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觉醒》:依旧不觉醒

                                            鲁迅先生曾写过一篇回忆性散文《风筝》,主旨说的是他从弟弟的“全然忘却”中体会到中国老百姓对封建道德奴役、家长式的专制制度的不觉醒。而他的忏悔自然就是没有对象去忏悔了。

而去年获得过矛盾文学奖的梁晓声最近推出了又一力作《觉醒》,也是通过现实主义的笔调,刻画了现当代中国农村的社会,去表达梁晓声也如鲁迅先生一样,对中国老百姓的某种传统观念的婉转批判,而且过于加重政治意识形态的思想去看到待问题处理问题,显得中国社会的老百姓依旧需要如主人公陶姮那样懂得觉醒,方能找到生活中明亮的光辉。

故事一开始作者就用了顺叙和插叙的形式展开,大概讲述的是美国籍华人教授陶姮和美国人丈夫沃克(也是教授)结婚后,虽然很是美满。但碍于陶姮还是中国人,因此她与中国的人际关系是错综复杂的,毕竟中国是讲究人情世故的国度,因此她与中国的朋友还是复杂的。而正是这份人性的多义和复杂,使得她有一段湮没于岁月深处的童年往事一直使得她耿耿于怀,那就是文革时期,她才13岁的时候谎称自己交了学费,但实际上她是没有交的,因此就祸及到了陶老师被人为贪污而抓了,没有教师做。而同时,陶姮得知自己胃癌晚期,于是在有生之年希望可以回国,使她走上了漫漫救赎之路,并以海外归人的身份,见证了中国故事。

值得一提是,作者的塑造人物是非常巧妙的,他知道如果完全以一个中国人的身份去说一种关于国民的觉醒问题,难免难以让人信服,因此他塑造了一个中国背景的,但是美籍的高度知识分子陶姮去更为客观讲述国民觉醒问题。而其中就关于回国的情结问题上,作者就穿插了一段关于回国是母体意味的原属行为,以此说明女主人公是十分爱国的中国人,因此她秉着中国好的初心,去批判了一些中国社会的种种现象,显得作者拳拳的爱国之心。

虽然爱国,但需要批判的,那么从哪个角度去批判呢?是的,正如你在看到的那样,书中的插叙部分就回忆了陶姮一家那段被文革蹂躏的不堪回首的往事。以及他与丈夫之间的矛盾问题,那是关于信不信基督教的问题,因为沃克一家都是信基督的,于是也希望陶姮信教,结果还是有了一个折中的办法,让沃克一家接受了来自中国背景的媳妇,毕竟陶姮是有意学习基督或者佛教的(虽非成为教徒),于是从这角度来说,引领全书的价值观就是因果论,陶姮认为自己之所以得病是因为少年所犯的错,于是他要回国找陶老师赎罪。于是陶姮的赎罪故事就此展开了。

书中一开始就对陶姮夫妇回到中国后说遇到的麻烦事,如挤面包车,又遇上树挡路而导致大塞车,并且还遇到副县长不满砍树而导致塞车的汉子而过失枪杀了汉子一事,但这样人命关天的事件在当地还是以权和钱财就摆平了。可见农民生活百态之低贱,官场之不良歪风邪气。

之后,陶姮夫妇暂居在尚仁村村民王福至家中,这家大有来头,一方面王福至的小姨子是当地派出所警员,而所长副所长也是委派王福至做各种事,如帮忙养藏獒。于是关系很铁。也因为因此,陶姮夫妇通过王福至的家里所发生的聚会交流的事,知道当代官场的一些不良情况,如官员通过家电下乡而饱中私囊等行为,丽丽与某些人物狼狈为奸等等。可见当代中国小镇官场的一些不好现象。

而其中值得一提是,除了官场的不好,书中就尚仁村村民的虚荣心理也刻画的入木三分,如书中写到“他们要是觉得你们够不上是人物,就会根本不拿你们当回事。”于是要租“奔驰”车来搞派头去拜访陶老师家,并且还有绕村几圈,可见当地农村的封建思想,和虚荣心理依旧不觉醒。事实上,不管是小说,现实中国农村的攀比心理已经达到而来白热化的程度,因此从这一点而言,所谓的觉醒是包括农村人要消除那种虚荣心的心理。

接着,就是陶姮夫妇与陶老师家的纠纷,这是一幕很重要的情节了,一方面陶姮夫妇是带着赎罪的心理去找陶老师的,但结果陶老师是进了精神病院,而直接对接的是陶老师女儿陶娟,因此陶娟就对陶姮挑旧事,撒野陶姮。有意思的是,圆场的是派出所所长,就说当年的是文革的罪过,当时谁也没有错。并拿尚仁村的仁来说事,希望给予宽容之心,所长的滔滔不绝的圆场之词,思想来源是《弟子规》。

陶姮虽然不反对所长那种圆场之词,但在她内心的社会中国观点中,认为文化思想应该在政治之上的。中国大小官场有些复古派,谈文化思想之谈以孔子为代表的古代文化,而缺少一种与时俱进的觉醒思想和思维。那派出所所长的《弟子规》也是属于复古派,而且所长代表只是基层公务员的文化本能觉悟,并不是代表正式科级以上官员的文化觉悟。由此可见,作者作为写知青文学 而“出道”而出名,这部小说也依旧代表他知青的一面,毕竟作者是十分了解中国政府行政系统的级别划分,这样的系统知识贯穿于整部小说,使得小说十分具有中国官场志趣的味儿。

最后来到高潮部分了,那就是陶姮在精神病院见到陶老师了。有意思的是,本来是找陶老师忏悔的,这本来是民间之事,而结果在所长等官员领导下,变成了非常官方的策划色彩,变成了由所方和医院方包办这次官方的仪式,被说成“欢迎陶姮夫妇从美国前来探望恩师”。本来是赎罪的之旅,在被政治化后成为了报恩之旅,使得陶姮十分无奈。但不管怎么说,陶姮还会见到陶老师了,发现当时的事情已经平反了,陶老师也依旧当回老师,并发现他不是傻,而是为了逃避啃老的女儿陶娟,并为了争取利益最大化的原因而进了精神病院。

而当陶姮说出了当时之事,进行向陶老师忏悔时,陶老师的回应就像鲁迅《风筝》中的弟弟那样“全然忘却”,并以那段记忆是“伪记忆”之说,说明“那不是真的”,由此让陶姮百感交集,欢欣的是陶老师得到了平反,而内心不知滋味的是老师不承认她的犯错,还认为是伪记忆,这也就让她的忏悔如鲁迅先生的忏悔一样,自然也就是没有对象可去忏悔了。

此故事说明女主人公是一个十分懂得忏悔的觉醒者,但对于陶老师,以及中国千千万万的农村人而言,忏悔是多此一举,是毫无意义的,并且是毫无功利。由此道出了现今当代一个病态的畸形的社会。这不仅是政治人物对文化思想的不够尊重,也是老百姓对内心深处的良知和忏悔之心的不尊重,不觉醒。而有趣的是,作者在故事结局巧妙地来了一个反转,说女主人公患病是美国医院的出错,其实她根本没得胃癌,因此也说明善有善报因果论,只不过这样的因果论来得有点荒诞。

因此,梁晓声的这部小说《觉醒》最大的意义是敬告我们国民的内心依旧不觉醒,不懂得忏悔,不懂得文化对人影响,我们国家应该有更多如陶姮这样的觉醒者,方可发展得更好。而当今中国,有的追求的只是意识形态的面子工程,官场的不光彩,中国村民人性的少善良和多狡猾,甚至多虚荣的现象。最后,关于梁晓声的小说语言是非常平和,用字词句都是十分浅白和顺畅,而故事结构也十分清晰和有条理,让人可以一气呵成地读完全书,十分畅快淋漓。

你可能感兴趣的:(梁晓声《觉醒》:依旧不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