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记录

本周写的一篇游戏案例

(一)游戏来源

孩子们在观影活动中看了《疯狂动物城》后,对动画片里动物生活的城市很感兴趣,经常可以看到在班里的角落、在户外的自由活动中在沙池里安排各种小动物的家,刚好这段时间也轮到班级户外玩沙活动,何不让孩子们就在沙池里开展《动物之城》的建构活动呢?

(二)预设目标

1.激发幼儿对沙水的探究兴趣。

2.学会分工合作,运用挖、铲、拍、抹、堆等玩沙技能搭建动物之城。

(三)材料投放

沙池、铲子、小水桶、鹅卵石、塑料布、小动物塑料玩偶、塑料蔬果、泡沫砖、栅栏。

(四)预设游戏玩法

1. 运用挖、铲、拍、抹、堆等玩沙技能大胆想象,为小动物设计居住和生活的地方搭建动物之城。

2. 能与好友进行进行简单布局、协商分工,并利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

1.游戏推进一

活动情境描述:

今天孩子们在建构“动物之城”时;有的在堆山,让老虎、小羊、小马住;有的在地里种了一些蔬菜,让小兔、小鸡来“管理”;这时我看到了玲玲在动物玩具篮里找出了一条鱼,然后,她找来了个小铲子挖坑,“你在干什么呢?”“我在给小鱼安一个家啊”“小鱼的家在小坑里吗?”她眨了眨一下眼睛,哈哈笑起来说“不是啦,我要挖一个小水池让小鱼他们也有住的地方。说完他继续挖着坑,没一会儿,她挖好后,拿起小水壶,去接了一壶水倒在了沙坑里,可是没有一儿,沙子就把水吸干了,她又去按了一壶水,再往里面倒,可结果还是一样的。她看起来有点失望,后来,她把小水壶放在了坑的上面,再把小鱼放在了里面。

幼儿行为分析:

孩子们在为动物们建构他们的家,组成一座“动物之城”,大部分孩子在沙池想到的是堆山,种田,印模城堡等等,可是玲玲发现了玩具里的小鱼,她能想到适合小鱼的家应该是有水的小水池,她的观察力和逻辑分析能力是很好的,而且想到就去实践,这样的行为力更是杠杠的。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玲玲遇到了困难,要在沙池里建小水池就 要有水,可是水流到沙里就很快地被吸干了,后来可以看出她想到的方法是用水壶来替代成游泳池,让小鱼的家住在里面。

教师支持策略:

l 群策群力:和孩子们一起分享了玲玲她想为小鱼建构一个小水池的相法,她的想法引来了孩子们的兴趣,孩子们想了一些办法,有的说可以拿砖块围起一个游泳池,再用水泥封住,象真正的游泳池那样;有的说可以从家里把洗澡的塑料大桶拿来放在沙池这里;有的说可以在坑里铺一块塑料布,象野餐布一样,水就不会流走了;最后大家讨论后决定用塑料布比较方便容易实验;可以试一试。大家还讨论了,想要不让塑料布移动还可以用石头压住

l 收集材料:收集防水塑料布、鹅卵石、更多的水生动物玩具等;

2.游戏推进二

活动情境描述:

现在的沙池,孩子们除了堆山、造田等,还多了挖小水池这个项目,游泳也从原来的一个小小坑到现在好几个人一起合作挖的大坑,塑料布用的也越来越大,后来,老师采购了一个大块的厚塑料布,等坑挖好后再铺上去,这个坑也从小小的变成了大水池。然后小朋友们用小水壶,小水桶一壶一壶,一桶桶的加入水,“哎,好累啊,这样一趟一趟的”博衍喘着气着说,我接过他的话“是啊,要是水能直接从水龙头那里流过来就 好了,有什么办法可以做到呢?”他灵光一现地说:“老师,我们早上去水区看到有人玩南水北调,水就 可以从一边引到另一边呢,可不可以把水区的架水桥玩具给搬过来玩啊?”他的说法引起了周围几个孩子的共呜,他们都用期待的眼光看着我。“当然可以啦,只要是对我们建构“动物之城”有帮助的方法,都可以去试试呢” 孩子们欢呼了一下,跑过去水区搬了工具过来,搭起了水桥。

幼儿行为分析: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孩子们在游戏中不断地优化游戏方案,提高的游戏水平。把原来的小水坑慢慢地变成了一大水池,可以让更多的小鱼、青蛙等其它水生动物住进来。但随着游戏的推进,新的问题又演变出来,大的水池就需要大的水量,用小水壶和小水桶一点点的装水显然不能满足大水坑的需要,这时,孩子们能迁移经验,想到晨间户外的水区玩具架水桥。提出要求要去水区借材料来建构运水管道,这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创新的挑战,也可以看出幼儿打破了区域之间的思维定势,灵活地进行再次组合创造。是值得鼓励和支持的。

教师支持策略:

对于孩子们打破户外区域的大胆要求,教师是非常赞许并支持的,提出了“只要是对建构有帮助的方法,我们是可以去试试的”得到了老师的支持,孩子们就可以放下心,放开手去大胆尝试,组织,把水区的玩具搬到沙区来运用。可能接下去,幼儿还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如“沙区和水区的地面不一样,沙区的地面不太稳定;水区的南水北调路线比较短,沙区比较长……等 ”教师将继续采取支持性策略为其提供帮助。

3.游戏推进三

活动情境描述:

上次小朋友们从水区搬来了架水桥,由于那天的活动时间有限,他们未能充分地展开建构起来,这次的活动里,大家都兴致很高,活动开始时,孩子们搬来了架子,透明塑料水管,开始搭建,架子有四孔、三孔、二孔的,水管有全封闭、半封闭,孩子们自由的建构着,不一会儿,就建好了,一条长长的塑料管道从自来水区到了大水池区,只见塑料水管,有的架的高,有的架的低,架子也是,有些低的摆在了远端,高的摆在了近端,有的架子和架子之间摆的太密,这样架子就会很快地用完,但我没有提出这些问题,而是说“哇,你们这么快就摆好了管道啊?那我们快来试试水可不可以引到池子里吧”在孩子期待的眼神中,水开了,只见水流着流着,从低到高的连接处着流不过去了,

幼儿:“哎呀,怎么流不过去啊?”

师: “是啊,为什么就只能流到这低的地方,不能往高的地方再流过去呢?”

明明:“水管不能这样摆,”

师:“那要怎么样水才能流过去呢?”

东东:“我看水区小朋友玩的时候,水要从高的地方才能流到低的地方,不能从低的地方流到高的地方。”

师:“那我们再去修整一下吧”。这回孩子们注意了水管在架子上的放置顺序从高到低,在建构中,架子和架子之间太近,他们又跑去水区拿来了更多的架子。鼓捣了一番到活动结束时,水终于可以流过去了,但由于孩子们建构的坡度较大,也很快的在半途中就到了最低处,离大水池还有一段距离。

幼儿行为分析:

孩子们在建构的时候很兴奋,但也相对比较随意,无序。他们思维较单一,目标还停留在单纯的建构上,就是从一端到另一端先建起一条长长的运水管道。而这个管道的科学性、水是否能通过?没有去考虑,水流的特性决定了这个管道的建构得要高到低,架子的孔数四、三、二、一、水架之间的距离都有许多数学的知识涵盖其中。通过了检验,孩子们是能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他们发现了水流流不过去的原因可能是从低到高,并及时地进行调整,让水可以流过去,但对于又出现的新问题,也很积极地去想办法解决,如再去水区搬更多的架子过来等。

教师支持策略:

对于孩子们出现的问题,教师并不急于立刻提供答案和帮助,而是引导孩子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建构中,教师虽然已经预知了这次建构的结果:水肯定是流不过去的。但老师还是很开心地和他们一起建构,一起检验,让结果来替代老师的教导,对于水管连接的坡度影响到水管的长度这个原理,教师可以在科学实验课中让幼儿发现这点,但更多的是需要孩子在实践搭建操作中更多的去感知去体验。对于架子之间的距离太近,教师可以试着控制幼儿的架子数量,让幼儿注意架子之间摆放的距离。

4.游戏推进四

活动情境描述:

本次活动前老师提出了:“水区最近要开展活动,不能借我们太多材料,只能借一部分”控制了游戏里架子的数量,在游戏中,悦悦在搭建架子的时候,还是和原来一样,把架子摆的很密,没一会儿,到了后面,架子就不够了,楠楠看见了,对她说:“悦悦,不要浪费啊,我们现在很穷的,都没有什么架子啦”“对啊,你前面不能摆那么多架子啦,后面都不够了”其它的人也说道,“可是抽走了架子会不会掉呢?”于是,三四个孩子一起试着把架子从中间拿掉几个,有的可以拿掉,有的拿掉了,水管的另一端没有支架,就得去调整好架子的距离,让水管的两端都架在架子上。“悦悦快来帮我扶一下”,楠楠在操作中遇到了困难,请了悦悦来帮忙,然后把多出来的架子再拿去接到后面继续接水管。今天的连接过程还是有点复杂的,老师当中有帮忙调整了一下。最后,孩子们终于接起了一个水道。在开水、检查,发现漏水,再修理,连接,再开水,检查,最后,终于把水流到了大水池了,所有的小朋友都欢呼雀跃,兴奋地跳了起来,孩子们纷纷拿来了小动物,让它们坐着水道去旅游,不但不鱼,海马,连其它动物都来了,大家都去大水池开开心心的从水道滑到水池去泡个澡。

幼儿行为分析:

在一次次的操作中,孩子们的动手动脑能力越来越强,在老师提出“架子的数量不够”的挑战条件下 ,孩子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发现,调整。因为这个架水管需要合作,孩子们的合作能力也在不断地增强。在一遍遍的操作—检查—分析—调整—再操作—再检查—再分析—调整—推进中,最后取得了成功。孩子们的心情是无法言喻的开心和激动。

教师支持策略:

在幼儿的游戏中,老师在该放手的地方,放手让幼儿自己去解决问题,也会在恰当的时候进行相应的帮助和指导,如难度较大的连接部分,教师在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分析和辨别,哪些是幼儿可以跳一跳可以够得着的的挑战,可以自己解决的问题?哪些是教师可以介入进行适当的帮助和指导?以幼儿为主体,最后让幼儿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1.活动特点

    本次的游戏活动是在沙上建构活动慢慢地演变成为由幼儿自主生成的整合活动,其中整合涵盖了建构、玩沙、玩水、科学、数学等等方面的知识技能。并不知不觉地渗透在幼儿快乐的游戏中。

2.活动价值

皮亚杰指出:个体的认识是通过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建构起来的。本游戏案例呈现将教师的指导育幼儿自主学习之中,将科学学习寓于过程性的探究之中。活动的价值主要有:1.促进幼儿的自主学习和整体发展。2.在一个相对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幼儿享受学习的乐趣。3.尊重幼儿的个别差异,培养幼儿的个性。

3.反思教师的支持行为

教师在活动的过程中,始终站在幼儿的后面,及时地抓住活动的契机和幼儿兴趣点,发现有价值的的细节,给予支持性的策略,帮助幼儿生成具有教育意义的活动,并一次次的进行推进,但小组合作游戏中,在分工,目标明确的的基础上,幼儿思维的深度还不够,这些方面还需要教师继续加强对幼儿生活经验的丰富和提升。

4.可生成的教育契机

    幼儿从在为“动物之城”运水的探究活动中,到最后初步体验了“运水”的成功喜悦,获得了许多整合的知识点。而且接下去在活动中,可能还会有许多可以挖掘的内容在等待着幼儿去发现,去推进,例如:在数学方面可以结合统计与测量,如:接下去可以让幼儿统计一下,我们总共向水区借了多少个架子呢?四孔的有几个?三孔、两孔、一孔的呢?总数又是多少?如果水区又再要回了一些架子的话,我们可以有其它的替代物品吗?(激发幼儿的发散思维,让幼儿在幼儿园里,在家里寻找架子的替代物来试验)也可以以“动物之城周围的农田需要灌溉,森林需要瀑布”让幼儿在掌握好建构水架的基础上尝试探索分流水道(可能要在后面一些的阶段)等等 ,

5.进一步的支持策略

    我们将继续以幼儿为主体的原则,根据幼儿的兴趣点和需要,有针对性,有执行性地给予各种支持性策略,包括经验上的丰富,材料上的提供,心理上的支持,为了幼儿的发展而努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工作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