,尤为珍贵。

诸多谜团

郑和原名马三保,从小跟着燕王朱棣,靖难之役中立了功,改姓郑。明成祖如何选中郑和带队远航,临行前是如何交代的?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这些都给后世留下了诸多的谜团。

七次大规模的远航,兴师动众,花费庞大,其复杂度和危险性自不待言,其目的引起了后人深深的猜测和思考。

郑和下西洋的原因一

历史学家们喜欢从历史的角度来进行探究。这种说法是发起靖难之役的永乐皇帝朱棣怀疑他的侄子(建文帝)流亡海外,派出郑和正是想要想要追踪找到他。

朱棣夺位成功后并没有找到建文帝朱允炆的尸体,其下落不明。有人传说建文帝没有死,而是逃到了海外。

明史和清朝的许多史书就持有这种观点,把海外寻踪建文帝看作是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当然也有史书记载,建文帝已经在南京城的皇宫中烧死了。

郑和下西洋的原因二

《明史·郑和传》中记载出海的目的:“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打下良好的基础,永乐皇帝确实也算励精图治,明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明成祖想通过这一壮举扬威海外,宣扬大明威德,提高国际威望,达到震慑周边,让诸多国家来向明朝进贡和受封的目的。

如果能使四夷宾服,万国来朝,自然能稳固和加强明朝的统治。

郑和下西洋的原因三

若从船队的规模、人数、时间、运载等方面看:船只最多达240多艘、海员几万、时间经年,满载大国丰富的物产,从这些方面都显示这是一次发展远洋贸易的经济行动。

事实上,郑和船队海上航行途径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货物交易频繁。郑和也带回了南亚香料、药材、紫矿、奇石等国内稀见之物。

因此,说明朝是为了加强经济联系,扩大海外贸易,增加国家收入,而发起远航也是站得住脚的。

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四

也有学者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与沿线国家发展外交关系。

郑和到达各国以后,都要宣谕明成祖的皇帝诏书:明朝皇帝是奉天承运的上邦大国之君,四方之藩夷都要遵行明朝皇帝的命令,按时来朝供奉,且各国之间不能以众欺寡,以强凌弱,要共享天下太平。然后赐给印信、礼服、物品等。

郑和下西洋极大地发展了与亚非国家的友谊与经济联系,外交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据记载,郑和航海通路以后,沿海闽广居民造船涉海,结众南下,以至于留居吕宋不归者,不下数十万人。

先哲的思考

为什么中国明朝在15世纪初就有如此辉煌的航海史?而19世纪末期,清政府的北洋舰队却全军覆没,遭受甲午海战战败的屈辱?这两件事有关联吗?

清末首先注意到这些问题的大概是梁启超先生。他写了一篇文章《祖国伟大航海家郑和传》,对航海家郑和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且又感慨我国航海后继无人,而使西洋人哥伦布和麦哲伦率先完成了地理大发现。

这篇文章更重要的在于突破了一般人物传记的写作传统,将人物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思考,上升到从民族的角度探讨国家的发展,以启发清末蒙昧的国民意识。


更多历史文章,请持续关注公众号 “云竹文斋”!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你可能感兴趣的:(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很多,有一条是永乐帝的密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