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第一章主要讲述了何为定位(Positioning)。
在我看来,理解定位的含义,需要了解为何需要定位(Why)、定位的主体和客体(Who)、定位的本质(What)、如何精准定位(How)这四点。
为何需要定位?
对于这个问题,作者给出的回答是:因为我们已身处一个传播过度的社会。
毋庸置疑,当下是一个信息过载的时代。电视、网络媒体、传统纸媒处处无不充斥着大量广告信息。
我们每天从一睁开眼发微信、刷朋友圈开始,就已在不自觉中接受了大量的信息。有人曾说,我们现代社会的人每天接受的信息量相当于古人一年接受的信息量。这种说法,或许有些夸张,但这就是传播过度社会所面临的现实问题。
在这种超负荷的信息量中,如何才能吸引到人们的眼球,让忙碌的人们在你传播的信息上稍作停留。是每一个从事传播和营销的人最关心的问题。
而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精准定位,要有选择性、集中火力于你自己想要的目标受众,进行市场细分。
广撒网,多捞鱼的时代已经结束。庞大的受众、海量的信息、无处不在的竞争决定了,在现代社会,只有精准营销才可能有所收获。
就拿我曾经所在的医药市场来说,治疗每一种疾病的药物都多达几十种。在这种竞争态势下,抢夺医生和患者资源的医药营销不可避免,也就有了电视中脑白金、吗丁啉等知名广告的盛行。
立足客户是定位的第一步
毫无疑问,定位的主体是产品。产品的范畴很宽泛,可以是商品、服务、机构、平台或个人。定位的目的就是将这些产品的特性“售卖”出去,让客户(Customer)接受。
但,客户就是定位的客体吗?准确地说,定位的客体是客户的心智。本书作者认为,定位的关键在于对客户心智的把握和分析。
将你的主体(产品)定植于客体(客户的心智)之中就是定位的过程。
这一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关注客体——客户的心智,而不是过多关注主体——自己的产品。许多营销人员在自己产品的名称、价格和包装上花费了很多心思,想要将自己“理想”的产品推销给客户,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
就像一个房产中介,不先了解客户为何买房,想要买什么样的房;而是直接开始介绍楼盘有多好,价格多有优势,就不会打动客户的心。
在许多领域,都提倡以客户为中心(Customer-focused)就是这一道理。立足于客户,而不是自己,是定位开始的第一步。
定位的本质是抢占客户的心智
作者对定位有一个精辟定义:
定位=如何让你在潜在客户的心智中变得与众不同。
也就是说,定位最终的目的是要达到让客户认识到产品的独特性,使得客户心智中永远为这个产品留有一席之地。
而我更愿意,将这一过程更简化为,抢占客户的心智。
想要达到抢占客户心智的目的,首先需要了解客户心智的特点。
作者在书中指出,客户的心智有两个特点:
1. 面对海量信息,客户的心智会屏蔽、排斥大部分的信息,而只会留下少量能记住的信息。
根据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米勒的研究,客户心智中最多只能为每个品类留下七个品牌空间。随着竞争的加剧,最终可能连七个都容不下,只能留下2、3个品牌。
比如,可乐,我们能想到的只有可口可乐、百事可乐;手机,国产品牌中也只有华为、小米这两个赫赫有名。这些实际的例子都印证了这一真理。
2. 客户的心智只接受与其之前接受的知识和经验相匹配或吻合的信息。
有人曾说,我们之所以会觉得他人说的话有道理,产生认同感,并不是真的认可他人,而只是由“他人之口”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罢了。
我们在看别人写的文章时都有这样的感觉。为什么会有感同身受之说?只是因为我们先经历了,脑海里有记忆和感受,才会有认同。
放在营销上,这是需要时刻谨记的道理。客户只会接受“已存在”自己脑海里的观念(尽管很多时候客户自己也并不知道),而对于一个新的观念则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接受。
因此,定位绝不是去创造新的认知,而只是将客户内心潜在而未被发现的认知挖掘出来,告诉他们。让客户产生一见如故,一击即中,直达心灵的感觉,定位就成功了。
如何抢占客户的心智?
作者在本书中告诉我们,简化信息是抢占客户心智的最好方法。那些能在我们心中留有深刻印象的品牌都拥有着最简单的定位和广告语。
比如以下这些例子,
沃尔沃:安全
宝马:驾驶
联邦快递:隔夜到达
佳洁士:防蛀
舒肤佳:抗菌
这些经典的品牌关键词因为简单而获得了成功。
在医药营销领域,同样有一些类似的经典定位。比如,吗丁啉=促胃肠动力,达克宁=治脚气,皮炎平=止痒。
越简单,越有力量,越能直达客户心智。
正如同本书作者所言,
传播和建筑一样,越简洁越好。一定要“削尖”你的信息,使其能够切入人的心智。
大道至简,古人的智慧和现代的营销学惊人地相似。
【下期预告】接下来,小迷妹解读的是《定位》第二章《心智备受骚扰》。人的心智到底会受到到多少信息的骚扰,为什么信息的成功传播那么困难呢?敬请关注下期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