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的背后是现代知识性质的规约!


scolatte

1.现代课程的核心内容是科学知识

根据现代知识的性质,现代课程对于“什么是最有价值的知识”的回答就是“科学”,也就是具有“客观性”、“普遍性”与“中立性”的知识。正如斯宾塞在19世纪中后期所大声疾呼的那样,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他还做出预言,“最有价值”和“最美”的科学“要统治一切”,包括学校生活。

斯宾塞之所以提出这样的见解,一方面是因为他认为科学知识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完满生活”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因为只有科学知识才能够揭示或反映事物运动或变化的客观规律,因而是“真正的”知识。

在斯宾塞之后,英国和其施目力会就“古典课程”(以古典语言学科为主)与“现代课程“(以现代科学课程为主)之间进行了长时期的辩论。最后,在企业界、政府学家的支持下,科学课程终于战胜了古典课程,在19世纪来占量学校课程的核心地位。

在我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教育领域,学”与“西学”的论战其实也具有“古典课程”(以经史子集经典为主)与“现代课程”(以西方自然、社会科学为主)论战,最后也是以古典课程的全面退出学校为结局。此外,就是那些得以保存下来的一些古典课程,现在也得借助于“科学”的名义才能在学校的课程计划中占据一席之地,否则就被从学校的课程表中清除出去。


2.现代课程具有一种不言而喻的知识霸权

“霸权”(hegemony)是指“处于操纵和控制其他国家的地位,其核心就是应用某种力量对异已对象进行“操纵”和“控制”。“知识霸权”即是指某种知识借助于力量对其他的知识进行的“操纵”和“控制”。

在人类的认识史上,知识霸权是一种正常的历更现象,是社会不平等、不公正在认识领域的一个反映。只要人类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还没有真正地和完全地被铲除,知识霸权就会继续存在,其接目的是要维护某种处于霸权地位的知识的合法性与权威性,其最终目的就是要维护由这种知识本身所建构的社会秩序,特别是从这种铁序中获益的人的地位和利益。

知识霸权和反霸权的斗争,是人类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斗争的一个必要内容和重要途径。

现代课程的知识霸权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通过教育的途径将“客观性”、“普遍性”和“中立性”看成是科学知识的基本属性,从而将科学知识“绝对化”、“神圣化”和“终极化”,向青少年学生传播一种虚假的乃至错误的“科学观”,以反科学的态度培养他们对科学的迷信态度;

另一方面,在课程编制过程中,应用“客观性”、“普遍性”和“中立性”的标准排斥“本土知识”、“地方性知识”,“个体知识”、“绒默知识”,贬低“宗教知识”、“道德知识”、“哲学知识”、“历史知识”以及其他一切不能充分采用经验主义、理性主义或实证主义方法进行分析的知识,将它们斥为“不完善的知识”、“地方性经验”、“个体经验”、“没有多少价值的知识”、“非科学的知识”等等。

进入20世纪以来,在新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下,现代课程的知识内容有了不少的变化,但是现代课程知识的这种霸权性却没有得到根本的认识和挑战,牢牢地控制着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控制着青少年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形成了一种既片面又狭险的知识观。


3.现代教学过程是一种知识控制过程

与现代课程知识的类型、性质相适应,现代教学过程从本质上说并不是通过知识促使学生发展的过程,而是一种在知识霸权支配下的知识控制过程其直接目的在于消解学生对于知识的批判能力,其最终的且的在于维护现代课程知识的霸权和建立在这种霸权基础上的现代社会秩序。

作为一种知识的控制过程,现代教学一般是通过两种形式加以实现:一种是制度化的形式,一种是非制度化的形式。

制度化的形式包括教学大纲、教科书制度、教学制度(特别是教学评价制度)、班级公约等。

非制度化的形式包括:教师在介绍教学内容时使用的一些“大词”,如“规律”、“本质”、“真理”以及与之相关的“发现”、“揭示”等等;①教师在课堂教学情景中对学生实施的即时“劝导”;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等。制度化的形式主要是从制度上保证不符合现代知识性质的人类经验没有机会进入到课堂教学情景中去或受到青少年一代的重视。以现代教学评价制度为例。

现代教学评价的一种重要特征就是“标准化”。标准化评价的关键就是答案的“唯一性”,排斥或防止对某个问题多种理解的可能。而这种唯一的答案不是由学生自主“思考”得出的,而是现成地写在教科书上的。因此,学生为了在各种各样的标准化评价中取得好成绩,重要的不是要应用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而是要对教材知识有准确、牢固和熟练的掌握。由此,标准化评价就将整个学习活动引导到对教材知识的识记、掌握和再现上,从而达到排斥或压抑学生个体知识以及其他各种与教材知识不同的知识的目的。这种教学过程从表面上看,是教师帮助学生获得新知识的过程;从实质上看,是通过知识控制而对学生思想和行为进行规训的过程。

现代教学这种知识控制和心灵规训的特征及其危害正如弗莱雷所指出的那样

教育因此成为某种储蓄的活动,学生是仓库,教师就是储蓄者。教师发出公报,进行储蓄,学生耐心地接受、记忆和重复。师生之间缺乏交流。这就是'银行式'的教育概念。在这种教育概念的支配下,学生活动被允许的范围至多只是接受、归档和存储教师所存放的东西。事实上,他们仅有对他们所存储的东西进行积累和分类的机会。 ……结果是:学生们越努力地存储委托给他们的‘存款',他们的批判意识就越得不到发展。这种批判意识只能产生于他们作为世界的改造者对改造世界活动的参与之中。他们越全面地接受强加给他们的角色,他们就越倾向于单纯地适应于这个世界,适应于他们头脑中所存储的破碎的世界观,就好像一切都从来如此,并将会永远如此。

你可能感兴趣的:(课程的背后是现代知识性质的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