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价值为导向的设计

以上是薛兆丰在得到课程里对主观价值论的解释。主观价值论是经济学对“什么是价值?”这一问题的解答。经济学家认为世间万物本没有价值,所有的价值只源自于人的需求。本文正是由这一经济学理论而引发的关于设计价值的思考。本文将谈到我对设计价值的理解、设计价值的衡量,以及用「以价值为导向的」思考方式帮助设计方案推动,希望对你也有启发。

设计的价值是什么?

Does your job make a meaningful contribution to the world?

你的工作对世界有什么有意义的贡献吗?

上面引用的是美国畅销书《Bullshit Jobs》作者在采访全世界不同行业的从业者时问的第一个问题,作者发现大多数人其实并不清楚自己工作对世界有什么影响,甚至认为自己的工作毫无价值。这并不是个例,而是现代人的共同烦恼。现代人工作的组织越来越庞大,而专业分工越来越细,于是人们越来越陷入自己职能规定的“小世界”,却越来越难弄明白自己对“大组织”和外部世界的影响。

相信大多数人也有同感,就以我自身为例,虽然每天都很清楚自己要完成什么设计工作,但一天下来,究竟今天付出的思考和劳动能为产品、为公司、为社会创造多少价值呢?这一问题发人深省,而我也只能给个笼统的回答:“提升用户体验自然能让产品更加受欢迎”。但如果继续追问,“究竟你今天做的这一设计方案能吸引多少新增的用户?又为公司带来了多少收入呢?”,面对这一问题我就只能哑口无言。如果上一问题回答不上,下一个更加可怕的追问恐怕就是“你都不知道自己设计能带来多少收入?那公司怎么衡量要给你多少工资呢?你对公司的价值又是什么呢?”可能有人会回答“只要努力工作就是对公司的回报”,但我觉得这讲不通,如果工作产生的价值不提升,你的工作时间越长,则工作效率越低,员工低效怎么可能是公司想要的呢?

我相信像我这样不太清楚设计真正价值的设计师并不在少数,因为这并不是一个容易想明白的问题。实际上,要想清楚一个东西的价值本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经济学家们花了几十年争论才得出“主观价值论”,搞清楚价值来源于人的需求(详细了解“主观价值论”)。又花了几十年才搞清楚价值的衡量问题。同样的,要想明白设计的价值,我认为可以学一下经济学家们的思路,先想清楚设计价值的来源,再想清楚衡量方式。来源问题参考文章开头说的“主观价值论”就比较清晰了,就是人们需要设计所以设计有价值。但设计价值的衡量就需要深入思考了。

设计价值的衡量

人们之所以关心一个物品的价值,是因为知道物品价值之后就知道如何取舍、如何决策和行动。经济学认为反映价值的最好工具是价格,价格是市场需求的反映,也是商品生产者的奖惩机制,如果商家出售或生产的产品符合市场需求,价格自然就高,商家就从中获得市场的奖励;相反就得到市场的惩罚。(详细了解“价格”的作用)

价格能衡量物品的价值,同样也能衡量设计的价值。可惜除了设计咨询公司之外,设计方案本身是没有明确的价格的,互联网行业就更不能用价格来衡量设计,因为很多互联网产品都是“免费”的,压根儿不存在价格。这就使得设计价值的体现十分模糊、奖惩机制也没有价格来得直接。但互联网行业的设计有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就是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数据,而数据其实是可以代替价格的作用。价格反映消费者“购买行为”,而数据反映消费者的“使用行为”,互联网的“使用行为”跟传统行业的“购买行为”一样都可以直接为企业带来收入的,所以互联网的数据和传统行业的价格作用近似,用数据就可以很好的衡量设计的价值。

已经有无数权威观点提到,互联网相比传统行业,之所以能有更快的迭代速度来快速抢占市场,核心优势就是“数据驱动”,而“数据驱动”其实就是类似于前面说到的价格的“奖惩机制”。既然数据如此重要,但我感觉现在大多数设计师的设计流程中并没有真正“数据驱动”、也没有十分关注数据,这就是为什么像我这样的普通设计师很难说清楚设计价值的原因。

很多时候,数据驱动还会被视作对设计师经验和灵感的挑衅,而拒绝采用数据辅助或衡量设计。在我角度看来,这是一种鸵鸟心态,主动忽视真实世界反馈的表现。技术迭代面前,每一个人、每一种职能都有可能被新技术“重塑”,最近最为人知的是新闻编辑大面积被算法所替代,“鲁班”系统也帮阿里节省了大批外包设计人员的支出。以经济学的视角来看是很容易理解的,社会发展总是以“效率优先”的方向变革,不仅是商业层面,连文化层面也是。设计师当然也不能逃脱“效率优先”这个普遍的经济规律。

说到这里,前文说到的对设计价值模糊的原因已经非常明确了,设计没有“数据驱动”就是导致我不清楚设计价值的原因。以下是我对设计没有数据驱动产生的问题的总结:

1. 无法衡量设计对产品的真实贡献,影响后续设计推动力

2. 无法衡量设计好坏,影响后续迭代和经验积累

3. 无法证明设计师的团队价值,影响团队影响力和资源争取的能力

设计的数据驱动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以上所说的只是说明了数据驱动的重要性,实际如何操作还需要大量经验证明,现在我大致能想明白的一点是,用数据来衡量设计可以包括以下三种数据:

产品行为数据 ——之前已经说到行为数据就是互联网设计的“价格”,这是最重要的一项,之后的时间我会把花精力去详细研究利用行为数据衡量设计的模式框架,敬请期待。在腾讯手机管家团队里,我们正在尝试交互设计方案输出时,同时考虑反映设计效果数据埋点,去提升设计者的数据意识,也从中不断探索设计价值衡量数据化的可能性。

用户反馈数据 ——数据是有片面性的,它只能反映结果,而不能告诉你原因,要更加全面地了解设计是否增加来用户价值,必须借助用户反馈作为补充,如调研满意度评分、用户正负面反馈的条数、反馈体验问题的种类数等。

社会影响数据 ——用户反馈和数据只能反映小范围情况,无法知道产品和设计对用户群之外的作用,所以社会影响、品牌传播、行业影响这些也需要考虑在内。这项可以借助外部工具得到数据,如微博相关话题的条数、百度搜索指数、微信文章数量阅读量点赞量、专利申请数、引来模仿竞品的数量等。

「以价值为导向」的设计推动

以数据驱动来衡量设计价值只是第一步,衡量的最终目的还是如何做出符合用户需求的设计,这就需要一种以数据为驱动的设计思考方式,但我不愿意把这种思考方式叫做「以数据为导向」,因为前面提过,数据只是衡量价值的工具而不是目的,如果把数据看作最终目的就成了“KPI导向”。“KPI导向”单纯追求数据上升而忽视数据背后的用户价值。“KPI导向”经常做的就是杀鸡取卵的短视行为,提升数据却伤害用户价值。所以设计更应该是「以价值为导向」,最终关注的是为企业、为用户、为社会产生价值。

我认为「以价值为导向」思考方式的思维转变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

1. 如何以价值为导向的思维指导设计过程? 

2. 如何以价值为导向思维帮助设计方案的推动?

第一个方面包含了大量的设计实践的技术细节,我现在还没想清楚,留待之后细化后单独讨论。以下重点讨论的是第二方面,结合自己的项目实践,总结出一些关于设计推动经验之谈。

设计推动一直是设计师头疼的问题,设计方案得到设计团队内部认可通常并不难,难就难在如何让设计之外的人都一致认可,并愿意为之努力。不同职能不同位置的人对同一份设计方案有着不同的衡量标准,我把这些不同标准称为「价值观」,价值观是一个人认为一个东西是否有价值的衡量标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对价值的判断标准自然也就不同。

所以设计方案只有符合别人的价值观,让别人觉得有价值,别人才会支持你;否则就会反对。这样看来,设计推动首先就是要了解别人的价值观,而价值观又由需求决定,所以必须先洞察别人的需求。我把洞察需求的过程分为两步:

1. 搞清楚不同职位与位置的人各自的价值观是什么?

2. 当前的设计方案是否符合他人的价值观?

第一个步是很困难的,首先,这么多不同的价值观,怎么全面考虑呢?这考验的是设计师的宏观视野;其次是要准确深入地了解其他人的想法谈何容易?考验的是设计师的深度思考。问题虽难,但我觉得这绝对值得长期投入和积累,宏观视野与深度思考就是人们常说的“T型”人才所必需的能力。

以下是我的一些小心得,这让我能非常全面无遗漏地考虑不同角色人的价值观,我把所有设计能涉及到的不同人由近到远、由小范围到大范围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团队成员、项目组、部门与公司、用户与社会

1. 团队成员的价值观 

设计方案最先要面对就是项目团队里不同职能的人,不同职能都有属于自己领域的价值观体系,如开发同学看重技术实现成本、稳定性和技术创新性;运营同学关心的是对外宣传效果、活动的参与度;测试同学则关心产品逻辑的完整全面无死角;产品同学则主要关注产品关键数据指标。面对一个陌生的职能,了解他们关注点和价值观最快捷的方式就是问他们的核心考核指标是什么?设计方案能不能帮助他们完成核心指标的完成?能的话其他人必定大力支持,如果不能他们会持中立意见,如果设计方案阻碍其他人的核心指标实现,例如直接降低他人的核心指标,或者大量增加其他人工作时间却对核心指标完全没有帮助,那么只会遭到其他人的反对。

例如上图,腾讯手机管家这半年的创新功能 —— 个人智能报告,能自动记录个人日常活动,从而发现潜在的健康风险。这个案例在推动过程中就综合考虑了各个职能的核心诉求,尽量减少推行时遇到的阻力。 虽然方案提出初期也有质疑的声音,但只要把每个角色的价值观都考虑在内,向团队成员耐心解释沟通,质疑声音就会逐渐消散。如开发同学会提出这个功能会涉及到算法层面的开发技术难度较高,但在提出设计方案之初,其实已经对技术难度有了初步考虑,可以通过竞品分析和拆解研究降低技术难度。在开发阶段设计深度参与到算法实现逻辑讨论中帮助算法逻辑的建立与调试,让功能顺利上线并获得内外一致好评,开发同学也在季度考核中拿了五星。整个团队也获得了部门“即时激励奖”,这让后续的设计方案推动奠定了良好的合作基础,这就是深入充分考虑其他职能的价值观的重要性。如果设计对技术难度和解决方案毫无了解,技术就是阻碍设计落地的门槛。

2. 项目组的价值观   

项目组的价值观主要指的是项目负责人的价值观,因为项目负责人是把控整个项目考核目标和对外关系的守门人。设计在这一层面需要考虑的是项目季度年度的考核目标、发展方向和老板的期望等。设计方案需要尽量让每一个设计细节都紧扣项目近期核心指标、发展方向与老板期望,这才能最大程度实现设计在项目组中的价值。


说回“个人智能报告”的例子,我们在设计最初发想阶段就已经是带着项目核心指标去进行设计探索,由始至终没有脱离“提升周主动留存”和“品牌转型创新”这两大目标。这种明确的目标感甚至渗透到产品的每一个难以察觉的细节。下图是个人报告中周报的系统Push,为了增加Push点击欲望,我们在Push的文案、内容、样式甚至声音方面都进行了多次优化。其中红线标出的省略号是故意隐藏后面信息,给用户一种信息未展示完的感觉,如果要查看完整信息必须点击进去查看。 如果有价值,再细的点都值得关注。

3. 部门与公司的价值观

设计如果能充分考虑部门负责人或企业负责人这种高层级的价值观,那设计就可以走得更远,带来更大的影响力。在部门公司的层面上,关注更多的是更大范围及更长远的收益,如设计能否为部门和公司的长远战略做出贡献?是否能在市场竞争中增加部门公司的竞争力,超越竞争对手引领行业、或开拓出全新的蓝海市场? 对内设计是否能提升工作效率节省人力成本?

正如前面说到的腾讯手机管家“个人智能报告”,与部门对产品的战略规划是一致的,腾讯手机管家现在正经历从“手机管理到人的管理”的战略转型,从而规避未来跟手机厂商之间的利益冲突,“个人智能报告”正是这一战略指导下的重要尝试。该功能还具备到智能数据分析及医用数据对接的可能性,与CSIG智能与产业互联网方向也有较高契合度。

更加成功的例子是阿里的“鲁班”系统,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快速生成Banner图,大大节省了公司的人力成本和工作效率,同时也为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一个重要的应用场景,所以鲁班系统收获的影响力已经不仅是阿里内部,而是整个行业的标杆。

4. 用户与社会的价值观

符合用户与设计的价值观其实就是设计师本职需要做的事情,但如果从「价值为导向」的思考方式重新思考产品设计,就会有不一样的新视角,产品和用户之间其实也存在着一种价值交换的关系,如果产品符合用户的价值观,为用户带来了价值,用户就为产品带了流量,而流量带来的盈利则反过来为产品带来价值,产品和用户之间的价值交换如果是大致相等,产品才可能成功,因为用户选择使用一个产品本质上就是为产品“付费”,是一种交易行为,产品必须让用户觉得值得,才能达成交易。这也是经济学带给我的启发之一。

我们在做腾讯手机管家内的极简提醒功能时就曾经走过一些弯路,极简提醒是一个定时提醒用户养成良好习惯的功能,如提醒用户按时入睡不熬夜。但之前的设计过于偏向“业务视角”忽略了用户价值,为了提高该功能的留存,我们设计了打卡的操作,让用户完成了良好习惯之后回到APP内做“打卡”操作。但用户的实际行为是设置了提醒,但甚少坚持“打卡”。我们经过分析之后才领悟到,用户不愿意“打卡”的原因在于“打卡”并没有为用户产生「价值」,简单来说“打卡”对用户来说没用! 所以我们开始了设计调整,尝试取消打卡操作,在弹出提醒通知时,通过提供符合用户场景的方法和小工具从而吸引用户主动进入APP,如“不熬夜”提醒,我们精心挑选了睡前准备的专业方法,并把方法产品化为步骤和工具的形式,让用户轻松摆脱睡眠拖延症并提供睡眠质量。这样既能帮助用户养成健康习惯又实现了提高留存的业务目标,实现用户与产品之间的价值平衡。


总结

以上就是这段时间接触了一些经济学知识后对设计价值的思考。经济学知识给我最大的启示正是文章开头“主观价值论”所说的——价值源于需求。这道理看似简单,但对工作和生活的指导意义是巨大的。这不仅让我想明白“设计的价值是什么”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想明白工作甚至是人生的价值和意义。Does your job make a meaningful contribution to the world? (你的工作对世界有什么有意义的贡献吗?)工作上生活上,如果你能让更多人需要你,以上这个问题或许就不是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以价值为导向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