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

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1946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曾认定心理健康的标志是:身体、自理、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职业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本书把心理健康定义为:指心理形式协调、内容与现实一致和人格相对稳定的状态。

评估心理健康的标准:一是许又新评估心理健康的三标准,或三个维度来衡量,及体验标准、操作标准、发展标准,他提出不能孤立的只考虑某一类标准,要把三类标准联系起来综合加以考察和衡量。体验标注是指个人的主观体验和内心世界的状况,主要包括是否有良好的心情和恰当的自我评价等等;操作标准是指通过观察、实验和测验等方法考察心理活动的过程和效应,其核心是效率,主要包括个人心理活动的效率和个人的社会效率或社会功能。如工作即学习叫效率高低,人际关系和谐与否等;发展标准着重对人的个体心理发展状况进行纵向考察与分析。衡量心理是否健康时,要把这三种保准联系起来综合考察。二是郭念锋心理健康的水平十标准。1986年在《临床心理学概论》一书中提出评估心理健康水平的十个标准。心理活动强度、心理活动耐受力、周期节律性、意识水平、暗示性、康复能力、心理自控力、自信心、社会交往、环境适应能力。

相关概念的区分即内涵

一、概念的区分。心理正常、心理不正常、心理健康、心理不健康,这是我们在学习和讨论心理咨询问题时常常使用的概念。只有将这些概念区分清楚,把它们之间额联系疏理通顺,才可以排除交流意见时的障碍。

这里说的心理正常,就是前面变态心理学中说的具备正常功能的心理活动,或者说是不包含有精神障碍症状的心理活动;而这里说的心理不正常,就是前面变态心理学中说的心理异常,是指有典型精神障碍症状的心理活动。

很显然,正常和异常是表明和讨论有病或没病等问题的一对范畴,而健康和不健康是另外一对范畴,是在正常的范围内,用来讨论正常的水平高低和程度如何。课件健康和不健康这两个概念,统统包含在正常这一概念中。这种区分是符合实际的,因为不健康不一定有病,不健康和有病是两类性质的问题。另外,在临床上,鉴别正常心理和心理异常的标准与区分心理健康水平高低的标准也是截然不同的。

二、健康心理和不健康心理的具体内涵。从静态的角度看,健康心理是一种心理状态,在某一时段内展现着自身的正常功能。而从动态的角度看,健康心理是在常规条件下,个体为应对千变万化的内、外环境,围绕某一群体的心理健康常模, 在一定范围内不断上下波动的相对平衡过程。

定义为:健康的心理活动是关于心理健康的,一般性的抽象定义,另一个是关于健康心理活动的具体定义。

三、心理不健康的分类: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心理不健康状态的分类

概述:心理健康咨询的主要工作对象,是心理不健康的各类状态,而不是各类异常心理状态。

一、一般心理问题。诊断为一般心理问题,必须满足如下四个条件。

第一,由于现实生活、工作压力、处事失误等因素而产生内心冲突, 冲突是常形的,并因此而体验到不良情绪,如厌烦、后悔、懊丧、自责等。

第二、不良情绪不间断地持续一个月,或不良情绪间断的持续两个月仍不能自行化解;

第三,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下, 始终能保持行为不失常态,基本维持正常生活、学习、社会交往, 但效率有所下降;

第四,自始至终,不良情绪的激发因素仅仅局限于最初事件,即使是与最初事件有联系的其他事件,也不引起此类不良情绪。

综合定义:一般心理问题是指由现实因素激发,持续时间较短,岂能徐反应能在理智控制之下,不严重破坏社会功能,情绪反应尚未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二、严重心理问题。诊断为严重心理问题,必须满足如下四个条件。

第一、引起严重心理问题的原因是较为强烈的,对个体威胁较大的现实刺激。内心冲突是常形的,在不同刺激的作用下,求助者会体验到不同的痛苦情绪,如悔恨、冤屈、失落、恼怒、悲哀等。

第二,从产生痛苦情绪开始,痛苦情绪间断或不间断地持续时间在两个月以上,半年以下。

第三,遭受的刺激强度越大,反应越强烈。大多数情况下,会短暂地失去理性控制;在后来的持续时间里,痛苦可逐渐减弱,但是单纯地靠自然发展或非专业性的干预,却难以解脱;对生活、工作和社会交往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第四,痛苦情绪不但能被最初的刺激引起,而且与最初刺激相类似、相关联的刺激,也可以引起此类痛苦,即反应对象被泛化。

综合定义:严重心理问题是由相对强烈的现实因素激发,初始情绪反应强烈、持续时间较长,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

三、神经症性心理问题(可疑神经症)。在心理不健康状态下,内心冲突是变形的,

神经症早期阶段:心理不健康状态下,内心冲突是变形的。

忆苦饭好不好吃的案例,初步诊断是可疑神经症, 依据是在最近两个月千在开会发言时,出现了趋避式冲突,又要努力讲好又要避免当年挨批判的感受,这种冲突脱离了现实处境的实际情况,现实生活中已经不会出现了,一般人不会有这种冲突,内心冲突是变形的。病程2个月,评分1分,痛苦无法自行摆脱而求助,评分2分;会上可以发言,社会功能受损程度轻微,1分,总分4分。

常见的躯体疾病患者的心理问题

一、躯体疾病患者的一般心理特点

1、对客观世界和自身价值的态度发生改变。疾病可以使人改变对周围事物的感受和态度。也可以改变患者对自身存在的价值态度。这种主观态度的改变可以使患者把自己置于人际关系中的特殊位置上,好像已经或将要被人群抛弃。

2、把注意力从外界转移到自身的体验和感觉上。一旦知道自己的病后,注意会变得狭窄,会立即把注意力从外部世界转向自己的体验和感觉。这时,他们往往只关心自己身体的机能状态。由于注意力的转移和兴趣的缩小,患者心理的各个方面,会相应地发生一时性的改变。

3、情绪低落。是大多数患者的共同特点,由于情绪低落,运动必然减少,语言也平淡无趣。

4、时间感觉发生变化。当一个人的生命受到威胁时,他对时间的感觉也会发生变化。不是感觉时间过得很快,就是感到过得很慢,他们会陷入一连串的往事回忆之中,疾病所引起的各种心态,都会成为回忆的诱发因素,这些回忆有时很强烈,它可以抑制对未来的信心。

5、精神偏离日常状态。患者的精神状态从疾病开始就可能发生变化。由于疾病明显地破坏了正常的生活节律,使人的日常劳动,休息和睡眠节奏收到很大的影响。生活节律的破坏成为一种极为强烈的信号,冲击着患者的内心世界,再加上对疾病症状的体验,患者的兴趣,爱好,思维方式,都可以发生某些改变。

二、心理学对躯体疾病治疗的意义。不单是治疗躯体疾病,而且还应给予心理辅导。

对于疾病治愈的理解,必须从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单个层面着眼,使患者在这三方面同时好转。

你可能感兴趣的:(365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