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概念与故事点

作者:林华云

概念:
用户故事是用来表示一个有价值的可交付单位,需要满足端到端可验收的特点,也就是说在用户那边看来是有使用价值的

合格故事的特征:
1、端到端可验收
2、大小合适:在一个迭代内几个人能够完成(全流程,在我们的定义里是从分析到验收通过)

故事点悬案

故事点这个概念大家都听说,也都在用,但是对于怎么估点,大家都是一头雾水。我试着来辨析一下。
故事点用来评估故事的工作量规模,工作规模希望用一个量化指标来定义,便于统计。
而要做到真正的量化是很难得,主要的困难在于个体能力的差异造成对于工作量的感知是不一样的。通常我们说工作量第一反应是需要投入的工作时间,如果采用工作时间来代表工作量,就会直接进入上述的坑,因为工作时长是一个主观量。
我们只有承认任何一项工作都有一个客观的难度和工作量,那么评估才是有意义的。既然工作时长不够客观,那么还有什么其他的标准?
我认为,可以引用政经中马克思提出的概念: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对应到故事工作量评估,我们可以说:
1)每个故事都有特定的价值,也对应着一定的劳动量;
2)同时,避免杠,我们把参与人和执行人都限定在一般人类,所谓一般人类,也就是我们现有项目的团队人员水平(大家都是凭力气吃饭,你懂的)。
翻译一下,也就是说每个故事对应的工作都有其固有的难度(这个难度限定在当前系统、当前架构和当前业务复杂度下),一种难度对应一定的工作量,也就是说我们评估的是完成这个故事的工作难度。

另外,我们必须面对现实,我们认为完成一个工作,一个五年的老手和一个刚入职的新员工所花费的力气(时间)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承认这两类人的时间价值是不一样的,但是当他们把整个工作完成后,我们认为投入劳动的价值是一样的。

计划扑克估点法

实践中通常建议以故事点来代表工作量,而点数的含义团队可以自己定义。这个阐述又把皮球踢回给团队了,很多团队对点数的定义表示悲观,又在工作时间这个上面进行徘徊。
这里我建议采用《敏捷革命》第六章关于故事点数的实践:
1、采用斐波那契数列进行点数评估
“在斐波那契数列中,不通的数字之间的差异足够大,因此,我们能轻易地分辨出一个数字与另一个个数字的差异。如果一个人评估某个事项的难度相当于5,另一个事项的难度相当于8,那么我们就会本能地觉察出其中的差异。但5和6之间的差异呢?就相当微妙了,我们的大脑其实并不能区别出来”
2、允许定性存在,不必追求绝对准确
3、故事点数是团队共同评估的结果
能力差异是造成对工作规模直观感受差异的主要原因,所以我们在实践中要规避这个因素。我们假设在一个团队内部除了新员工以外每个人都是某一或者某几个领域的专家,对于某个领域有若干个专家,各领域之间也会有一定程度的交流,其余的人可以被认为是潜在的专家,那么我们可以主要参考专家的意见,团队其余人员的意见为辅。假如评估故事点在计划会上进行,那么可以采用每个人打分的方式,进行计算。那么计算发放就很多了,比如取平均值,比如剔除最大值最小值,比如取中位数。
我推荐:权重法计算,领域专家的权重占总共一半,其他人平均获取权重

你可能感兴趣的:(故事概念与故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