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教育的成效

作者:吴蒙

区分四个对象

•环境本身:整体、要素、人与环境关系

•环境问题

•环境保护:行为和行动

•环境探索:探访和研究

•学习和思考


环境教育的三类成效

1环境学习

1.1环境觉知

•觉知是指让人们意识到环境和环境问题,并增加对环境和环境问题的敏感性

•觉知仅仅是“意识到”,对环境有了浅显的、模模糊糊的概念;或者是“更敏感”,对周边的环境和问题不再麻木、熟视无睹。

•知识、技能、态度与行为层面都深于觉知,并基于觉知。当这些更深层的效果显露出来时,觉知便被覆盖掉;

•相反,当学习者在环境知识、技能、态度、行为上都没有收受项目的影响时,他可能仅在觉知上受到了影响,仅初步对环境和环境问题有了意识。

1.2环境知识

•知识是指一些事实、概念和概念之间的联系(陈述性知识)。

•环境教育可能涉及到多种多样的知识,涉及到不同的学科。但既然是环境教育,而不是数学、语文或英语教育,所以首要关注的应该是环境知识

•可以分为:(1)关于环境的知识,即关于环境整体、要素、人与环境关系的知识;(2)关于环境问题的知识;(3)关于环境保护行为和行动的知识;(4)关于环境探索和环境研究的知识

•学习者也可能学到一些其他知识,例如了解什么是批判性思维等关于学习和思考的知识

1.3环境技能

•技能是指如何做某事的知识(程式性知识),以及何时与为什么使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式性知识的知识(自我调节知识)。

•环境教育可能涉及到多种多样的,不同的学科的技能。然而,最为关注的依然是环境技能

•可以分为:(1)关于环境保护行为和行动的技能,(2)关于环境探索和环境研究的技能

•学习者也可能学到一些其他技能,例如掌握如何批判性思考等关于学习和思考的知识

1.4环境态度

•态度是一种心理倾向,是个体对某个物体的评价性反应(如,好与坏)。

•这种反应基于个人的认知(如,有价值的/无价值的、有益的/有害的)和情感(如,愉快的/不愉快的、喜欢的/不喜欢的)。

•可以分为:(1)对环境的态度,即对环境整体、要素、人与环境关系的态度;(2)对环境问题的态度;(3)对环境保护行为和行动的态度;(4)对环境探索和环境研究的态度

其他态度也同样是针对学习和思考及其方式等的态度

1.5环境行为

•此处所指行为包含行为意愿。

•个人的环境保护行为是指个人在其私人行为领域,有意识地避免破坏环境或有意识地改善环境的个人做法(personal practices)。

环境保护行动则是一种有意识的公民行动(civic actions),着眼于引起环境问题的系统性根源,与民主参与有紧密联系,更有集体性和系统性。包括劝说他人或环境教育、参加或成立环境组织、组织或签署请愿活动、为环境事业捐款捐物、改善物理环境或社区发展等多种类型。

•有部分环境教育方案也强调友好地探索环境,我称其为环境探索

•环境探索可类比环境保护行为,环境研究则可类比环境保护行动,包括进行科学探究、分析环境议题等类型。

其他行为是指方案促使参与者想要或者做出更多学习行为

2社会互动

2.1社会技能

•与他人建立联系/扩展社会关系

•学会合作和领导

•锻炼沟通技能

2.2与参与者追忆经历

•同一个环境教育专案的参与者在专案结束后谈论起他们当时参与专案的共同经历。

•通过追忆,一次环境教育专案在结束后可以持续反复地对参与者产生影响。

2.3与非参与者分享经历

•参与者将他们参与环境教育项目的经历分享给非参与者,如父母、朋友、同学、同事。

•分享能够使项目的影响更广泛,促进其他人参加项目,有时候也会教育他人,甚至让他人做出环境行为。

•'Sharing with nonparticipants' may partially overlap with 'environmental behaviors' as it sometimes can be seen as a persuading behavior belonging to environmental actions. However, the difference is that 'sharing with nonparticipants' emphasizes 'talking about the experience', whi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s' may and may not use participants' program experience as materials for educating others. Moreover, environmental-action behaviors emphasize 'doings' that contain more than persuading behaviors, such as participating in or establishing environmental groups, organizing or signing petitions, donating money or materials, and improving physical environment or community development (Alisat and Riemer 2015; Larson et al. 2015; Schusler and Krasny 2010).

3自我发展

3.1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对某一能力的判断

•自信(自我效能)是个人对自己组织或执行管理预期情境所需的一系列行动能力的信念(Bandura,1997),是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某项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或处理某个情境,得到预期效果的信心程度(Pajares,1997)。在环境教育专案中了解到的环境技能属于技能,而学习者对自身在未来某些合适情境下能够使用这些环境技能的信心则属于自信。自信将直接影响人的行为意愿(Ajzen,2002)。除了环境方面,学生也可能产生对自身其他方面能力的信心。

3.2自尊self-esteem

•对自身的整体评价

•自尊是指个人对自身的整体评价,对自身价值的看法(Campbell & Lavallee,1993;Spencer & Markstrom-Adams,1990;Wigfield,Byrnes & Eccles,2006)。类似概念有“自我概念”、“同一性”、“自我价值”(Roeser,Peck & Nasir,2006)。环境教育专案让参与者在其中发现志同道合的人并认识自我形象;此外,完成特定的任务之后,参与者能够获得感动、自豪或成就感。

3.3性格traits

•行事风格

•品质品格(人格特质)是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在多种多样的适当情境中,保持相对一致的行为、思考、或感觉方式的倾向,在不同人之间有所不同(Ashton,2013),是一种行事风格。可以用人格结构HEXACO模型中的形容词(Ashton & Lee,2007)来描述品质品格。环境教育能够使学生的变得更严谨、细心、尽责、有耐心、坚持不懈、开朗、勇敢、有爱心等等。

3.4爱好interests

•持久稳定的兴趣

•兴趣分为两类:一类是个人兴趣,较为持久稳定,表现为兴趣爱好;另一种兴趣是情境兴趣,由情境激发,表现为感兴趣,是一种态度(觉得有趣、有意思;归入态度中;Hidi,1990;Hidi & Baird,1986;Krapp & Fink,1992;Renninger & Wozniak,1985)。这里的兴趣爱好是指个人兴趣。环境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对保护环境与探索环境的兴趣爱好。

3.5理想visions

•未来可能的自我

•作为自传体记忆的环境教育经历,能够使学生反思过去和现在的自己并设想他们的未来(Kihlstrom,2009;Williams & Conway,2009)。参加环境教育项目后,学生可能改变对未来自我的设定(可能的自我;Markus & Nurius,1986),形成有利于环境的职业选择或个人目标。

你可能感兴趣的:(环境教育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