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头山》:灾难往往只是表现形式,其核心还是人性光辉的展现

韩国电影的题材非常丰富,这些年在东亚地区是独领风骚,笑傲江湖。

崔老湿也在公众号里推过几部韩国电影。韩国电影中的大胆挖掘和深刻解构正是我非常青睐的原因。

《白头山》是韩国新近推出的灾难片,展现了完全不亚于好莱坞电影的视觉冲击力。



影片集结了韩国的三大男主李秉宪、河正宇、马东锡,阵容不可谓不强大。

李秉宪应该算是老面孔了,从《共同警备区》到《特种部队》,他参演的电影往往流露出的是狡邪的帅气。



不过在本片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胡子拉碴,甚至有点猥琐的大叔形象。

这种角色的反差也体现了李秉宪本身的戏路宽广。

河正宇在《隧道》这部电影中的出色表演号称是“隧道版的鲁滨逊”。他一个人撑起了整部电影的骨架,将人在孤独中的恐惧和求生欲望饰演得入木三分。



马东锡在《釜山行》里饰演了一个有情有义的摔跤手,他为老婆自我牺牲的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在《恶人传》的出色演绎更让他名利双收。


恶人传


介绍完演员,我们再看看影片。

灾难片的剧情往往比较线性,主要突出的是个人英雄形象,该片也不例外,另外还加入了韩国最喜欢引入的半岛政治元素。

这样逼仄的外部高压和内部恐慌情绪,更能加剧灾难片所营造的紧迫感,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但这种共鸣仅仅在于韩国本土的观众,对于海外观众而言是没有代入感的。

这好比我们的《战狼》、《红海行动》这类电影,共情的观影群体是有着共同的文化认同。

所以我选择日本10多年前拍摄的《日本沉没》来对标。



《日本沉没》的整个格局要大一些。虽然同属危机意识的国家,日本没有过多的政治包袱。在美日同盟的保护下,日本更多考虑的是自然因素导致的灾难。

比如哥斯拉……

比如僵尸……

还有每天发生的地震……

一个军事上牛逼了50年,经济上牛逼了40年的国家还是有底气自信的。所以对日本来说,遭受的灾难往往是不可抗力,在这一点和美国的灾难片倒是异曲同工。

而韩国由于半岛格局深受大国裹挟,在历史上经常作为被欺凌的对象,所以他们在自卑和自负间剧烈摇摆。再加上强烈的统一情怀这样毋庸置疑的政治正确,便催生出了《白头山》这样的影片。

《白头山》是这种缺失安全感的全面体现。

影片无论从开片所虚构的中美政治干预,还是片中姜奉来和李俊平所代表的韩朝意识形态下的冲击,都毋庸置疑的指向一个命题:灾难是外因,人祸才是内由。

《日本沉没》则在这方面强调外在因素的影响,内部则讽刺了官僚系统的救灾不力。

这方面我推荐日本拍摄的《新哥斯拉》,其中对官僚体系尸位素餐的现象进行了辛辣的批判。

韩国电影中也涌现了像《隧道》这样具有现实意义的电影。

所以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韩国电影,虽然有时候不得不忍受他们偏狭的历史观,但他们对人性的刻画真正是“无所忌惮”。

这样看来,韩国电影真是一面镜子。



《白头山》在表现灾难的影片特效方面确实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准,体现了强大的电影工业实力。

无论在表现首尔地震、平壤废墟以及白头山(长白山)火山喷发的场面,所带给观众的末日压迫感是非常的身临其境。

但是过多的强调政治元素也导致了影片想要表现的东西太多,为了影片节奏没有给人物塑造留下足够的空间,真的浪费了三位演技派。

影片的硬伤也有不少,网上已经有不少文章指摘,崔老湿就不在这里一一指出了。



在我心中,对标的最好的动作电影是《勇闯夺命岛》,这部能够将紧张氛围提到嗓子眼的作品已经成了难以逾越的高峰,《白头山》与之相比高下立判。

当然我们不能对一部韩国灾难电影有那么高的要求。

首先它是一部重在感官刺激的影片,其次它服务的主要受众是韩国观众。

对于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而言,灾难片的一个重要意义是让人有居安思危的意识。

而灾难片中的灾难往往只是表现形式,其核心还是人性,而英雄所代表着人性光辉,才是末世黑暗里经久不息的希望之光。

你可能感兴趣的:(《白头山》:灾难往往只是表现形式,其核心还是人性光辉的展现)