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美峰 2019.9.11
今天继续新闻单元的学习,主要学习《消息两则》的第二则《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教学:
一、回顾新闻,导入新课
1.回顾新闻的特点,尤其是消息的特征,消息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等知识点。
2.回顾上节课讲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结构特点,主要内容,导入今天的新课《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朗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
1.朗读课文,标注出这则消息的标题,导语,主体部分。
(二)读标题,标题概括了哪些内容?
人物:人民解放军
事件:横渡长江
渡江方式:横渡
渡江人数:百万大军
(三)读导语部分,
1.黑体字部分是消息的点头,介绍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点头交代了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发电时间,体现了消息报道的真实性,及时性的特点。
2.读导语部分,概括介绍了哪些内容?
人物:人民解放军
战线:一千余华里 突出战线之广
事件:横渡长江
横渡:写出了我军的所向披靡,锐不可当的气势。
均是:
3.不含可否删去,体现了消息的什么特点?
(四)朗读主体部分
1.朗读课文,主体部分可以划分为几个层次,划分的依据是什么?
第一层:介绍中路军的渡江情况。
第二层:介绍西路军的渡江情况。
第三层:介绍东路军的渡江情况。
2.读第一层,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渡江情况?
介绍了中路军的渡江时间,渡江区域,渡江人数。
3.读第二层,作者从哪几方面介绍渡江情况?
(1)介绍西路军的渡江时间,渡江地点,渡江人数等情况。
(2)画出文章中议论句,并分析其作用?
议论句:一方面指出来我军取得胜利的原因,另一方面指出国民党拒绝签订和平协定的反动本质,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增强文章的思想性。
4.读第三层,作者从哪几方面介绍渡江情况。
介绍东路军的渡江时间,渡江人数,渡江地点及所遇的敌情。
5.主体部分主要介绍了什么?
主体部分,主要介绍了三路军的渡江时间,渡江人数,渡江区域以及作者的评价。
三、研读课文,感知研究
(一)文章按照“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顺序介绍的原因是什么?
首先从渡江时间上是中路军最先渡江,所以先写中路军。其次是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都是甚微微弱,所以接着写西路军,而东路军所遇敌情较为顽强,所以最后写东路军。
综合来看,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和事件的特征进行介绍的。
(二)文章哪一路军介绍的简略,哪一路军介绍的详细?
作者中路军和西路军介绍的较为简略,这两路军所遇敌情较为微弱,另外中路军渡江情况前面有一则消息专门介绍,所以中西路军介绍较为略。而东路军所遇敌情较为顽强,更能突出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有助于突出中心,所以详写。
这样的安排达到了详略得当。
(三)文章哪些语句体现了新闻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的特点?
不含
至发电时止
击溃花和歼灭
四、再读课文,体会主旨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一节随堂课,注重课堂的实效性,所以在教学设计中五认为有以下成功的地方:
一、本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由浅入深的讲解课文。
本节课由回顾知识入手,导入新课。由消息的结构入手,划分消息的层次,理清文章思路,概括文章内容。从文章的内容入手,体会作者写作的思路,详略的安排,语言的特点等写作手法。达到了预期的目的,一节课的安排紧凑,实效性较强。
二、本节课重点突出
本节课重点学习消息的内容,学习消息的写法。本节课我主要引导学生学习消息的标题,导语,主体部分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学习消息的标题的拟写,导语的概括等方法。
三、本节课知识性较强。
本节课是消息的学习,主要注重知识性的介绍,对课文内容的概括,写作手法的分析很具体,清楚,注重了知识点的介绍。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一、本节课注重知识点的介绍,缺少了趣味性。
本节课紧扣消息的特点,注重知识点的介绍,但缺少了课堂的趣味性。这也许与本课的体裁有关,新闻本身就是实用性很强的文体,缺少趣味性。
二、本节课让学生自主活动的环节较少。
本节课只有导入部分的知识点的提问,而在新课的讲授过程中,学生活动的时间少,更缺少具体的学生思考的时间,可能是习惯性的提高课堂的实效性,提高课堂效率,而忽视了学生的活动,这样又变成了教师是主体,这是不足取的地方,更应该在今后的教学中努力的控制老师讲授的时间,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多给学生活动的时间。
这就是本节课的成功与失败,回忆一节课的过程,思考一节课的得与失,总结经验,弥补不足,这就是我的初衷与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