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岁的我在成人的世界门口探头探脑,这个世界并不那么美好,失去了甜蜜的包装赤裸裸的摆在眼前。
阿谀奉承,阴奉阳违,利益当头,独善其身。没有人再像以前一样看着你渴望的眼睛就嘎嘣一声把棒棒冰的另外一半掰给你——你要用糖果去交换。
小时候一样用糖果换冰棒,因为你喜欢,因为我有。
长大后用糖果换冰棒,因为值得,因为权衡利弊,因为等价交换。
其实殊途同归,差别只在于过程中想得多了点。
我们把这个慢慢想多的过程叫做成长。
这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看得多了,想的自然也多了。
可是时间长了,思维慢慢的杂乱成毛线团,许多没所谓的,连看一眼都懒得看,于是不看,不想,不寻思。
效果立竿见影,不管是香蕉还是苹果,都一样是吃到嘴里甜甜的水果,不用分辨,只管吃就是了。不管是家人还是恋人,总归是不会离开的人们,不用操心,只管应付过去便是了。
生活变得简单。
生活变得乏味。
路上人来人往,男女老少,都是人罢了,无所谓分辨不同。
不管是灯光星光还是日光,都是亮的。
于是生活被抽象成了三种活动:能让我活下去的,能给我快感的,能干扰到以上两种活动的——包括但不限于妈妈的唠叨,恋人的哭闹,朋友的指手画脚。
于是开始抱怨生活的千篇一律,活着开始依靠惯性。浑浑噩噩,不知所云。
脸上的表情是麻木不仁,手上的动作是敲击键盘,或者双击点赞。
开始怀念孩童时代,那个可以在树荫下看一下午蚂蚁搬家的孩童时代,那个可以因为好朋友搬家而放声哭泣的孩童时代。
但是随即嗤笑,小孩子真是单蠢啊,这么无聊的东西也能开心一天。
可笑的是我,还是那个小时候的我?
我抱怨现在的生活千篇一律,每天往返于公司与出租屋,两点一线,毫无变化,度年如日。
我抱怨现在的人们冰冷无情,见面连微笑都吝于施舍。
我抱怨错了吗?
小时候的你往返于学校和家,两点一线,路上人家新养了鸭子,臭臭的,但很可爱,不过这附近没有河,它该去哪儿游泳呢?
小时候的你看到隔壁小二子鬼鬼祟祟的在自家门口徘徊,上去就是一嗓子“小二子,你在这儿干啥呢?”后来听说那天小二子因为考试不及格被揍得很惨。
你抱怨错了吗?
去公司的地铁车厢中新换了涂鸦,路上遛狗的小姐姐养的那条松狮其实很好色——因为他会去扑路过女孩子的裙角。都是些无聊的发现,但是也算有趣。可是你没看到。
路上遇见了一个组但是还不熟的王姐,你纠结着要不要上去打个招呼,该怎么打,如果说一句,今儿天儿不错,会不会被当做没事儿找事儿故意套近乎的人?如果不打,会不会被新同事八卦这个新来的目中无人太把自己当根儿葱?纠结着,王姐从身边路过,悄无声息——现在的人真冷漠,都不知道打个招呼。
其实她只是还没认出你,其实你也没有打招呼。
看见的太少,想的太多,于是你变成了无聊人群中的一个。
恶性循环。
因为想得太多,所以懒得去看,因为懒得去看,所以盯紧一个事情想得更多,然后更懒得去看。
有些事情,没必要想得多。
我知道你被这个勾心斗角的成人世界吓到了,不敢不想,但是换个旁观的角度,无害的事情没有人会为此攻击你,即使有,你没做这件事情,他也会用别的事情攻击你——因为他只是想攻击你了。
不过是打个招呼。张嘴就是了。
你永远无法杜绝总有人对你的恶意。你光鲜亮丽,他嫉妒,恨不能扑灭你的“嚣张”气焰。你穷困潦倒,他嫌弃,恨不能雪上加霜。
爱你的人始终爱你,讨厌你的人变着花样讨厌你。
既然想得多是不想行差踏错,不想别人来攻击你。既然你知道即使你没错他也要攻击你。
你想得再多,也没有办法避开每一个人的雷点,你只能做好自己。
不如不想了吧,用这个余出来的精力去看看周围的世界。
今天遇见了一个灿烂的晚霞,好看得很。
21岁,我依然满怀热情的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