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地铁通勤时间看完美国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著作《优秀的绵羊》,这本书一直在kinde书架上,原以为是个小说就被搁置了。
无意中打开阅读,书中的内容颠覆了我对顶级学府的传统的认知。
本书作者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曾先后在耶鲁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执教,在常春藤盟校任教了二十余年后,将其对精英教育系统的反思和大学教育意义的思考集成了本书。
书中深刻揭露了美国顶级私立名校的教育问题,指出当前教育系统下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聪明,有天赋,而且斗志昂扬。
但同时又充满焦虑,胆小怕事,对未来一片茫然,极度缺乏好奇心和目标感。他们非常善于解决手头问题,但却又不知道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
各方面都很优秀,但却是找不到真正的自我。
有学生将这样的状态比喻之为一群“优秀的绵羊”。
在这些教育体制下,催生出的不仅是这群学子,还有这些学子背后的家长们。
威廉•德雷谢维奇在书中提到了家庭教育中父母常出现的角色之一“直升机父母”。
“直升机”父母是与“溺爱式父母”与之相对立的一种教养角色。
所谓“直升机父母”指的是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半空中,掌控着子女的发展方向,事无巨细的过问,并喜好为儿女定制他们所想的模样的父母。
“直升机父母”的特属共性就是掌控力强、强势性、凡事以自己的想法为中心。
今年夏天的热播剧《小欢喜》中的丁一,考上清华、成了众家长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
可是刚进入大学不久的他就被迫休学了,丁一父亲提到,由于丁一成宿成宿的失眠睡不着,导致精神状态不是很稳定,没有办法进行正常的上学。
丁一最后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跳楼,来换取自己的解脱,让众人惋惜。
丁一的爸爸说到,都怪他们,当初丁一想读的是地质,是他夫妻两非逼迫他学习金融。
丁一出事,他们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作为丁一当初补习班老师英子的妈妈(陶虹演),在丁一轻生后看着一张与当时拿着清华大学录取通知书的丁一以及他的家人合照的照片,照片上除了丁一目光呆滞、毫无表情外,其余人都是满目笑容。
英子妈妈说到:“原来你一直不开心啊,原来开心的只是我们啊。”
英子的妈妈也颇大家关注。
原本有教师工作的她,为了保障女儿英子高考顺利而辞职,从饮食到学习,全方位把控英子的高三生活。
南京大学的天文学专业是国内最好的学校,那是英子一直梦寐以求的地方。
在学校组织参加各大高校的夏令营时,英子想去南京大学,而妈妈一心想让她参加清华大学。
两人意愿发生冲突,英子最终没能参加上南京大学的夏令营活动。
这件事成为了英子患上中度抑郁症的引火点。
虽然生活中还有很多事情妈妈的意愿也不是她想要的,但为了不让妈妈伤心,一直采取的是迎合、妥协、配合妈妈。
直到与南大夏令营擦肩而过。
英子开始失眠、闷闷不乐、控制不住的想哭。
不堪重负的英子,离家出走到了深圳。
原本以为能逃离妈妈的眼界,然而没有想到的是妈妈竟然“追”到了深圳。
被逼的无处可逃的英子,站在了河边的台柱上,并如山洪爆发般的向妈妈吼叫到:“我就是想逃离你”。
这句话就像一把刀子插在了英子妈妈的心口。
英子妈妈说,“我那么爱她,但我怎么把她逼成这样了,我,差点成了杀她的凶手。”
以最真的爱,做最深的伤害。
丁一的父母、英子妈妈是很典型的“直升机父母”。
这样的父母、以及丁一、英子这样的孩子的缩影,在生活中也真实存在。
“直升机父母”如何毁掉一个孩子?
有研究证明:过度无微不至的“直升机父母”会让孩子相对更加不满自己的家庭、人生,幸福感更低;患有更高的抑郁情绪问题,更低的抗挫力,更容易出现思想偏激、极端。
曾在人民日报上看过几个自测自己是否是直升机父母的维度,和大家分享下:
01 生活上
过度照顾孩子,不让孩子插手家里的一切家务劳动,包括孩子的房间﹑衣物整理,以及学习用品的整理。只要求“好好学习,其他一切都不用操心”。
02 学习上
不考虑孩子的兴趣,按自己的意愿安排课外和假期的补习班,帮孩子选择辅导书和课外书。
03 人际关系上
帮助孩子处理与同学﹑朋友的关系。比如孩子和小伙伴有了小摩擦,就立马帮孩子“出头”。
意识到位了,那我们如何才能避免成为直升机父母呢?
1.适时放权,减少控制欲望
给的东西只有是对方想要的条件才是正确的付出,否则终将变成控制。
2岁开始,孩子就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个性的突显。
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不妨放慢欲望的脚步,多倾听孩子的心声,给孩子空间。
小到放权允许孩子自己决定今天穿什么颜色的衣服,大到尝试尊重孩子选择自己的专业、想过的人生方式。
2. 适度偷个懒,放下焦虑
孩子的能力往往是能够超乎我们所认为的,所以不要总担心孩子做不好事情,会走弯路。克制自己事事亲力而为,担心、焦虑、害怕孩子会吃苦。
或许,少吃的那些苦,有一天就变成了孩子成长路上的亏呢?
告诉自己:适度偷个懒,没关系的,我的孩子也是可以的。
3.挣脱“我是为了你好”的桎梏
“我是为了你好”是一句最强大但也是最苍白的话。
强大在它承载着最沉甸的爱和期待,苍白在你认为的好,不是孩子想要的好。
所以避免以自己的标准去塑造孩子,强迫他去走你为他安排好的路。
放下决策者角色,做个把关者,让孩子拥有身心健康的人格,学习力和选择力。
在这个多元的时代,条条大路都能通向罗马。
4.秉持终身成长思维
这个时代在偷偷犒赏学习成长的人,同时也在狠狠惩罚不学习的人。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父母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自己的焦虑,同时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也能够影响孩子形成有思辨的思维。
终身成长型的父母能够很好规避非黑即白的二元论,以更开放的心态去看待和理解孩子的行为。
毕淑敏老师在《把生活过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一书中说到:“放松,才能实现完美。”
与你共勉。
END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到朋友圈或者点赞,关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