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宁的产品思维》读书笔记

一、人和产品的五个层次

感知层:身材、相貌,口音,穿衣服搭配

角色层:银行职员、一个军人或公务员,他身上角色的痕迹。

资源层:财富资源、人脉资源、精神资源

能力圈:一个人的存在感满足了,能力圈就不再扩充了。

存在感:一个人的内核,就是他的存在感,就是他对他自己为什么而存在,到底是怎么感知的。即驱动力

比如说,在2005年,我同时认识了做豆瓣的阿北、做抓虾的徐易容和做校内网的王兴。这三个人很像,都是外表很斯文的文艺男青年,做的都是Web 2.0的网站。十几年过去了,这三个人的能力圈和资源结构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他们的公司也成了完全不同的三个企业。王兴做了美团,徐易容从抓虾做了美丽说,再到现在在做HIGO,而阿北一直在做他的豆瓣,已经快14年了。如果你可以进入到这三个人的内心,你就会发现即使是在2005年,在他们外表看上去很像的时候,其实他们内心自己的存在感就是不一样的

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完美适配另一个人的成熟产品,你需要看到的是一个人能够持续让自己变化的内在的动力。然后在漫长的不确定的未来里,明确你们两个人是不是能够一起拥抱不确定,拥抱变化,在变化中变得成熟,彼此适配,这个才是更关键的。 

二、四种基本情绪

四种最基础的生物性情绪,他们分别是:愉悦、不爽、愤怒、恐惧。你所有的后天学的知识、技能、理性都不能说服你。知识的调用需要时间和思考,情绪却是一瞬间的体验。

1、愉悦就是被满足,一种绷了很久的需求,突然间被满足了,这种感觉叫

俄罗斯方块;支付宝红包、微信红包,支付宝红包让4%的人爽,微信让每个人都爽。

而人类呢,用了一堆词来形容不爽的感觉。比如:生气、烦躁、痛苦、厌倦、悲伤、烦恼、茫然等等。但是本质上,这些不爽的感觉,都是某个点没有被满足。做产品,是通过产品建立与人的关系,通过产品来服务人,本质就是用户是否通过你的服务得到了满足。

 2、满足是度量产品、人与人关系的刻度

A这个产品好不好?得到好用!

B你俩关系怎么样? 一个男生不喜欢女朋友“没有走进水上的棚子”

C你还可以用这三个词“满足”“愉悦”“不爽”来深入探索你自己,认识你自己。你就想想为什么每个人不一样?

当你做一个产品,或者用一个产品,自己有没有被满足的感觉?你基本可以凭此判断,这是个非常好的产品,还是一个勉强的产品。你也可以度量,你和一个人的关系。对方是不是懂得你的满足与不爽,你是不是懂得对方的满足与不爽。

所以,觉察一下自己,是不是有一件事,你可以不厌其烦地一直做下去?这就是上帝给你初始化的操作系统的密码,你不厌其烦的地方,就是你的天分所在。发现你天分的密码,我们一般认为的天分是显性天分,比如长得漂亮、身体协调、唱歌好听、智商高。其实还有一种天分,是隐性天分,他不会两三岁展现出来,让别人看得到。你会对某些东西感到愉悦,这个东西持续给你满足感,你可以一直花时间在这里,不厌其烦。时间久了,其实你就会与众不同。我们都知道天才的1万小时理论。

问题来了,一个人为什么会在一件事上花一万小时呢?(学会提问)

有些人是不得已。但是多半人,是在深入体验中,找到了满足,找到了愉悦感。持续的满足和愉悦,才能撑一个人持续投入一万小时。

最后,我们再谈谈如何理解“满足”“愉悦”“不爽”这三个词,以及怎么通过这三个词,看到自己的天分,看到别人的天分。我们看到优秀的人才会有几个特性:敏感、不能忍、有动手优化的能力。

 “满足”“愉悦”“不爽”,用这三个词:

1.你可以量度,一个产品到位不到位;

2.你可以量度,你和一个人的关系;

3.你还可以看到,自己的天分和命运。

哪有什么天才?都是练出来的

为什么让你照着PPT练习3次,你就会痛苦。而乔布斯为了苹果大会对着PPT练习100次,依然乐此不疲。

3、不同程度的恐惧

愤怒,就是感觉到自己的边界被侵犯。人的边界呢?就是自己的存在感的边界。

比如职场上,一个人去抢另外一个人的工作,就是侵犯边界。

什么是恐惧?一只猫在自己的领域里,来了另外一只猫,边界被侵犯,这只猫就会愤怒。但如果来的不是另外一只猫,而是一只老虎,猫就不愤怒了,它会恐惧。几个人要来拆你家房子,你可能是愤怒。但如果龙卷风来了,你就不愤怒了,你就恐惧了。如果仔细去分辨,不同的人,愤怒和恐惧的点也不一样。英雄人物在常人会恐惧的点,他体现为愤怒。比如,有人侵犯你,比如,被偷,被抢,被打。有人呈现愤怒,有人呈现恐惧。比如《勇敢的心》里的华莱士,面对苏格兰统治者的残酷,99%的人都恐惧了,而他是愤怒,所以他是英雄。所以,本质上,愤怒其实是一种恐惧。

焦虑呢?焦虑也是恐惧。它来自对恐惧的想象。因为是想象,所以无从逃避,所以是一种持续的恐惧,就会内化为焦虑。

羞耻感呢?羞耻感也是一种恐惧,它来自对社会评论的恐惧。

后来,我明白了,劝人就5分钟。5分钟没说动的事,就不再劝了。而是应该想想,捆住他手脚的是什么。是什么把他压在那里,让他没办法往前走。所以,我看到有人在一个没啥前途的公司岗位上待着不辞职不转行,在一段没有爱的关系里呆着被折磨,而不离开,不是对方对她好,有承诺,而是对方抓住了她的恐惧。

后天的知识技能道理逻辑都是一个一个的APP,而你内在的愉悦、恐惧才是操作系统。有时候你不是缺某个APP,而是你的操作系统,只能支撑你到这里了。

看到一个人的恐惧,你就基本上知道他的边界在哪里。很多人,我都知道他的恐惧是什么。但是,好像马云没有恐惧,罗振宇好像也没有恐惧。所以,暂时,我还看不到他们的边界。

B、恐惧是动力

愉悦和满足感会支撑一个人在一个地方投入一万个小时,从而使这个人成为天才。其实恐惧是另外一种动力。甚至比愉悦的动力更为强大,或者说更强劲。有时候,你看到一个人兢兢业业,完全忽略自我的身体感受和家庭体验,一切以这件事为核心,彻底忘我。他是因为愉悦吗?很多时候,是因为恐惧。所以,面对一个年轻人,如果他在工作中,既没有愉悦,也没有恐惧。你基本上可以判断,他在这件事上,不会有什么成就。

C、恐惧是痛点

做产品就要抓痛点,我们都了解。但是什么是痛点?如果做一个看上去可以某种程度帮人不再难受,而在“爽”和“恐惧”无所作为的产品,那就是一个不痛不痒的产品,也许也有人会买单,但绝不会大火。每个人的痛点都是他的恐惧,恐惧是痛点。人们会为了解决恐惧,毫不犹豫地花钱。所以中国的医疗和教育,是最大的市场,为什么?对生存的恐惧。为什么医美产品比普通化妆品贵那么多?对青春流逝的恐惧。听罗辑思维、用得到,为什么啊?认知焦虑,还是恐惧嘛。

三、同理心训练:产品要顺应用户潜意识——潜意识、防御与说服

1. 人为什么口是心非?用户研究到底要怎么做?

因为人会基于自身所处的角色、所在的场景和个人的认知判断,选择性地说一些他觉得正确的话。但是,我认为在这个场景中所谓“正确的话”,并不代表这个用户真实的选择。

体会各种人的情绪与潜意识;不被一个人基于角色化交流而说出的言辞所迷惑;看到人基于潜意识流露的真实选择。只有当你能做到以上几点,你才有了做一个好产品经理的开端。

一个好销售擅长的就是打破防御,因为任何一个人对销售人员一定是防御的。销售人员要充分调度自己可以呈现的所有资源:自己的外貌、仪态,产品包装、价格折扣。从用户意识层面,让用户认为自己获得了专业服务,而且赚了便宜。从用户潜意识层面,再抓住用户心理上小小的满足或不安,打破用户的防御,说服用户,促成用户的选择。这是一个好销售干的事。

2、一个好产品经理,则是根本不让用户启动防御。

一个产品如果引发用户启动意识,让用户思考,某种意义上,就是在推开用户。为什么? 因为,意识即防御。对用户防御的态度和敏感度,也是一个好销售和一个好产品经理的区别。你会发现好的销售人员都是有攻击性的。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工作就是要突破别人的防御,他们对突破别人的防御是有成就感的。好的销售非常懂得在与人直接沟通中,如何适当地给对方压力,抓住对方意识与潜意识的抓手,说服对方。在这个过程里,他自己也会获得足够的快感和红利。

3、产品是被动的艺术

作为静态的产品,其实是没有机会说服用户的。所有让用户思考、琢磨一下的产品,其实都是给自己抬高门槛,降低转化率。一个产品要做到的就是迎合用户潜意识下的选择。所以我的一个朋友,烟酒营销大师李克,他说包装的经验,最核心的一条就是——规模感。明明是烟草新品,但是包装一定要让用户觉得很熟悉。 熟悉的感觉就是潜意识里觉得安全的感觉,这样就不会触发防御。

4、催眠的方法

讲催眠的书有一大堆,做产品的人应该系统地学学。“催眠”这个词其实是来源自一个德语词汇,本意是“绕过防御”。微笑是一种催眠,因为它会让你放下防御。重复,是非常重要的催眠,这是我们生活中使用的最重要的方法。所以李开复讲,重要的话要讲30遍。比如雷军是个催眠大师。我们经常听说他劝人,能一劝8个小时、10个小时。从心理学来说,这其实也是一种催眠策略。这么高强度的疲劳战术,对方总有意识松懈的时候,只要一松懈,重复的想法瞬间就被植入他的潜意识中了。大家都说雷军给别人刷ROM的能力很强。另外,“送礼要送脑白金”,这种持续重复的广告也是催眠。一些社会观念无孔不入的传播也是催眠。

如果我们有共同童年,曾经在同一个单位里,在同一个文化场景中,被反复灌输一些观念,其实我们就被共同催眠了。我们会有相似的观念,被类似的观念束缚,有了共同的样子,这就是集体人格。比如湖南人有湖南人的样子,东北人有东北人的特点。所以如果你为一个集体做产品,需要研究集体人格。从公司来讲,联想人有联想人的样子,腾讯人有腾讯人的特征,阿里人的特点又和这两家公司的人不一样。

四、从高防御模式到低防御模式

与人交往,或者做一个产品让别人用,怎么能够突破防御,让对方接受你,说服别人、驱动别人,其实都是一回事。人做一个动作,也许是意识判断,但是70%是潜意识的选择。

基于意识与人交流,其实是高防御模式。基于意识清醒的交流,达成交易的唯一方式,就是让对方清晰地感觉到一点——“我占了便宜”。所以小米手机重复性价比的宣传口径,是一个基于意识判断的沟通策略。

但更多的时候,在意识没有启动之前,人已经基于潜意识建立了判断,并做出了行动准备。

所以,如果你不能用持续高压灌输、高频重复的方法,改变对方的潜意识,那么就要放下自己的主观愿望和判断,放下显示自己高明、教育用户、说服用户的念头。

作为一个产品经理,要做的事就是不让用户启动防御。 主观愿望过强的产品经理,非常容易犯想当然的错误。如果要做一个拥有大用户量的产品经理,你会看到的是 “人欲即天理”,要尊重人欲。所谓的用户调研,就是清空自己,接纳别人的世界观。

五、认清人的本性,理解角色化生存           

就好像生活中,你会认识一个张处长、一个李局长。但你其实根本就不认识这个人,你认识的只是他的壳、他的角色而已。所以,当你初步去接触一个人或者一群人时,你一开始看到的其实也只是他(们)的角色。就好像你看一只寄居蟹,你只看到它的壳一样。

1、集体就是一堆角色

咱们从小的教育其实就是角色化教育,角色化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要训练你成为我需要的那个角色。你要成为好学生,好学生是个角色;你要成为好孩子,好孩子是个角色;好儿子是角色;好女儿也是角色。所以,为什么孔子对于中华民族是非常重要的人,因为他给我们整个民族都写了角色说明书: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妇。两千多年以来,我们一直在用孔子定义的角色和角色关系来安放自己,来处理我们的关系。你会发现中国人和外国人,在很多地方的心理预期是不一样的,比如对自我的感受、对关系的预期。为什么?因为角色说明书不一样。所以在角色里,你是什么样的人,你的感受是什么,这些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壳是什么样子的,角色要求你成为什么样子。当我们都被角色训练好,收敛自我,钻进一个同质化的壳里,我们就成为了一个集体。这群钻进了同质化壳里的人,就会呈现出来一种集体人格。

五个关键动作:第一个,确定目标。

你要知道这一次教育或者培训的目标是什么,要树立一个什么样的观念。我们给狗狗的观念就是说不能随便尿尿,只能尿在垫子上。

第二个,建立恐惧的边界。

你需要让狗狗知道,它没有做被希望的事情就会被呵斥,甚至惩罚。这时候狗狗就会建立恐惧,它知道自己的行为会被惩罚。

第三个,放入清晰的标的。

正确的动作只有一个,就是在垫子上尿尿。

第四个,给予红利,然后让它产生路径依赖。

尿在垫子上就被奖励,听话的孩子就有糖吃。

第五个,不断重复。

重复是动作的关键,重复还可以树立榜样。小狗就会产生角色化的行为,尿尿只尿在垫子上,因为不尿在垫子上就会被惩罚。

教育是反人性的,但是我们为什么要受教育?

教育是按照人类对社会的美好期望来教育你,换句话来讲,所有的教育都是理想化的。 如果人本身就是这个样子,也就没必要教育了。

2、产品经理应该如何看待角色

这个问题和产品经理新手遇到的问题是一样的。他们已经习惯了角色化思考,放弃了对一个真实、完整、鲜活的人的观察和接纳。人其实只有在压力非常大的情况下,才会去扮演角色。除非你能给他的压力非常到位,否则就不要对他做角色化预期。

你可能感兴趣的:(《梁宁的产品思维》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