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方发展的差异

阅读李录《文明、现代化、价值投资与中国》笔记(4)

1

现代化的本质和铁律。

“经济系统可以无障碍地与现代科技结合,以科技为主导的经济因此可以持续地累进增长,这就是现代化的本质。”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开创了经济学这门学科。从此人类社会经济的本质和发展有了系统化的研究学科。对经济活动的研究又反过来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发展出来各种不同的经济学细分领域。

从19世纪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人类社会已经经历过三次工业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人类生产制造方式逐渐转为机械化,以大规模的工厂生产取代手工生产的一场革命,引发了科技革命。人类社会生产力呈几何倍数的增长。

经过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工业文明日趋成熟,现代化生产体系建立。到了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是以信息生产和消费为主导。人类社会的生产关系进一步发展。

我们对现代许多习以为常的东西很多都是最近两三百年才出现的,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

经济繁荣,也有赖于政治制度的建设。美国发表的《独立宣言》标志着现代政治民主制度的建立。

经济,科技,现代政治体制,三角协同。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生产力的欣欣向荣。

由此发展形成一个全球化的经济共同圈。在此共同圈内进行相互的贸易和分工协作的经济体都得到有效,甚至是高效的经济增长。而不在这个经济共同圈的经济体发展则相对逊色很多,甚至倒退。

这是现代化的铁律,全球经济发展已经是不可阻挡的潮流。

2

经济体的发展无法脱离区域情况而存在。

因为地理的因素,在大航海时代之前,中国和西方基本处于相互独立发展的两条轨道上,双方的交流极为有限。

中国的文明发端与黄河和长江,自古就是以农业为主,也是农业文明发展较为早的地区。

因而中国社会的制度建设不可避免地带有浓厚的农业文明的气息。安土重迁,群体劳作。

中国历朝的建设都以农业为中心,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解决人口的吃饭问题成为头等大事。

因而中国历史奉行的都是重农抑商的社会制度。

土地是古代中国最为主要的生产资料,中国的政治争夺都是围绕土地进行的。为了有效争夺和控制土地组织生产,不可避免地逐渐形成中央集体的政治体制。

而中央集权制的政治体制发展必然会制定严苛的社会控制条例。

基础地理和历史的原因,自由经济的土壤在古代中国并不存在。

现代化某种程度上是自由经济发展的产物,因而现代化没可能在中国诞生。

好在今天中国也进入了全球自由经济贸易体系。

3

社会事物的发展都是从自身的经验角度出发的。

由于地理环境因素,地中海地带的农业文明萌芽较晚,这反而促使地中海地带形成较早的商业文明。

今天西方的自由经济精神就是从地中海沿岸发展出来流传至今,进而传播到全球的。

商业文明讲解的是个体之间的信用,注重个体的信用建设。没有信用的个体无法参与到商业活动中。

因为当时的西方商业都是以海外探险居多,风险的存在,要求合作的个体之间必须建立良好的信用体系。

可以说个体的信用是在西方社会的通行证。

中西方隔着喜马拉雅山和大草原,地理上基本处于隔绝状态。

与西方社会文明发展不同的是,中国的历史发展是建立在农业经济的基础上的。

农业经济讲究的是群体劳作,注重集体而对个体较为忽略。

土地的农业劳作是较为耗费体力的,一个有效的劳动力在集体中才是欢迎的。

而土地的耕作的边际效益很低,基本只能够养活劳作的人口。遇上气候不佳的年份,粮食歉收,可能会出现人口锐减的现象。

也正是如此,中国农业文明社会出现祭拜鬼神的习俗。

你可能感兴趣的:(东西方发展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