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回三国之《观沧海》

  在战火纷飞的三国,曹阿瞒绝对是一位枭雄,时逢乱世,曹阿瞒应世而生,他年少时,侠肝义胆,为忠义,他刺杀董卓,未遂,他举义兵,联合天下诸侯讨伐董卓,联盟失败后,返回故里,举乡军,吞没青州黄巾贼,组建名扬天下的虎豹骑,随后狭天子以令诸侯,官渡一战,天下闻名。

    取得并幽州二州之后,北方乌桓作乱,曹操亲率大军,北征乌桓得胜而归,一举奠定北方的统一。在返回途中,大军行到一处高耸山下。

“就地停军!”曹操吩咐身边的侍卫大喊道。紧接着,传令官飞马传令全军,队伍很快停了下来。此时曹操的军师荀彧,颍川名士,走到曹操的面前。

“荀彧,此乃何地,什么山如此奇特地耸立?”曹操问道。

“主公不知,此乃碣石山,东临渤海,如今全军就地扎营,主公可去碣石山一观。”荀彧答道。

第二天清晨,秋高气爽,曹操与群臣登上碣石山,观赏早晨初升的太阳。只见那朝阳,从渤海的惊涛骇浪之中冉冉升起。再看那远山,高耸入云。时值初秋,草木还是朝气蓬勃,好像朝阳给了它们生长的力量。忽然,迎面刮来一阵一阵的秋风,忽大忽小,一会儿轻轻抚摸着你的脸,一会儿像长鞭抽打着在你的身上。连海也开始翻腾了,狂风大作,海浪便顺势滚动着,风停了,海浪也跟着停了下来。渐渐地,太阳升了起来,风也消散了。曹操看到此情此景,感慨万分,说道:“ 孤如今不也是如日中天吗?现在北方已经统一,而很快,那些乱世也将结束。荀彧,吩咐大军拔营起寨,孤一定能平定这乱世,给天下一个太平!”

“出发!”传令官大喊。随着渐行渐远的马蹄声,雄心壮志的曹操在碣石山留下了豪气万丈的千古名篇:《观沧海》: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粲烂, 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观沧海》是曹操在胜利回师途中,路经碣石,诗人意气风发,乘兴登临,观景而抒情,写下了这篇豪迈的篇章。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碣石就是碣石山,东朝渤海。诗的开始,“东”字表明了方向,紧接的“临”字,两个字写明诗人观沧海的位置,居高临下,视野寥廓。“观”字则统领全篇的作用。诗人在高处,茫茫大海收眼底,波澜壮阔的景象,开篇就显得意境开阔,气势不凡的境界。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大海的大致影像,“澹澹”是形容波浪起伏动荡。诗人对茫茫沧海的赞叹美誉之情。“山岛竦峙”指碣石山险峻耸立。茫茫大海,波涛翻涌,神奇无比,高耸挺拔的海岛,点缀在海平面上,使人心旷神怡。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是写海岛上的风光。树木葱郁,百草丰茂,如今虽然是秋季,但是眼下的景象却是欣欣向荣,蕴含着无限生机和活力,秋天的海岛,仍是生机盎然,毫无颓败之状。

  接着海面“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绘了大海在秋风的作用下,掀起万顷波涛,汹涌起伏的奇景,这正是诗人境界,豪气冲天,反映了诗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迈气概。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粲烂若出其里”四句,把诗的境界推向新的高峰。太阳、月亮、星星、银河跟大海比起来还是显得渺小,其中的道理犹如“海纳百川”。

  诗人以丰富的想象,写出一望无际的茫茫大海与天相连的神奇景观。太阳、月亮、星星和银河,本是神奇的景象,然而此时此地的大海则能吞吐日月,包容星汉,包含了吞吐宇宙的气势,如此博大的意境,正是诗人那博大的襟怀,如果诗人没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征服天下的雄心,怎么能写出这样豪气的佳句。

 最后两句,是一种格式,也是合乐的规定写法,与诗文意思无关。意思是非常高兴,用这个诗歌来表达远大志向,抒情咏怀。

  这首诗通过景物描绘展示了大海的雄姿,景境开阔,虽然是写景,但情在其中,融注了诗人观沧海时的感受,抒发了诗人的雄心霸气,展示了诗人那征战天下、救民于水火的豪迈气概和开阔的胸襟。如今我们的祖国正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没有豪气云天的志气,怎么去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故此,我们要撸起袖子加油干,响应“实干兴邦”的号召,努力创造一片天地,“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你可能感兴趣的:(梦回三国之《观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