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s 40 |《论语两则》思想有多远才能走多远

3.15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注释】

鄹(zōu):鲁国地名,在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孔子的父亲做过鄹大夫,所以这里称为鄹人。

原文解读:

孔子进入太庙,每遇到一件事都细细地询问。有人说:“谁说鄹邑大夫的儿子懂得礼仪呀?他进到太庙里,每件事都要问人。孔子听到这话,说:“这正是礼嘛。”

个人感悟:

这短话讲得是什么叫谦虚谨慎,什么叫知礼,孔子进入太庙参与国家祭祀大典的时候,每件事、每个细节,包括站在哪,坐在哪……都要仔细询问。但有人就会嘲笑孔子啥也不懂。

其实孔子难道不懂太庙祭祀之礼吗?当然不是。孔子虽然熟知各种“礼仪”,但因为第一次进入太庙参与国家重大祭祀活动,为了慎重起见,也为了尊重这种重大的国家祭礼,所以必须每件事、每个细节都询问清楚,不能有丝毫差错,这正是“知礼”的表现。

就像我们刚到一处新的地方,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首先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以免惹出不必要的麻烦,这和做人做事一样,诚恳地向人请教,就是礼的精神。

要说对礼制的讲究,现在东南亚国家做得比我们好,尤其是大家看到日剧韩剧里面的镜头,就算是罪大恶极的人,他们都绝不会违和礼仪,见人就鞠躬,都成了习惯。

可反观我们现在的国人,礼仪方面显然已经远远落后邻国,记得有位老师开过一玩笑,还挺发人深思的,说的是:“以前是老师坐着讲课,学生站着听;现在是学生坐着听课,老师站着讲课,再往后啊,只怕学生要躺着听课了。”

想想,这老师还真心不是好当的。

另外,地铁上发生的老人与年轻人抢座的事,也是经常发生,那重庆公交事件也是让人大跌眼镜,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身边就开始发生这些奇怪的现象,实在是令人费解,也让人无奈。

不求改变别人,“讲礼懂礼”先从我们每个人自身做起才好。

3.16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原文解读:

孔子说:“比射箭,主要不是看否射穿皮做的箭靶子,因为各人力气大小不同。这是古时候的规则。”

个人感悟:

这里提到的射就是射箭,孔子在这里讲的是射礼。周朝有所谓六艺的教育,礼、乐、射、御、书、数,这六艺。

射箭在六艺中是一艺,艺是技艺。通过练习这种技艺来达到修养品德,所以六艺都是为了帮助君子修养品德的。

射箭有两种射,一种是军事的射箭,那就是讲究杀伤力。另外一种是习礼的射箭,这个就讲究要如礼进行。

短短一句话,非常有哲理。射箭不只是追求“贯穿皮靶子”,你射穿皮只代表你的劲大,而比赛比的是射中目标,就是做人做事“只问合不合正道,并不苛求他对事功成就的程度”;也不能只求结果,不管是否符合仁、义之道。

这种理念看起来似乎并不符合现代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兄弟相残、尔虞我诈的现象比比皆是,但是其实我们也能看到那些拼命扩张的企业其实存活几率并不大,反而是一些原先不起眼但是有远见卓识的企业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这句话涉及领域太多,无法深究,只想说未来社会的发展应该是共赢的局面而绝非垄断的局面。

你可能感兴趣的:(Days 40 |《论语两则》思想有多远才能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