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 第三十五章 往而不害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谁掌握了那伟大的“道”,普天下的人们便都来向他投靠,向往、投靠他而不互相妨害,于是大家就和平而安泰、宁静。音乐和美好的食物,使过路的人都为之停步,用言语来表述大道,是平淡而无味儿的,看它,看也看不见,听它,听也听不见,而它的作用,却是无穷无尽的,无限制的。

执大象,天下往:持守大道,天下则归往。


因为“道”无色无味,无形无状,而且老子曾经说大象无形,所以此处的大象就是大道,老子想用更加具体事物来比拟“道”,只是为了方便理解。

执守大道的君主,能给民众提供应有的自由和保障,不去破坏和干扰民众的生活,不再用严刑峻法来逼迫和伤害民众,不再用苛捐杂税来压榨和盘剥民众,也不再用暴力来强迫民众为他服务,而任由民众自由的发展,这样的君主,民众自然会依附于他,就如同溪流永远依附于大海一样。

往而不害,安太平。

君主不把自己看作是民众的主人,当然就不会有奴役和压迫,君主不把自己当作民众的救世主,当然也就不会有盘剥和压榨,君主不把国家当作私有财产,自然会给民众充分的自由和保障,这样的国家是为保障民众的自由和权利而存在的,民众生活在这样的国度里,自然不会受到伤害,如此,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可过上和平安宁的生活。

乐与饵,过客止。

音乐和美食只会吸引那些过往的客人。

此处乐与饵不能仅仅理解为音乐和美食,而应该理解为欢乐和诱惑,当然包括一切能够满足人类欲望的事物,如美色、宝货、钱财、地位、权力和声望等等,这里“过客”是指贪恋上述事物的人,“止”就是指这些事物才是这些人追求的目标。这里的“过客”特指那些君主。

关于这里的“过客”,我觉得还有一层深意,是说人一旦被金钱或者权力等欲望控制,那么他就会成为为欲望服务的奴仆,同时也意味着他将失去驾驭自己的思想和身体的权力,因而他只是自己生命中的一个过客而已。

这句话是老子对当时的君主发出的一声无奈的感叹,因为当时的君主们都在忙者去满足自己的欲望,有谁还会理睬他的大道呢?更有谁去实践他的大道呢?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道”说出来平淡无味,用眼睛看它,却又什么也看不见,用耳朵探听它,却又什么也听不见,但如果要用它,却能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道”原本就是“无”,它是一种不同于形器世界的形而上的存在,它无色无味,当然就平淡无味,它无形无状,当然就看不见它的存在,它无声无息,当然无法探听。

老子用“道”的特性和具体存在的乐与饵做了一番对比,相对于美味佳肴,“道”是平淡无味的,相对于美色,“道”是常人不愿意看的,相对于美妙的音乐,“道”是常人不愿意听的。

“道”的作用和内涵却是取之不尽的,科学家可以从“道”中找到物质的运动和变化规律,社会学家可以从“道”中找到人类社会的演变规律,政治家可以从“道”中找到治国理政的方法,文学家和诗人可以从“道”中获得灵感和意境,既便是一般人,也可以从“道”中得到必要人生启示,并且能够安顿自己的灵魂。


商汤宽以待民终灭夏。夏桀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酒池肉林”就是他的杰作,荒淫无度让忠臣贤亮寒心,老百姓怨声载道,而同期的商汤礼贤下士,得到了贤达人士辅佐,伊尹辅佐商汤治理好内部,等到夏桀完全孤立时,商汤做了一篇《汤誓》率领将士推翻了夏朝的统治。史称:“汤武革命,顺乎天应乎人”。

唐太宗李世民开启了世界上最为昌盛文明的天朝大国,史称“贞观之治”,李世民的“君舟民水”之论称为执政信条,与民休息,恩泽于天下,从而为唐朝的稳固和社会的繁荣建立了根本。


当然李世民从谏如流也是为人称道,“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历史上的魏征十几年间进谏200多次,谏言累积达数十万字,基本为唐太宗所接受。唐太宗真正做到了“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成为一代明君。

这就是执大象,天下往。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 第三十五章 往而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