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

我今天分享的是:12.《关于获得知识》,13.《怎样引导学生从了解事实到认识抽象真理》,14.《教材的首次学习》,15.《理解新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阶段》,16.《怎样使家庭作业的检查成为有效的脑力劳动》。

读了三遍,感触很少,感悟很浅。最后,我只能一句一句认真啃读,收获还是有一些。

《关于获得知识》里这句话:学生背熟了所读的书,或记住了教师所讲的内容,能迅速回答问题,这也是一种积极性,但这种积极性不一定能促进智力的发展。教师应当努力发挥的是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做到使知识由于得到运用而有所发展。

我不由得想到了: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参与就是思维的参与,尤其是体现在数学学科。学生如果不理解知识的来源,不理解知识间的内在结构的关系,而是死记硬背记住了那些概念和关系式,那么学生也将不会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而是呈现出一种假象,这一种假象让人以为学生什么都会了,可遗憾的是学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方式是简单粗暴的“死记硬背”。日积月累,时间久了,学生忘记了那些死记硬背的东西,所以根本谈不上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的理想教学,教学效果可想而知。没讲完的内容好比是学生思维的“引爆管”,这样的教学境界将是我们每位教师所追求的最高的教学境界。

《怎样引导学生从了解事实到认识抽象真理》反复读,我才发现,这一条和上一条的关系紧密相连,环环相扣。书中写到:“你当然遇到过一种现象,即学生把规则、定律、公式、结论记得(背得)烂熟,可是对自己的知识却不会使用,不会运用,甚至往往没有理解所背内容的实质。”“有经验的教师善于教学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进行记忆,即在深入思考事实、事物和现象的过程中进行记忆。”“有经验的教师教课时,学生对规则和结论不是通过专门背熟而记住的,因为,不断地理解实例的同时也就把结论逐渐记住了。理解和熟记结合得越好,知识就学得越自觉,学生也就越会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把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的能力如何,一般说来,取决于学生怎样或用什么办法来记忆知识。如果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理解和分析事实和现象来记熟的,他就不会运用知识。”以上三段话让我感触很深很深。通过反复读,我得出的结论是,学生学习得效果怎么样,从某些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得怎么样!从这个角度来分析,看来,“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一句话也是有一定存在价值的。当然,我们不是片面理解,更不是一家之言。反观我们的学校教育教学,有很多老师在临近考试时,大量刷题,刷了一套又一套,更有甚者,从一年级开始上学的那一天就开始大量做题,做卷子,考试成绩可想而知,成绩令老师欣喜,领家长欣喜,尤其是让校长引以为自豪——教学质量是如此高啊!孰不知,刷题刷掉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刷掉了孩子们学习的激情,理解与否似乎无足轻重,因为刷题刷会了。可悲可叹!

呜呼!喜哉乐哉!双减政策来得刚刚好!回归课堂教学,才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内涵和灵魂所在。当下,很多教师苦叫连天,他们说双减力度太大,他们说减得有点过了,原因是不能大量刷题,教学效果不够良好。这些老师,只是图一时之痛快,只是为了一时之好成绩,更是为了本学期的奖金多一点,而不惜一切代价去磨灭孩子们学习的兴趣爱好,实在是让人为之无奈而伤心。有经验的教师,他知道课后的问题都是课堂上遗留的问题;有经验的教师,他紧紧抓住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在备课上下大而足的功夫;有经验的教师,他知道只有学生思维参与了课堂,才是学生真正参与了课堂。

《教材的首次学习》开头的第一句话:“学生学习落后和成绩不佳的根源之一,就是对教材的首次学习学得不够好。”首次学习,如此重要,所谓的“第一印象”。学习知识,首次学习一定要让学生印象深刻,而不能肤浅地简单粗暴地记住,最好是让学生自主钻研,自主探究,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最后解决问题。千万不能“蜻蜓点水式”地一带而过,更别谈重点,难点可言,那样的话,真的是可怜了学生们。

《理解新教材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阶段》末尾的一段话值得我们深思:“不要害怕在每堂课上抽出尽量多的时间来掌握新教材!这将得到多倍的补偿。为了理解知识而付出的脑力劳动越有成效,学生做家庭作业需要的时间就越少,下一节课用于检查家庭作业的时间也越少,而留下来供讲解新教材的时间也就越多。要懂得这个依存关系的实质,这样,你就能冲破一种困境——学习新教材的时间不够,是因为时间花在检查家庭作业上,而检查家庭作业需要很长时间,是因为教材学习得不够好。”结合苏霍姆林斯基的文字来理解双减政策,我对双减带来的益处深信不疑。

《怎样使家庭作业的检查成为有效的脑力劳动》中,苏霍姆林斯基交给了我们方法,我认为这种方法可复制粘贴,拿来一用。“教师给全班布置任务,全班学生把任务记在草稿本上。草稿本代替了黑板,暂时不叫学生到黑板跟前去。教师细心查看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如果他想弄清楚某个学生理解的深度如何,便叫这个学生说明在做什么、为了什么、怎么做的等问题。”

以上是我一些读书摘要和浅显的只言片语,说得不妥之处,还望大家指正。谢谢大家!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